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论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实现措施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刘军
[论文提要]本文开篇通过国家宏观文化战略出台背景的角度,检视了影视产业发展战略的外部规定环境,提出了"两业并举"和DOUBLE_QUOTATI
ON文化创新"的国家文化战略是思考影视产业发展战略和实现措施重要支点的观点;接着对当前影视业的产业化焦点进行了回顾,深入剖析了影视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对我国影视业的产业经济学分析,总结了影视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文章最后一部分分别从市场体系建设和"外部性"产业政策等两个方面提出了影视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措施。
一发展先进文化:我国影视产业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
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历来是我党执政治国的不变方针,但对于文化产业特性的认识、对于发展先进文化战略步骤的认识,直到最近两年来才被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央的第七、八、九等三个《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文化只是和事业,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2000年10月,中央文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表明了我党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研究和文化产业实践总结的勇气。随着以数字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高新科技完全改变了文化艺术品的传统消费和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市场经济机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更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文化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仅超过传统制造业,而且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经济规模上成为了国家的主导和支柱产业。一般来讲,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就业人口的比例都要达到4%以上。据统计,2000年英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7.9%,出口额为87亿英磅,占贸易总额3.3%,创造就业人口数195万,占总就业人口的4.1%。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至25%,音像业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据统计,1990年到1998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增长了6倍,文化产业机构增长了35%,从业人员增长了46%,包括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图书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艺术培训市场、艺术品市场等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并成为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水平。199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文化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仅占总就业人数的0.4%左右。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1997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约为650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约为3000亿元,专家原来预计到2005年,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直接文化消费支出(含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总额约为4555亿元。专家预计,在目前的个人消费增长趋势下,文化类需求的增长如按百分之十计算,2003年的消费总量就将逼近5500亿元人民币。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2001年10月,文化部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指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会议将"三个代表"思想写进党的章程,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使建设先进文化成为我党文化战略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大会报告在阐述发展先进文化的任务部分时,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并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说明,在我党的文化战略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业并举的基础性战略已经形成,另外,发展先进文化要重点和先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步骤已经确定。今年年初,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推出《2003-2010年文化市场发展纲要》。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题安排了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从这一连串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已经基本形成,那就是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国家"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两业并举"的基础性战略,为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和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做出贡献。当然,我国整体"文化战略"还提出过"文化创新"战略、保护性开发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等。其中,对于当前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最为关键的还是"两业并举"和"文化创新"战略。这两个基础性的文化战略为影视产业的子系统战略规定了共同的产业特性,也是我们思考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战略和实现措施的重要支点。"两业并举"战略对于影视产业而言,由于涉及到比较敏感的媒介宣传属性问题,目前正处于改革探索的前言。我国的电影业,相对电视业来说较早地实行了产业化,但仍然有部门专业团体和机构实行事业管理的体制,比如说电影资料馆、电影乐团、电影学院、正在兴建的电影博物馆等。目前国家"两业并举"的产业政策,一个方面是要加强对公益性事业的扶持,另一方面也要加快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剥离,以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电视业近些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视集团不断做强做大,节目播出量和播出频道日益丰富,社会资本开始进入电视业,但电视产业的核心发展还是停留在行业和地域的层次。"文化创新"战略,不仅包括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含义,还包括产业创新的意义。其中实现"产业创新"对于当前影视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在影视行业中,主张坚持民族特色、坚持意识形态的中国特色等呼声一直不绝于耳,这没有错误,但导致了对于意识形态内容和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加工迫切性的轻视,在结果上表现为对文化表现方式、包装方式和服务方式的落后,给中国文化的国际市场努力设置了先天性障碍。
二危机与转机:我国影视产业化进程中的改革探索
1、电影产业化的焦点
中国电影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普及放映的辉煌和当下的危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票价平均约0.3元,全国影院年总收入达22亿元以上;1991年,全国放映收入接近24亿,创下了新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观众人次144亿,但1992年就猛降至105亿人次;1999年,票价已高达15-25元,全国票房收入却降到8.1亿元,观众人次不足3亿。10年来的危机,让中国电影业一直在体制改革的阵痛中前行。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电影业"统购统销"的体制弊端暴露无遗,为了调整长期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状况,电影业的体制改革从1993年1月5日广电部发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始进行。这个过程中的是非曲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毛羽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中国电影业的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在此不再赘述。应该说,当前电影产业化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组建影视集团、院线制、影院改造和数字电影发展上。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涉及到了前面的两个焦点。关于组建电影企业集团,目前建立的最大集团是中国电影集团。组建企业集团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依托有实力的电影企业,合并或兼并关联企业,适度扩大市场集中度,从而降低集团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实现市场的规模企业竞争,做大电影产业总体规模。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指出的,做大容易做强难。企业捆绑在一起容易,难的是在内部以资产和收益为纽带实现资源的优化,否则,单靠行政手段撮合起来的集团,只能会由于不良资产的拖累而降低整体效率和经济实力。此外,由于产权及相关权益的不清晰,也阻碍了系统外资金的进入,无法做大市场。关于院线制,的确为近来的电影市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院线制"改革,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有效地把效益好的影院组织起来,实行强强联合的品牌经营战略。参加院线的影院通过院线统一排片、统一市场营销、统一核算,减少了影片市场发行发和放映方的脱节,减少了发行层次,也就降低了成本。如果同一地域内存有两条及两条以上院线,电影院线之间还可以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引导电影企业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向观众提供优质服务。事实表明,推行院线制以后,全国电影市场放映业绩普遍提高,新型或现代多厅电影院改造动力加强。同时,院线制的施行,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配套改革措施。首先是院线制带来的市场两极分化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实行"院线制"改革以来,80%的票房集中在20%的院线制电影院,而80%的传统电影院只占20%的票房。以广东为例,2002年全省票房收入1亿多元,占全国的1/9。其中"华影南方"院线6000多万元,约占全省50%,从单个影院看,天河电影城全年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占华影南方院线总票房的30%以上。由于加入院线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原有省、县电影公司发行职能受到弱化,"这就使90%经济不发达的市、县、乡镇电影院,以及效益较差或不定期开展放映活动的大专院校、机关礼堂、厂矿企业俱乐部和文化宫等放映单位,游离于院线之外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而无缘放映进口大片或国产分账大片"。我们不可能再走老路要求商业院线降低加入条件,除了吸引外部资金进行改造外,还可以考虑通过扶持公益事业的办法予以补贴。第二个问题是院线制内部的主体间关系问题。由于许多影院是因为行政关系由以前系统内的放映单位组成,彼此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资产核算,院线和影院之间仅仅保持了简单的排片和放映关系,并没有形成市场意义上的经济合力。关于影院改造和数字电影问题,焦点就是产业的现代化问题。因为长期的市场下滑和体制不顺问题,我国的大多数影院无论在地理位置、放映的硬件水平,还是周围的商业配套设施方面,都已经同观众的消费期望产生了很大距离。在提高电影的产业技术水平上,国家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改革政策首先是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允许外资参加放映院的改造最多股份可以占到49%的比例;其次,紧跟国际电影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决定拿出2亿元人民币计划在2003年底前建成100个数字电影放映院,这一发展计划使我国的数字电影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二位。尽管目前还存在着数字电影资源不足和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等问题,电影产业技术的提升,肯定能给电影市场带来全新的冲击,这一点从目前数字电影院不断高走的票房收入中得到印证。
2、电视产业化的焦点
在红红火火的电视业表象背后,潜藏着我国电视业四伏的危机。虽然在目前传媒政策的保护下,外国的传媒巨头们一时尚不得进入我国加入WTO承诺以外的领域,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电视传媒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对外开放是迟早的事情。环顾世界电视列强,占有我国电视业收入40%的中央电视台,在世界的排名都在50名以后。以这样的实力参与全球竞争,与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际实力是远不相称的。与电影业的"统购统销"不同,我国电视业大多是"自产自销"。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业这种小农式的自给自足模式比统购统销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分工协作的方式还要落后,只不过是因为电视所处的大众传媒核心地位及其承担的经济作用带来的回报可以支付其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尽管如此,随着播出时段的延长和播出频道的增加,对节目的大量需求还是紧迫地摆在了电视人面前,发展成熟的电视节目市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发展电视节目市场的体制要求就是电视业的制播分离。制播分离其实是"两业并举"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电视业承担着重要的思想宣传任务,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只有坚持有所为所有不为的原则,才能集中精力搞好新闻、专题等"硬节目",更好实现媒介的思想宣传教育功能。据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裁李晓明介绍,2001年全国电视播出量为956万小时,而当年的节目制作量为201万小时,只占到当年播出量的17%,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在已有的制作量中,节目类型雷同率也是非常之高。目前,制播分离工作在电视剧制作和娱乐节目制作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但依然是打了较大的折扣,大多数电视剧的制作仅仅是在电视台内部实现了直播分离,但在经济关系上并没有完全的脱开,而娱乐节目制作仅仅局限在影视新闻报道、游艺晚会等类型上,非常适合社会机构制作的教育类、游戏类、儿童类、行业类节目依然在由电视台勉强地支撑着。第二个焦点就是无线与有线合并、电视台与有线传输网分离后的资产经营问题。2001年,是我国电视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年份。首先是全国的有线和无线台合并基本完成,壮大了原有无线台的实力;其次,有线电视台基本完成了有线网和电视台的分离,纷纷组建成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公司。经过这一步,电视业的有线网络资产开始了由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当有线网络变成可经营性资产以后,就可以容易地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有利于广电集团内部的体制改革和资金重组,也开创了吸纳系统外资金的渠道。北京歌华有线、湖南电广传媒等都是通过这一产业化方式成功的典型范例。然而,对于有线网络的资产经营问题,目前广电管理部门还在探索中,系统外资金对于进入这块市场既虎视眈眈,但对于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充满疑虑。第三个焦点是数字电视的发展和收费电视的开展问题。数字电视是全球电视业的战略发展机遇,英国和美国从1998年就在世界上率先开始了数字电视的传输服务,目前在他们的电视产业增长率贡献中,有65%来自与数字电视的推动。我国的数字电视行动也已经启动,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2002-2003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2002年我国的数字电视用户达到9万户,开展数字电视业务的城市已超过40个。2003年被国家广电总局命名为"数字网络年",从2003年开始,数字电视将得到全面发展。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我国将于2005年正式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广播,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到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数字电视被世界各国视为信息时代的一项"核心技术",它不仅能让用户收看到高质量的节目,更将为电视业带来巨大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机会。专家预期,数字电视2005年的全球市场总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数字电视用户将从2001年的6200万户发展到5年后的3.5亿户。这些数据,不仅对于电视设备厂商是诱人的,它对节目内容提供商、有线网络运营、风险投资商船等,都意味着一个重大的发展机会。由于实行广播的空中有限开放政策,卫星电视直接入户服务在国内受到政策限制,在地面无线、卫星和有线三种数字电视实现模式中,国内最先进行的就是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囿于数字电视标准制订的滞后尚未开展。数字电视可以通过用户登记和加密接受等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用户管理,这使收费电视成为可能。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发展计划,"今年年底之前,我国将开播10套以上付费影视频道和若干套有线数字广播节目,力争发展数字机顶盒用户100万;到2004年底前,要推出30个左右付费影视频道和多套有线数字广播节目、多种增值业务;到2005年底前,付费电视频道达到50~80个,全国有线数字广播节目达到150套左右,数字机顶盒用户达到3000万户,初步形成导向正确、品牌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的付费广播电视消费市场。"收费电视对于中国当下的电视产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现有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已经达到7500万户,居世界首位,但目前的收入模式主要是靠收取每月低廉的有线网络维护费,如果每月另外收取30元的收视费,全年就将另增收入270亿的收入,比我国目前电视业的全年总收入还要多。关键是,收费电视将打破中国电视主要广告的单一收费模式,使电视业具备一种新的收入增长模式。专家预测,"十五"期间,中国的有线电视用户将达到1.2亿到1.5亿的规模。如果其中80%的用户网为750兆以上的宽频系统,50%的用户网具有双向能力,40%的用户拥有数字式有线电视机顶盒,有线电视将为国家创造一个千亿级的新产业。与数字电视诱人的前景相比,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首先是关于覆盖率问题。根据国际经验,有线电视只有覆盖率超过45%才具备同无线电视相抗衡的能力,中国要达到这一覆盖率目标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要以超高速的发展速度扩大有线电视覆盖率,就要求对全国的有线电视网按照相应权益的比例联合起来,并且快速吸收社会外部资金。全国的有线电视台网分离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但还需要广电管理部门在电视产业体制改革方面更大的开放勇气。其次是节目源问题。收费电视必须要有观众愿意掏钱的节目。我国如果不在体制上解决现有电视机构的制播分离问题,让社会资本进入电视节目制作市场,不仅现在的频道专门化等势头会受到遏制,要想喂饱数字电视,除了掏出白花花的银子给外国节目商也无良策。英国电视业当初对好莱坞投降的教训就有收费电视的"功劳"。所有的收费电视在开辟市场之初,都是依靠了影视节目的大力帮忙。当有线电视服务商因为美国影视片的低价格(美国片已经在国内收回基本成本)而大量播出后,无线电视为了吸引已经习惯于好莱坞口味的高收入阶层观众注意力,也只能掀起与有线电视竞相引进美国影视剧的热潮。
三产业经济学分析:形成影视产业新世纪战略的基础
通过影视产业化的焦点检视,我们发现不同的政策尝试都来源于对不同经济环境的适应。虽然"两业并举"、"文化创新"等国家文化整体战略也同样适用于影视产业发展,但既然是针对影视产业,也就应该主要聚焦于其产业特性。作为文化产业的子系统,影视产业可以形成更具体的门类产业战略。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产业战略凝结于产业政策之上,产业政策是产业战略的具体体现。这从产业政策的如下构成要素中可以看出来:政策对象、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与措施、政策实施机构,以及产业政策的决策程序与决策方式等。因此,要制订出科学的产业政策,先要就具体的产业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在制订产业政策又必须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等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影视产业组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竞争不足,同类型的低效中小企业过多,企业经济规模和市场经济规模过小。为了解决激励影视产业市场的有效竞争,国家有必要打破行业的行政垄断和进入壁垒,让市场资金自由进入,以市场利润为导向调配社会资源,迅速提高影视行业的生血机能,为目前的中小企业"补血"。同时,要解决影视产业的合理化问题。影视产业属于规模性经营的公共产品经营行业,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将不利于产业的国际竞争,因此,影视产业还必须扶持培育一大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群,并由它们辐射和带动整个产业经济规模的提高。在中小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之间,要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关系。在市场企业之间自由博弈和竞争的前提下,"有效竞争"的理论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一方面即使市场只有少数垄断型企业,垄断企业为了阻止竞争型中小企业进入也不能制定赚取超额利润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经济规模的原因无法同垄断企业直接竞争,转而通过与垄断企业进行专业化合作赚取自己的利润,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中国影视市场独特的条块分割弊端,造成大量同质型企业之间既形不成竞争关系,也不存在专业化合作关系。实现市场自由竞争是影视产业政策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影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够、专业化不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由于整体技术水平问题,影视产业存在大量从事低附加值生产的企业,由于专业化不够,产业的中间层次不丰富,产业的价值链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影视产业与其它文化产业,比如音像业、演出业、出版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要优化影视产业结构,必须抓住数字技术的产业更新机遇,通过政策扶植带动整个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高度民主化,争取影视业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从产业发展看,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影视业属于典型的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产业,无论国内外,影视业产业的产品目标都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说,影视"讲述"手段是外在的因素,不是决定性的,只有"故事"是最主要的,拥有"故事"的国家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但在影视业中只得到了有限开掘。如何使用最现代化讲述方法和包装方法,把我们的"故事"更有效地呈送到世界观众那里,这是对新世纪中国影视业的挑战,更是我们的机遇。在韩国政府将自己计划为2005年的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的时候,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和庞大国内市场潜力的中国理所当然应该有搏击世界文化市场的理想。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计划同样不外乎三个阶段,首先是从法律法规、资金、人才、组织等建构完整高效的影视市场体系基础;其次是重点扶持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和产品;最后是进行影视产业布局调整,形成影视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经营。影视产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本战略可以总结为:(一)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影视产品;(二)以数字技术发展为动力,重点扶持产业发展中的艺术创新项目;(三)大力扶持与影视产业前后相关产业的建设,争取实现以影视为主导产业的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实现影视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保障影视产业发展战略实现的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一个方面是建设高效的影视产业市场体系,革除阻碍市场体系正常运转的各种因素;另一个方面是制定市场外的"外部性"产业政策,解决影视产业发展初期的瓶颈制约,促进影视产业的超常规发展。第一个方面的主要措施有:
1、加快全国影视业体制改革力度,建构影视产业市场自由竞争的有效主体。这个方面的改革要求电视业加快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剥离的速度,尽快实现制播分离。同时,对于影视业的企业单位进行产权界定和权益合算,加大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力度,这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据统计,我国的居民存款及其它社会资本约有10万多亿元没有合适的投向,影视业如果吸引到1%,那就是一千个亿。
2、破除影视业的行政垄断,改革市场进入管制制度,建立退出援助制度,构建不同竞争主体间的平等关系。在影视业这样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要保证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以及流动强度,才能保证产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市场绩效。首先,要尽快破除当前影视行业的各种行政垄断和地方壁垒。比如说,对于成立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的行政性审批、对于非国有企业的歧视、地方主义保护对于全国性发行网点的排斥、中影公司的进口片独家发行垄断权(据说即将改变)等。其次,还要为低效益的企业退出建立合理的援助制度。我国电影行业存在大量生存困难的企业,电视业也有大量的机构收不抵支全靠财政拨款维持,这些企业的退出困难,降低了市场效率,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其退出的困难与我国退出援助机制的先天缺失有关,比如说,众多的放映机构退出市场时员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无法解决,放映院及放映设备因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欠发达造成企业退出时产权交易和资本变现困难。还有因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治理结构缺陷造成的退出障碍,比如说,不仅仅是亏损的企业,就是因为强强联合出现的企业推出也存在困难,一是因为地方政府担心企业退出后的地方政府政绩受到影响,二是企业只要经营能够维持也不会主动退出市场,因为退出意味着管理人员的既得利益丧失。另外,企业推出障碍还与准入管制有关。准入管制严格的行业,比如说电影制片厂和音像出版社,退出就很少发生。因为企业获得的准入资格已经变成了稀缺政策资源的保护,制片厂光靠卖厂标、卖出版号就可以有相当的进账。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一是可以通过设立产业调整援助基金,援助企业的退出和产业转型,二是对企业员工失业和再就业制订特别政策。
3、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推行产业经济信息发布制度,提供产业数据资料,减少投资者的市场决策错误。同时,对行使社会性管制机构建立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开管制标准和决策程序。
4、建立对影视中小企业的扶持和补贴制度。中小企业是对大型企业的有益补充,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即使在英美等国家的娱乐经济中,中小企业的作用都不可替代。对于我国而言,中小影视企业在保障就业、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加快技术创新与扩散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出台专门的扶持措施。
5、进一步完善国家在金融贷款、企业债权、上市发行、破产保护等市场手段。
第二个方面的主要措施有:
1、积极发展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通过在全社会弘扬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引导他们扩大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在就业人口、总体经济规模方面不断增长,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大对影视事业单位建设的政策性扶持力度。在影视产业为国家总体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国家也应该不断加大对于影视博物馆、影视节目资料中心、影视院校、影视制做基地等公益性单位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提高全民影视艺术素养、提高艺术创新能力的大本营。
3、集中对关系到影视产业升级的新技术应用进行国家攻关,要对重点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以数字技术的最前沿应用为代表的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它们的产业前景无限美好,但初期需要的技术开发和资金投放力度都是非国家所不逮的。国家可以通过集中攻关,并以此带动相关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商务营销技术等的产业发展。
4、强化对艺术创新的奖励机制,尤其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新的激励。艺术创新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保证。从英国利用其英语语言便利、开发传统戏剧文学优势的范例中,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开掘可以有很多借鉴的地方。目前,我们的一些古典名著改编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走出了国门。但如何更好地将古代题材与现代思潮结合起来,通过传统文化的智慧思索和探寻当下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活,并用现代的表现方式展现给世界,这是我国影视业艺术创新的制高点。
5、对影视业的产业分布进行引导,利用土地使用费、税收减免等措施,培育扶持一批集约经营的产业群,实现规模化生产。
6、对与影视业前后相关的文化产业进行配套扶持,保证影视产业的均衡发展。在文化产业内部,影视业与音像业、出版业和演艺业以及版权代理业等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各产业间可以互为上下游关系。例如,国内每年的音像制品的消费规模都在200亿元以上,但实际正版的收入都在20亿以下。如果解决了盗版等问题,音像业的规模就将扩展10倍以上,在那种情况下,不仅是影视作品的发行收入将相应增长,影视业还将得到来自音像业在原创作品方面的直接投资。
1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载于《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2。
2王路易,“欧亚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网址为:www.ingo.com/taiwan/creative.html?no=313&pageno=12&type_no=16,2003年1月3日更新。
3同1。
4《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载于《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2。
5李鹏,“文化产业平稳中有不平衡”,中新网北京一月六日电,网址为:www.chinanews.com.cn/2003-01-07/26/260775.html。
6新华社8月12日电。
7孙若风,“战略机遇期文化战略体系初显轮廓”,《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5日第一版。
8毛羽,“中国电影业的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载于《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2。
9范丽珍,“院线制,路在何方”,《中国文化报》2003年6月11日第2版。
10梁昊光,“面向数字时代的电视产业战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六期。
11褚文,“数字电视先行出台有线标准五套方案将合而为一”,《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3月5日。
12同10。
13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第33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14同15,第329页。
15永春,“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5日第3版。
16参阅,冯飞,“竞争性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报告之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题组,《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7月25日,网址: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wmsyzy/382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