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在香港的票房成绩在2430万港元左右,但在内地市场已经票房超过3亿而刷新了华语片在内地市场的票房记录,电影市场评论者郭缱澂在《明报》中表示了对吴宇森的如此票房的称许,“对吴宇森来说,已圆了他的梦。拍如此大制作,能不住不蚀,实在难得。华语片的未来,不是看国际市场,是看大陆。走向国际,不过是中国电影人个人荣誉的路向。国际市场是英语电影市场,看华语片,不外是看动作和猎奇心态,很少外地观众有兴趣看故事情节”,同时,他也表示了对中低成本电影甚至是电影市场的担忧,“另一个情况反而令人忧心,是一亿以下的制作,特别是几千万的,风险增加了。两千万以下至九百万的中小型制作,又未做好,中国电影市场的成长,不算健康”。
去年,刘现成曾经在台湾《电影欣赏》中撰文《亚太华人地区电影产业跨界互动趋势》表示,“合拍片虽让中国电影产业升级转型,但是在短短的数年之间,成本规模膨胀至此(即他在前文所说的《赤壁》的7500万美元及《投名状》(blog)的4000万美元),远远超过了市场成长的速度,显然这样的成本扩张并非来自市场竞争的因素,而在中国制片的成本并非想象中的低廉,这对中国影业来说,更让产业与市场无法取得良性的发展”。而以刚刚过去的2007年内地市场的华语片来看,2007年华语片生产达到空前的402部,其中能够进入影院上映的只有140部,占大约35%,票房成绩超过1亿元的只有《投名状》、《集结号》及《色·戒》三部,而票房在1亿以下1000万以上的有《门徒》、《不能说的·秘密》、《导火线》等19部(其中除了《门徒》之外,其它影片的内地票房都低于4000万元),可见这类影片以合拍片为主,但是票房成绩并不理想,如中国电影家协会(blog)产业研究中心所说,“国产影片投资生产的增长显然已经偏快,高于市场可容量”。
《赤壁》或许可以说是内地市场的一块试金石,但是要想市场健康的发展,路,还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