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9日11:19  南方周末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3)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的纪念版厂标  图/上影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3)

任仲伦和《蓝莓之夜》的主演诺拉·琼斯、导演王家卫。王家卫是为数不多把工作室放在上海而不是北京的香港导演 CFP/图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3)

《木乃伊3》是上影与美国环球公司合作拍摄的,其中复 活的秦始皇和守墓人大场面打戏,是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拍摄的。车墩的旧南京路是陈凯歌要求建的:1995年,陈凯歌的《风月》以旧上海为背景,拍摄前他提 出的要求就是,在车墩建造一条与1930年代南京东路一模一样的大街,包括周围的商店。后来《功夫》里的“猪笼城寨”;《色,戒》里的南京路都出自这里 CFP/图

  “一般小公司没有洗印厂,没有发行渠道,我们上影有。你来洗拷贝,我们就会产生利润,加上前期道具制作、后期制作、发行等,又是一笔利润。”任仲伦就是这样从书生变成商人的。

  南方周末:相比电影后端经营的红火,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上海导演都跑去北京发展了……

  任仲伦:这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很多电影人才都汇聚在北京,形成所谓的北漂。这几年上海本土导演开始回归,也有好的电影。彭小莲的《美丽上海》2005年得了四个金鸡奖;李歇浦的《邓小平1928》也是得奖的影片,包括这次江海洋的《高考1977》赢得了华表奖、金鸡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多项荣誉。郑大圣的《廉吏于成龙》获得了华表奖和金鸡奖。梁山的《父亲》曾获得开罗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上海美影厂的导演基本坚持在本土创作。

  我们也联合华语电影界的优秀人才。贾樟柯近几年的四部影片都是上影出品的,如《世界》《三峡好人》、《24城记》,和这次迎接世博会拍摄的《上海传奇》;高群书第一部影片《东京审判》也跑来上影,第二部《千钧一发》也是和上影合作,《风声》也是,接下来我们的《追捕》也准备找他合作;王家卫是我的好朋友,也是上影最好的合作伙伴,他和上影合作了《2046》、《蓝莓之夜》,和这次的《一代宗师》。

  我经常讲,有意为之和无奈之举。说有意为之,是从国际和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来看,联合出品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基本面貌。其实,美国环球、华纳,他们基本不养导演、演员,主要靠一帮制片人,一年生产18部影片或者20部影片,自己独资生产的只有五部到十部,其它的都是参与全球的电影项目投资。说无奈之举,是因为由于在上影最困难时电影拍得少,导致人才或衰退或离开,最后就缺乏有观众号召力、资本号召力的商业电影导演。目前我们没有冯小刚陈凯歌、张艺谋这样有商业影响的导演,上影要有谢晋这样的大导演,这也是我们追求的。

  南方周末:为什么没有?

  任仲伦:我研究过上海电影的历史,它有个传统就是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就是谢晋,成为当代电影的高峰。当中国电影进入商业化时代,上影没有应运而生商业性的大导演。这需要个过程。导演的成长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商业影片需要大投资,要拿钱砸,给你硬配置,比如一个章子怡或者配周迅,靠强有力的宣传和大数量的拷贝覆盖;还有一类是艺术电影,要靠威尼斯、戛纳、柏林这样的国际大奖露出脸来,像贾樟柯的影片那样。

  电影一定要有人注意,没人注意就惨了。电影市场上其实也有一些好电影,导演不错,但没有人去看,很容易被商业大片淹没掉了,票房都很差。

  南方周末:为什么这些不错的影片,不能像推广大片一样给它们砸钱,让它们变得比较牛呢?

  任仲伦:有些影片不错,指的是它的艺术追求和质量,但是它自身的观众群是有限的。光靠宣传也难以赢得市场更多的观众。有些影片本身是一部商业影片的模式,你就会选择作为商业影片来投入。

  现在电影市场讲商业号召力,遗忘了电影另一个价值思想和艺术价值。一个导演没有太大影响,投资商不会给你投钱配置好班子。某个公司觉得有部影片蛮好,去找一线的演员,他问的第一句是:“谁导?”后来因为导演对他没有吸引力,他不来了。然后这个公司再找老板们,老板们先问:谁导?谁主演?没听说过啊,算了吧。

  最后只能这个公司全额投资,考虑到收支平衡,它不敢投5000万或者1亿,因为有可能就回收个1000万。因为成本有限,这个电影用的都是三四流的演员拍戏,导演又没有知名度,又没有好的团队,观众也不会来,投资人肯定就赔本。所以投资人经常面临一个问题了,给谁投钱?投多少钱?其实背后是能拿回多少钱。

  只讲票房,不讲利润

  任仲伦反复引用 《好莱坞电影工业》书里的第一句话:“电影工业是一个始终让人模糊不清的产业,外行人如此,其实内行人也是如此。”

  “《泰坦尼克号》投资两亿美金,变成十亿多美金票房的时候,大家都去研究它,把它的配方研究出来了:悲剧、爱情、灾难、高科技、题材的知名度,但把这个配方告诉你了,你去拍一部电影,不一定赢。”任仲伦说。

  南方周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基本等于中国美术电影片的历史,现在这个美术电影制片厂赚钱吗?

  任仲伦:现在正常运营没什么问题。美术片制作周期特别长,不像故事片,拍个半年一年,回收就两个月。做一个美术片可能需要三四年。但这个电影要回收的话,可能需要更长的回收期。

  这几年,动画片看上去好像很繁荣,实际上还是有困难。每分钟动画片成本大概一万多块钱,央视如果收购播映的话,每分钟最高是1000块钱,大部分都是600到800块钱。投入和产出落差很大。

  南方周末:迪士尼靠衍生产品赚钱的模式不能复制吗?

  任仲伦:在唐老鸭之前,美国创造了多少李老鸭、刘老鸭,结果都死掉了。唐老鸭是在尸体遍地的情况下诞生的英雄。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幸运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现在,我们的动画片生产达十几万分钟,每个公司都算下账,盈利的真不多。

  南方周末:《喜羊羊》不就成功了吗?

  任仲伦:我碰上这家公司的老板,他说如果从综合投资收益来看,他目前不赚钱。《喜羊羊》电影动画片的宣传是成功的,地毯式轰炸地做宣传,打广告。如果换成成本的话,谁做得起?这个现象一般是不能复制的。

  电影《喜羊羊》是8000万的票房,影院要拿走50%,发行公司和院线公司拿走10%左右,留下40%,留给制片方的就是3200万。1000个拷贝就是1000万元了。《喜羊羊》在前期做电视片的时候亏了很多。

  它赚钱的可能在哪里?要坚持做,明年做,后年再做,不断做不断做,把喜羊羊做成像唐老鸭一样的品牌,然后通过衍生产品来赚钱。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中国电影连续5年保持30%的速度增长?

  任仲伦:我上任时中国电影票房只有9个亿,今年可以达到60亿,这是很可喜的。但如果是利润的30%增长,那大家就是喜出望外了。

  中国电影界现在只讲票房,还没有去讲利润。如果这个行业有30%的利润,而且连续五年增长,我估计房地产老板肯定都来拍电影了。因为资本是有觉悟的,只要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资本就会紧急集合。现在电影票房增长30%,但制片成本也在大幅增长,客观上减弱了行业利润的增长。

  南方周末:利润明显增长的只有院线吗?

  任仲伦:从大账上算,票房增长,对于各个环节都有利。部分影片获利空间大些。但大多数中小投资的影片依然有亏;院线的利润增长多一点,影院增长没有想象的多,因为现在变成1600个电影院了,票房被摊薄了些。

  南方周末:所以这个行业其实是不赚钱的?

  任仲伦:我们说,电影产业的整体利润没有明显增长,没有票房增加那么快,因为电影成本也在增加,但不是说没有利润。票房是一个概念,利润是一个概念。每个单位的利润增长又是一个概念。有的企业利润增长很快,有的可能出现亏损,甚至出局。这就是电影企业的本性,生生死死,活下来的就是强者。

  南方周末:现在是投资电影的好时候吗?

  任仲伦:目前是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是基本事实。许多人看中这个行业,冲进来,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好事。资本是有觉悟的,它总是往最可能有钱挣的地方冲。但现在也不能盲目,电影投资同样有风险,甚至很大的风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