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闻晨报策划:抓金融靠青年上海电影需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8日11:04  新闻晨报

  抓金融,靠青年,上海电影需品牌

  晨报记者  彭骥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当天,晨@电影沙龙 “申莱坞:敢问路在何方”举行。上影集团艺术委员会常委副主任汪天云教授、中国导演贾樟柯(微博)、韩国导演许秦豪(微博)、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电影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严敏、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共聚上海音乐厅(微博),在影评人藤井树的主持下,分别从产业发展、电影创作、学术研究等角度建言献策。

  汪天云:看得远才能定胜负

  上影集团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先后创作电影20多部,电视作品100多集,其中《铁血昆仑关》获首届西班牙国际电影节“历史见证奖”;《第一诱惑》获1994年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走国际国内双航线

  作为上影集团代表,汪天云首先表示,他赞赏“申莱坞”这一概念的提出,“申莱坞的概念,从词意上来理解,‘申’就是上海,‘莱’就是蓬勃发展,‘坞’实际上是有积极的概念,因为有好莱坞,所以我们非常幽默地提出一个‘申莱坞’。我认为上海电影的发展,现在处于一个多元、常变常新而且是厚积薄发的阶段”。从产业角度看,上海电影的发展,应该还有“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第一大问题就是国际化,“所谓国际航线,是我们必须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最发达的最有影响力的团队一起合作,所以我们从《伯爵夫人》、《2046》、《色,戒》到很多大片的合作,就是为了让中国电影能够走出去”。国际化方面,汪天云特别提到上海电影在现实主义题材上的坚持,“我在戛纳看到很多外国人对现实题材的热望,在这个方面,上海电影一直在努力地做、顽强地做、刻苦地做,说句批评的话,电影有时候是要有票房的,但是有的电影不能唯票房,好的电影不一定有高的票房,这是重要标准”。

  调整“国内航线”,则重在整体战略,“中国电影发展得非常迅猛,大概每年以30%—35%的速度在递增,银幕数的增加、3D及其它新技术的增加、观众群体的回归,都非常喜人;在这么好的电影环境下,还是要根据国情突出本土化地来共同打造一个电影整体的战略。很长一段时间,上影的主要收入是靠院线、发行等,还有影视基地、后期加工等形成了后期效应,一环一环、一程一程地形成一个立体的产业链”。汪天云认为,产业链的形成,不仅能解决电影的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解决缺少人才的问题,“缺少人才的后面,实际上是缺少一个整体的宏观战略的发展”。

  未来五年、十年有决胜

  此外,汪天云还提出,随着电影观念的变化,上海电影要图发展,还需要解决类型多样化、相关政策支持等问题。

  他认为,电影应该是博大、无所不包的百货公司,但现在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都还处于比较单一依靠票房的阶段,“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电影收看的形式发生变化,我们该怎么把各种年龄层次的观众吸引进来?”对于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后世博”时期,上海应该在文化产业的扶植政策力度上越来越强,甚至走到全国前列。而最终,依靠宏观战略布局,上海电影或将能在未来五年、十年有所决胜,“上海电影承受的要求,不仅仅有艺术片、结构片、各种特效片,还有美术动画,还有各种广告、微电影,电影的整体发展该有一个宏观的战略格局。未来格局,对影视公司而言,是一次沉重的围墙和沉重的企业战略意识突破。所以,就看谁看得远。电影最后的决胜,可能在后五年,或者后十年,才能有胜负”。

  贾樟柯:这城市应该有一群充满表达欲望的年轻人

  中国导演。凭《小武》、《站台》、《三峡好人》、《海上传奇》等作品蜚声世界影坛。其中,《海上传奇》是部“上海人的口述史”。

  上海是机器,年轻人是“汽油”

  谈上海电影,先谈上海情怀,贾樟柯回忆了初来上海的记忆,“我第一次来上海是我大学毕业那年,我刚刚拍出处女作《小武》,就带了这部片子来上海,当时正好也是在上海电影节。为什么会来上海呢?因为我们同届的好多同学都分配到了上影厂,这样我就找他们来,一起看看片子,就在漕溪北路的单身宿舍里面。从那时候开始,我和上海电影,就埋下了合作的种子。2003年制作《世界》的时候,我记得带着剧本来到上影,讨论片子拍摄的可能性。我觉得自己的确很有幸,逐渐融入到上海的制片环境里,自己也成为一个编外的上海电影一员,因为有机会能近距离来观察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电影”。贾樟柯又回顾起上海电影的荣耀历史来,从默片时期的《神女》谈到美学高峰的《小城之春》,“中国电影初创阶段的蓬勃,都是在上海开始的”。

  谈及上海对电影人才的吸引力,贾樟柯表示,随着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中心挪到了北京,大量文化人才“北漂”,上海这座城市逐渐在人才方面有所被稀释;另一方面,上海在经济、工业逐渐形成优势,文化力量有所减弱,“当我们再重新恢复的时候,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但他也认为,展望“申莱坞”,上海重回国际化背景,它的金融资本优势带给电影工作者的机会,以及海派文化的包容、开放,依然是最大吸引力,“我拍摄《海上传奇》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时这个上海滩能够人来人往、风云际会,就是因为这个城市的包容。它的包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承受能力。即使你是一个外国人,身无分文来到这个城市,有可能离开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富豪;你是一个广东的小女子,当你来到上海,过了几年,你变成阮玲玉;你可能是江苏的一个农家女,避难来到上海,在照相馆打工,而你变成了上官云珠……这个城市就是有这样巨大的一个魔术,它对人才、对电影工作者的吸引力那么强烈。我觉得,申莱坞作为工业,从一个电影跟着金融走的正常角度,可能性是很大很大的”。

  贾樟柯把“申莱坞”的人才胜景,寄望给更年轻的人,“如果上海是一架机器的话,有可以激活的东西,比如说它的金融机器,它有上海电影节,它还有这么多的研究机构,有上影集团,那么将这些资源激活,整合起来的唯一动力,就是这个城市应该有一群疯狂地充满了表达欲望的年轻人。这是根本的‘汽油’”。至于怎么样才能产生这一群年轻人,贾樟柯坦言不知道,或许到那时,人才自然就过来了,“我们来当‘沪漂’,当‘申漂’,漂过来。”

  上海最可能产生类型电影

  从导演的角度,贾樟柯表示,谈到申莱坞,他的理解是包含了大工业的概念,“支持电影工业,有一个最基本的类型电影,就是要类型化;在中国,目前我们没有办法尝试太多的类型,没有办法拍鬼片,没有办法拍地方片,没有办法拍政治电影。这不是抱怨,这是现状。创作中的问题就是,我们一个正常的工业生产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实现类型分散,我们应对的是好莱坞的类型,就是说在目前采取双重标准的情况下,生存是特别难”。

  他还表示,所谓“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受欢迎”,其实只是个幻觉,“中国电影在整个国际媒体、国际影展备受关注,但是在市场的表现是不尽人意。有时候会有幻觉,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其实不是。女明星走红地毯,那只是她们愿意走。比如说去年,可能在欧洲比较卖座的国产片就只有《狄仁杰》。其实这对我们来说,很羞愧,非常羞愧。”而在他看来,上海这个城市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最有可能生产类型电影的城市,“我拍《海上传奇》的时候,特别有冲动把它拍成一个一部分是鬼片的影片,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生生死死,那么多人,如果我能够用超现实的方法,让这些鬼魂可以出来讲话、游荡,会很有意思。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那么多的历史事件、政治斗争、战争、暗杀,你说多少种类型?”

  许秦豪:希望上海成为电影中心

  韩国导演。执导的《八月照相馆》、《春逝》等作品深受中国观众喜爱。新作《危险关系》讲述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的故事。

  刚制作完电影《危险关系》的许秦豪,就从这部讲述上海故事、在上海拍摄的电影说起。他表示,很多国家拍过《危险关系》的版本,包括裴勇俊和全度妍主演的韩国电影《丑闻》,所以他第一次接到剧本的时候非常紧张,“至于我为什么再选择这个电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我听到可以把它和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作为背景结合起来的时候,这个对我的吸引力真的是很大的。当然,当时我能以上海为背景,要感谢严歌苓老师(编剧),她给我很多建议。为什么选择上世纪30年代呢?虽然这个时间段比较短,但是这个时候的上海是非常繁华、非常奢侈、跟西方文化结合紧密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年代产生的一些事情,是非常吸引人的”。

  许秦豪表示,之前在上海拍《危险关系》的时候,自己和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几乎不想再来一次,没想到过了几个月之后,却越来越觉得在上海拍电影的过程非常耐人寻味,“有机会还是希望到上海来拍电影。 2001年的时候,我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当评委,那个时候我看到的中国电影和我这次再来,有几个感受。首先,我觉得中国电影真的是飞速发展,和我上次来有非常大的变化,包括市场规模、票房、制作,真的有很多大制作影片。同时,我的另一个感受是,中国电影是不是有点过速发展了?这也是我们这些电影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希望上海会成为一个电影中心。在中国电影未来飞速发展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新的电影产生,这些新的电影,我希望它们还会聚集到上海来。”

  严敏:创立“上海学派”建品牌

  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电影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美国电影研究文丛》编委,高级翻译,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外国电影的研究和翻译。

  严敏对“申莱坞”概念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从事美国电影研究的严敏首先提出,建议每年在上海电影节举办之前,都有这么一场围绕“上海电影”主题的沙龙。他表示,之所以提出“申莱坞”,是鉴于宝莱坞等发展状况,对上海电影发展很有启发,“第一,它的年摄制量有1000部—2000部。第二,拍摄成本非常低,一般是几万美元,但是它们不求多回报。它采取的办法,是放上一部影片,转译成录像带,发行DVD,然后再销售,这点也可以创收。它拍电影,它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家给的以外,还有片商把自己卖出碟片的钱扣掉一部分。我知道世界各国为了抗衡好莱坞各出奇招,纷纷打出本土化电影;那我们中国电影现在确实也需要好的品牌出来。现在打出‘申莱坞’以上海为核心,很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共同的创作体,吸纳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人才”。

  对于上海电影,严敏认为,上海的电影应该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色,然后就是要有品牌意识,与此相配合的就是创建“上海学派”,“学派和电影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上海学派‘申莱坞’,这个品牌就会非常好。提出学派,当然就要有自己的理论方向。去年我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华语电影的国际论坛,有个教授就提出中国大片论,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主旋律影片,我们应该在总结主旋律影片的基础上,要把经济、政府、文化三者统一起来,然后创建中国的大片。中国大片需要建立融资机制,上海在金融方面很有优势;上海应该打造自己的明星了,那么多的老艺术家,过去都是明星,现在呢?上海还需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

  石川:城市丰富性是创作源泉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电影史、电影批评、影视工业、亚洲电影等。主编、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电影卷》(第五辑,1976-2000)等学术著作。

  石川一开始就表示,从学者角度,对“申莱坞”概念,他更该有所质疑,“我们要去寻找它的合理性,就是为什么。说到上海的魅力,我就看到了无数例子。20世纪,英国有一个流浪汉,跟着同事漂泊到上海,20年后,他成了上海滩屈指可数的大亨,就是英美烟草公司的首席,那个时候上海一个月只要60块钱生活费,但是这个人一年的收入是200万,你可以想象他的生活,然后当他去探亲,看到他的母亲一家住着破败的房子,他对故乡完全丧失了期待,又回到上海,然后在上海住了40年,在这个城市落脚。所以,上海对于年轻人是理想,对于老年人是怀旧,上海这座城市可以为你形成各种各样的记忆,快乐的、温暖的、浪漫的、现实的、残酷的,这种丰富性,是上海电影的源泉。现在上海的电影,构成了一个电影文化的大码头,是一个集散地,但是,上海电影除了码头以外,应该有个文化概念”。石川认为,从现实状况看,如果“申莱坞”作为一个文化提示,那现在正当其时;如果说“申莱坞”是一个创作指示,那还是要假以时日,“现在大家都知道‘北漂’,什么时候电影人开始‘沪漂’了,我们再来探讨”。

  此外,石川还对东方梦工厂、迪斯尼与上海合作等发表看法,认为这对上海电影来说,是一个提升机遇,“和好莱坞公司的项目合作等,对上海电影产生了更多层面的刺激。在这个过程当中,上海在聚焦新的商机;但是我觉得,从创作层面来说,这使我们从中获取更多资源。这对上海来说,才真正意味着一次大的机遇。就看上海电影能不能抓住这次机遇,作为一次提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