|
|
吴宇森:暴力美学的归去来兮(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10:37 南方人物周刊
史上最狼狈、最艰苦的“赵云”在拍一场激烈的打戏时,突然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当时腿麻得根本站不起来了,在现场被抬了出去。吴宇森马上让胡军回家养伤。“我跟吴导说,真对不起,这场戏还没拍完呢。吴导说,没什么对不起的,千万别说这种话,我们会等你的。”胡军说,导演当时就让人把他直接从易县拉回北京了。导演这么通人情,演员在病床上反而躺不住,伤一好胡军马上归队,几乎跟了8个月的拍摄全程。 为了“从头打到尾”的武戏,剧组提前一个半月在北京五环外包了一个仓库,由武师为打戏的演员秘密训练。胡军每天的安排是上午武术,下午马术。武术包括枪法、身姿、步伐……等训练结束,胡军自己再到饭店去跑五六公里瘦身。 “吴导不光是想把武打拍漂亮,而且想通过这些来表现英雄之间的交情和默契。到火烧赤壁的时候,我跟周瑜两个人有点像《喋血双雄》,我们互相配合,扒着缠着,甚至还有像吴导原来电影里换枪的那种换剑——我看到他这边来人了,你也看到我后面来人了,怎么办?我拿着他的剑‘哐’直接就把那人杀了,我这边剑一丢他就拿到我的剑了,也是‘哐’一下,挺好玩的。” 《赤壁》里打斗场面的冗长,也跟吴宇森的好脾气脱不了干系。他说,工作人员拍每一个画面都好辛苦,我要顾到他们的感受,舍不得剪。 一群失意的男人 拍摄三国故事,是吴宇森心头盘桓了数十载的一场少年梦。 从10岁起,吴宇森就钟情于“三国”故事——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赵子龙救阿斗的忠义精神、诸葛亮的智谋与风骨……“我通常拿一块小玻璃,把三国人物画在玻璃上,拿个被单盖着自己,作成像电影院一样,那手电筒照在玻璃上,把玻璃上的图像再投射在墙上,我的手电筒左右移动、上下推移,看起来就像人物在动。” 5岁随全家移居香港的吴宇森,因为父亲多病,一家大小全赖母亲在工地抬石子负担生计,家境十分困窘。吴因此打消了去台湾学建筑或是美术的升学梦,他就读于一家教会学校,精读了许多神学、历史学和美术著作,后来他电影里颇具宗教象征意味的白鸽和钟楼,都来源于此。 他们所生活的木屋区,“像地狱般”充满邪恶与暴力。“我小的时候因为身体弱,很多时候都被流氓欺负。所以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一样东西当武器,因为我知道我一跑出这个家门口,一定会被打。”童年的阴影对吴宇森影响很大,到了青春期,他开始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刺客列传》……中学时代经常从课堂上溜出去看电影,最喜欢的是好莱坞的黑帮片和西部片。他向往侠客身上的豪气和仁义。 1971年,吴宇森来到邵氏影业公司,跟随当时最著名的动作片导演张彻拍片。张彻的作品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中横行无阻,吴宇森从中学到了许多专业技巧,“把张彻电影中的刀换成枪,就会很像我的《英雄本色》了。”在张彻身边两年后,吴宇森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过客》。此片的武术指导就是今日香港影坛的大哥成龙( 听歌 blog),当时两人都是影坛小字辈,所以《过客》也没有产生什么反响。 之后吴宇森到嘉禾公司担任了10年导演,这被他叫做“喜剧的10年”(1973-1983),在这10年间他拍了许多完全讨好市场的喜剧,他常常把少年时那种愤怒、无奈的心情放在自己的动作喜剧之中,结果就是导致观众们完全笑不出来。
【吴宇森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