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对那些专门到她电影里寻找“感动”的人来说,《桃花运》难免会叫他们失望。马俪文自己也笑言,很多朋友看了《桃花运》,都跑来向她质疑这片子的“诚意”。于是,她总这样告诉人家:“我抓我要的鱼,不管多么困难,怎样滑手,我都尽力抓住它,然后用自己所能掌握的最好的厨艺烧了给大家。鱼可能烧得不合口味,可也不是换了种烧的方式,就少了烧菜人的用心。”
关于《桃花运》创作本身,马俪文否认这故事全是为简单商业贺岁概念而来的应景之作。她说商业运作能作为作品借力的工具,但不能全成了作品的初衷,她告诉我:“最初是被一些报纸上的婚介诈骗案吸引,去采访了很多的案件当事人,就想为什么那些女人就那么容易给骗到,甚至真相大白之后,都还觉得自己在骗局中也是有所获得的,甚至仍旧对那个骗了自己感情的男人抱着幻想。这点给我触动最大,我想去关注和呈现的,就是这种女性内心情感上的缺失和渴求,于是才构思了这个剧本。至于进入商业完全是后话,我当初都没有想到这个本子能得到这么大的投资,做到这么大的规模,很意外,至今觉得很幸运。”
然而《桃花运》的拍摄开始就几经波折,但现在,即便谈到挫折,马俪文也一直说自己的幸运,她告诉我:“《桃花运》这样一部电影,突然就面对了资金撤回、演员变动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能够一路走下来,最后能完成并如期拿给观众,已经是足够欣慰的事情。当初突然叫停,剧组的人都走光了,我一个人足足在那个酒店里多待了10天,可还是无能为力,那时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不幸和绝望,之后的一切自然都只是幸运。哪怕这部片子的商业性本身就意味着眼前还有一段不太好走的路等着我,多点麻烦,多点遗憾,但有机会走上这段路就已经很知足了,人总是要向前走。”
马俪文不否认自己也眼看着《桃花运》的创作中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尤其那些为了应付很多客观变动而来的剧本调整尤其叫人心疼,但她相信,这些遗憾不是商业运作本身的必然。
“剧本最开始确实是在讲一个颇有魅力的小男人,如何周旋在5个各自有不同情感缺失的女子之间的故事。现在完成的电影里,‘骗’的成分已经减了2/5,幽默中的黑色和锐度也都磨掉了不少。回头总结,遗憾或许来自我自己对于商业运作本身的不熟悉,或许是影片本身存在问题。但最毋庸置疑的是,不能说遗憾和商业运作本身有怎样的关系。”她说。
不同于更多偏向个人化创作的导演们,遭遇商业洗礼后,通常都急于要把自己的种种退让和妥协都归结到商业和市场的无情上去,马俪文不仅否认正常的商业运作过程是对作品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甚至在她眼里,商业运作往往是让作品走出那种很个人、很隐私状态的最好药方。
“我自己本身很喜欢那种意味深长又有些伤感的调子,可又很害怕别人看了这样的作品,可能会说:‘我为什么要关心你的那些说不清又辨不明的东西呢?’于是对我自己而言,参与商业运作过程的额外好处在于,总能让作品和时代与社会当下联系得更紧密些。我始终不认同正常的商业流程会对电影构成本质的伤害,反而没有商业参与的创作,对我是一种不满足的缺失。”她这样说。
在她看来,无论是对于导演自身,还是对于整个电影产业,能否游刃于商业运作之间,发挥出商业运作于电影本身的积极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功力。作为导演,是谈不上为商业牺牲什么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马俪文葛优《桃花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