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我提前“贺岁”--我是指看了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腕》,顺便也看了贺岁大腕冯小刚。顺便说一下我的姿势:站着。其实那天原本只想看热闹。上午正好在北京电影学院蹭课听。课间看到《大腕》通知:中午一点半,剧组来校见师生。
一点不到,和朋友向礼堂开进。越走越觉得气氛不对,在通往礼堂的小径上,不断有人抄着碎步越过我们,有的干脆拎着帽子一路小跑,口里嚷嚷着“满了满了”。弄得人很有点紧张。
迈进礼堂大门的那一刹那,才知道不光紧张,还很夸张--上千人的放映厅像煮饺子一样,塞得密密实实,座位上百发百中,连过道甚至走廊上也没放过,全满了。顿时就有点晕,想走。转头看看,身后“视进如归”,门口重兵守卫。也罢,看看热闹。前面有个声音说:“十二点半门口就顶不住了,开闸放了人。”
站着的人群很快就形成趋势--我们后面有人说:瞅空档,对齐。回头一望,身后整齐地站成了四排。台上终于顶不住,提前15分钟开始放映。当葛优和关之琳的脸“嗖”地一声蹦出来时,底下一片喝彩声。
傅彪在银幕上哭着大喊“补钙”时,全场上千人很默契地一起拍响了巴掌。很响。身后两个男生一同大喝:“牛,真牛!”
那一刻我突然决定:看完它!
结尾的字幕是伴着全场的掌声和喝彩声一起出现的。那时,已有几百号人和我一样,抱着帽子、围巾、手套,东倒西歪地站了整整两个小时。
冯小刚那天话特别多,关于《大腕》,还有不关于《大腕》的。他说,有个情节怎么也圆不了场,差点就放弃了,找同行聊,找作家改,救回来了。冯小刚还是忘不了说“商业电影”--这几年我数次面对面采访他,他总是在说“商业电影”,那天他还是在说。还是那句老话:我的电影就是拍给老百姓看的。身边又有人鼓起了掌。
朋友说,电影学院礼堂是个很“个性”的地方:雪亮的眼睛,挑剔的耳朵,坚强的双腿,还有吝啬的掌声。张艺谋来这里时很安静--没有得到掌声,前不久独立影展却很热闹--几乎场场满座。但是,这样煮饺子一样,站着看完一部国内所谓的“贺岁片”,朋友说,还是头一回。
走出礼堂,走进凛冽的风中,我好久没有戴上帽子和围巾--很暖。我没想到我会坚持下来。我没想到全场上千人会坚持下来。我也没想到冯小刚会坚持下来。回家后,请父母又看了一遍《大腕》。掌声没有了,喝彩声没有了,可是笑声还是和那天一样多。
再顺便说一句:那天是下午六点半的一场。满座。 -汤颢
千首明星金曲铃声任你挑选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