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奥斯卡外语片:亚裔辛酸弱势别离一剑封喉

2012年11月12日13:40  新浪娱乐 微博

  作为每年度的世界电影总结性表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多在世界各地电影创作人的心目中,始终是唯一可与欧洲三大影展相提并论的至高荣誉,其竞争之激烈,甚至不亚于最佳影片等重磅奖项。在最佳外语片的成绩单上,亚洲电影一向是鲜有作为的弱势群体,即便有近年《入殓师》和《一次别离》四年两夺奖的强势崛起,再算上《卧虎藏龙》的高光时刻、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电影在上演的帽子戏法,倾全洲之力也不过区区六次抡元,远不及意大利、法国分别12次的王者风范,只略强于德国、西班牙、瑞典等列强。

  看亚洲电影的“申奥”史,写满了东方式的辛酸和磨难,从1947年第20届至1955年第28届,该奖项还并非进入竞选单元只是作为荣誉奖发布,黑泽明、衣笠贞之助、稻垣浩分别凭《罗生门》、《地狱门》和《宫本武藏》获奖,大师云集的日本电影一度和意大利、法国分庭抗礼,只可惜好景不长,自1956年最佳外语片确认评选机制后,费里尼、伯格曼、维托里奥·德·西卡等欧洲大师火力全开,欧洲电影疯狂坐庄,巴西、阿根廷偶露峥嵘,直到新世纪初亚洲电影才由李安的巨作《卧虎藏龙》扳回一城,细数蹉跎岁月,无数亚洲电影旗手在这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前仆后继中熬白了少年头,多少春去秋来,才等到铁树开花。

  不过随着欧洲大师们的光环逐渐冷却,亚洲电影人的多年苦心经营,世界电影格局已有不小的改观,日本电影虎瘦雄风在,西亚诸国也屡屡涌现佳作,已逐渐赢得奥斯卡评委们的认可,从《入殓师》的爆冷折桂、到《一次别离》挟金熊、金球余威强势加冕,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奥斯卡外语片中的亚洲面孔将会越来越多。

《入殓师》使日本电影时隔半个世纪后再度圆梦奥斯卡《入殓师》使日本电影时隔半个世纪后再度圆梦奥斯卡

  日本电影:四度获奖亚洲最强

  无论电影、经济还是足球,日本总是在亚洲占据领先地位,不算1955年之前的三次获奖,从1961年木下惠介《永远的人》至2003年山田洋次的《黄昏清兵兵》,日本电影在近五十年光阴间先后获得12次提名,足见奥斯卡对日本电影的偏爱。可惜的是,日本电影总是手气不好,各位大师轮番出手却管听不管胡,直到2009年,才由《入殓师》收获第四座,也是改为评选机制后的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金人。

  《黄昏清兵卫》

  山田洋次作品《黄昏清兵卫》是第11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日本电影。作为“武士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影片用“黄昏”这个颇有深义的绰号暗示武士的黄昏时代,对武士文化的消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身怀绝世武功却忍辱负重,在领导的剥削下艰难度日的清兵卫形象,也成为三部曲共通的人物设定。

  《入殓师》

  《入殓师》讲述的是拉提琴的男主角大悟工作受挫,机缘巧合走进了这个为死人妆容的行当,从最初的排斥到最后对死亡的尊重,大悟在这个转变中感动了世人。影片中把东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念表现得细腻至极,导演泷田洋二郎再次用其独具日本特殊的风格,为世人奉献了一部既有情感又有哲思的好作品,也为自己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告白》

  去年《告白》一度被视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最大热门之一,只是最后时刻因强手太多无功而返,相对内敛的《入殓师》获得了世界级的褒奖。《告白》的情感并不内敛,相反,这部电影的人物感情释放出来犹如暴风骤雨一般让人吃不消,在谋杀和复仇的沉重主题之下,导演中岛哲也用绚烂的特效和精致的叙事手法,令观众为之心醉。

在欧洲备受好评的伊朗电影凭《一次别离》称雄奥斯卡在欧洲备受好评的伊朗电影凭《一次别离》称雄奥斯卡

  伊郎电影:一次别离一剑封喉

  伊朗电影其实一直是亚洲影坛的一支精税部队,马吉德·马吉迪的儿童题材作品《天堂之子》、《天堂的颜色》以苦涩但温暖的诗意风靡世界,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随风飘逝》通过对生与死的审视先后赢得戛纳和威尼斯影展的大奖,此外,贾法尔·帕纳西、穆森·马克马巴夫等著名导演亦都才华横溢,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争史上,若不是《天堂之子》曾于1998年获得过一次提名,伊朗电影几乎是一片空白, 2012年,阿斯哈·法哈蒂挟《一次别离》一剑封喉,以绝对优势斩获大奖,堪称亚洲电影的又一座里程碑。

  《天堂之子》

  《天堂之子》又名《小鞋子》,和马基德·马基迪的很多作品一样,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通过底层儿童的生活,揭示社会问题或者生活的乐趣。影片成为是伊朗电影真正走上世界舞台的标志,不仅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还以100万美元在北美票房刷新了伊朗电影的票房纪录。

  《一次别离》

  连获柏林金熊奖、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数十项大奖的《一次别离》是去年最风光的亚洲影片,同时也是影迷心目中年度最好看影片。该片以当代的伊朗都市生活为背景,自始至终聚焦的是来自于中产阶级或底层的家庭,并随着他们各自所面对的问题、所做的选择来完成了对于人性的刻画,故事在导演的镜头下却折射出了震撼人心的张力。

上一页12下一页余下全文

(责编: sunny)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分享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