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把2003年的国产片都放在一起较劲,我看这《手机》,就是最好的。当然,这其实是件挺悲哀的事儿,可谁让2003年的国产电影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呢?左看右看,还只有《手机》,多少还懂得关心人。
首先这创意,就绝对是与时俱进。人人都兜里都揣着手机,手机连着嘴,嘴连着心,心里有鬼,手机就成了手雷。啊,你要说了,我心里没鬼,就不买你的帐,那我就套用耶
稣的那句话——你们当中,谁不是严守一,谁心里没鬼,你可以用砖头砸它(《手机》)。
在《一声叹息》里,洞察世事的冯氏哲学思想,已经对贼心、贼胆儿和贼的辩证关系作了生动地阐释,它存在的合理性和普遍性不需要我再费什么口舌。情感问题本来就是个永恒的话题,可我也犯不着帮严守一说话,他干的那点事儿,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叫“偷情”,在小说里,刘震云用了个更漂亮的词,叫“淘气”。可不管是偷情是淘气,这总是粘上就洗不明白的事儿。何况严守一这人还喜欢漫天撒大谎,不但骗自己老婆,还常常侮辱纯洁的电视,侮辱电视那头的群众,睁着眼睛说瞎话,欺骗全国人民的真诚和智慧。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
《一声叹息》里的男人,最后归顺了朝廷,他窝囊,但窝囊的很现实。《手机》里的男人比他更有手段,他是决不招安的,因为他根本就没退路。这两个男人骨子里都很自私,头一个是识时务,知道什么时候该回头是岸(他想不回头也不行),虽然无奈,但待在家里终归是安全。后一个比前一个更狡诈,严守一严防死守的本事多干练啊,甭管什么时候都记得删除短信和来电记录,除了不想让老婆发现下不来台,更重要的他是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彻底崩盘。他宁可心力憔悴,也要花大气力左右逢源。在权衡沈雪和伍月这两个女人的取舍问题上,他甚至还透露出几分冷静、严谨的分析运算能力——顾家的沈雪适合做老婆,妩媚的伍月只能当情人。这男人身上透着股子俗。
可这份俗,天底下又有几个人能逃得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逃不脱集体无意识。大伙都清谈的时候,你谈钱就是俗,而且俗不可耐;大伙都闹革命的时候,你儿女情长就是俗,而且意志薄弱;等大伙都开始往兜里捞钱了,你还在那儿弄文学、弄艺术,那也是俗,不但俗,还迂;这么看起来,现在大伙都默许在婚外搞些调剂,你不偷倒显得没本事,是不懂生活情趣。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亘古不变的生存哲学就是随大流。特立独行的人可能会流芳千古,也可能狗屁不是,可他们注定一辈子过不痛快。但《手机》没想把这事儿往深里挖,它就把自己停在了把玩男女关系这个最让中国人来劲的古老话题上。它还让主题使劲往“说谎”这个表面现象上靠,怕的就是打击面太大,伤了观众的自尊,就是得罪了衣食父母。
可是你看吧,黑漆漆的电影院里,有多少男男女女在偷笑!那是会心的笑,也是盲目的笑,他们只会意了严守一尝到的甜,却还没能体会到他遭的罪。选择这么一个结尾,让人感觉,最终在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上,冯小刚没有炫耀到底,也没有挖苦过头。他和刘震云肯定是知道人到中年,遍体鳞伤的滋味,他们把调子往回收了收。可惜收的有点勉强。
《手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个也是这结尾,怎么可能所有的关系都告一段落呢?老婆跟他决裂了,沈雪跑了,伍月爬到他头上,想必也不会再理他了,他自己呢?卧病在家,基本上也就是下岗了,他宣布不再用手机。可他能一辈子不再粘女人吗?他能不为应付生活撒谎吗?生活是停不下来的。《一声叹息》就收的恰到好处,故事比它开放,观众有再往下琢磨的余地。
第二个毛病是《手机》里的女人,她们太被动了,个性倒都鲜明,可是感觉不那么真,不如现实生活本身那么毛茸茸。严守一的老婆于文娟,从头到尾几乎就是个概念,说翻脸就翻脸的那种,根本不考虑肚子有孩子。这太绝对了,比起《一声叹息》,这个人物显得没什么层次,不够立体。沈雪就更概念了,来的就不明不白,走的也有点不明不白,是那种既不让人讨厌,也不让人喜欢的角色。最后看伍月,片子里没具体交待两人是怎么好上的,书里倒有个激情四射的“庐山会议”,不过这样处理对电影来说也不算败笔,偷的方式总是千姿百态的,留点空白让大伙瞎猜也好。问题是这个女人也有点概念化,后来她顶了严守一成了主持人是电影里后加上的,算是把人物性格弄清晰点了,但她对严守一的感情,还是太飘。说到底,《手机》里的三个女人都是围着严守一转的符号,性格设置都有点主题先行,缺少一些必要的起承转合,抠的不够细。
可不管怎么说,毛病归毛病,我还是喜欢编剧刘震云切割现实的这份坚持,比起写小说力道是弱了,但对中国电影来说,他的敏感还是有价值的。我还喜欢冯小刚用电影还原生活原汁原味的熟练手法,国产片就缺这种能把当下现实收进镜头的电影。还有这帮可爱的演员,比如张国立,甚至范冰冰,都像用清水重新洗过似的,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最后多提醒你一句,看冯小刚的电影还是得去电影院,在家里看盗版碟,肯定没气息。这片子在电影院里看,感觉很近,近得人都块掉进故事里了,但看完却觉得很远。想找到这个奇妙的感觉,你得买票。
不在服务区
文/所思
《手机》终于在冯小刚老师和刘震云老师的互相吹捧声中开机了。这些天,总能看到、听到这两位老师在不同媒体上的甜言蜜语,真让人为中国电影出现了这么一对“黄金搭档”额手称庆。
曾在贵刊上看到对冯老师和刘老师的专访,让我对《手机》怀有一定的好奇心——不过还不至于晕到变成特别高的期望。冯老师夸刘老师文学造诣高:“这部片子信息量大,人物关系相当复杂。结构和人物关系的设置,要比我过去的电影严谨完善很多,这无疑是刘老师的功劳。”刘老师夸冯老师有想象力:“与中国大多数导演不同,冯老师不仅知道往东南飞,也知道往西北飞,他总能找到问题的出路和关键。”看完《手机》,说实话,没觉得。
人物关系,是以严守一为中心,加沈雪、武月、于文娟的四角关系,辅之以费墨夫妻加一个基本没现身的“美学研究生”的三角关系,衬之以严守一与河南老家的关系,还有一些真正的主持人偶尔露个脸,表面看上去人不少,可因为大多数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点缀,而多角关系又是一种为人熟知的模式,所以丝毫谈不上复杂。想象力,是从《一声叹息》延伸出来的中年男人面对婚外情、多角关系的如履薄冰、无限委屈和自怜自艾,仍是“东南飞”式的哀怨。作为一个浅薄的观众,我只看出刘老师给《手机》带来了他的家乡话,却没能领会到刘老师想要表达的关于“说话”的深刻哲理:“人都会说什么话?说话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真话、假话、疯话、傻话?还有为什么不说话?或者说无话可说?”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所有这些“为什么”都可以回答为:为了搞“第三者”不被抓住,或者为了抓住“第三者”。因为没看出主人公还被生活中其他的事困扰。
从《故乡面花朵》到《一腔废话》再到《手机》,刘老师这些年显然是对“说话”特别有研究。说话,包含着这个世界明明暗暗的各个方面,传达着当事人外表、内心以及潜意识里的种种信息,的确很奥妙,“手机”也是个与当代人的行为言语密切相关的重要载体——可惜,那么多话怎一个婚外情了得?这样的“一线作家”怎么只有这样的视野?其实写多角恋爱也没什么错,它虽然陈旧,但确实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可有什么必要把它包装得那么玄虚?(说句题外话,关于“说话”,我觉得李洱的小说《花腔》比刘老师的《一腔废话》和《手机》要丰富、深刻和实在得多。)
冯老师影片中的中年男人,因为贪腥,因为懦弱,因为想做好人,经历了鸡飞蛋打的婚外情。而跟这些男人搭戏的女人,不是阴晴不定、吵吵嚷嚷、鸡毛蒜皮的小女人,就是工于心计、苦大愁深的“现代女性”。冯老师的镜头是主观的,他致力于深入中年男人彷徨而无助的内心,他们被女人胡搅蛮缠的找茬逼得喘不上气来,让观众不由跟着他们无奈地“一声叹息”。影片中的女性是以男性的视角呈现的,总是处在被观察的位置,被施加以若有若无的讽刺。严守一与沈雪分手、工作被武月取代、患上手机恐惧症的结局表现的只是男人的满腔哀怨,对两性关系的普遍难题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和反省的机会其实被剥夺了。当然,如果冯老师是打算把电影当生活的镜子照,照完就算,看自己最顺眼,那我得承认,片中的男男女女,生活里总会有吧,不过就别再说他们跟想象力有关系了。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冯老师影片中的人物似乎可以归结为“口欲施虐型人格”——人出生后经历的第一个人格发展阶段是以吮吸为主的口唇期,如果在它的晚期(8个月至1岁)出现了某种不能正常发展的“停滞”,这些人长大后往往会讽刺、挖苦、仇视别人——不管这个理论是不是天方夜谭,我确实觉得冯老师电影里的人,尤其是女性,根本没有身体,只剩一张脸,更确切地说是只有一张嘴。
琢磨一下冯老师电影里的女性是件有趣的事。我觉得一般来说,知名的男导演对女性的身体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如果是同性恋者也会对男性的身体有感觉),这种感觉是天然的、不自觉的对异性的想像,因人而异,比如张艺谋喜欢把巩俐包裹在紧密的红色衣服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孙周喜欢让巩俐露出美丽修长的腿(《周渔的火车》)。奇妙的是,虽然冯老师的电影描绘的大多是两性关系,可其中的男男女女都是被社会关系塑造出来的,男人是倒霉蛋,女人是碎嘴婆,没有天然的、本质的性别特征。所以,《手机》里出现武月在严守一身上又啃又咬的所谓激情戏,还真是冯老师电影里不多见的东西。为了通过审查这段戏固然要拍得含蓄,可说实话就算让冯老师放开了拍我也很怀疑它的效果,因为性别意识、两性关系并不是由露多露少和动作强度决定的,就好比国内一个有名的女画家,她老是画自己和丈夫的裸体,可画面上就是没有性的力度。
我并不是反对冯老师偏好某一类型的人物或故事,任何一个类型只要做得出色都值得赞美——说到底,这还是个认识问题,是视野,是想象力。他对女性的认识、对两性关系的想象力其实是贫乏的。
已经说了一堆《手机》的坏话,但从观赏角度而言,这是一部看看无妨的电影。它画面规矩,情节紧凑,能一直牵扯住人,全片节奏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令人生厌的煽情段落,演员的表演在水准之上,某些对白也有冯老师一贯的俏皮和机智,能让人展颜一笑。我只是感到遗憾和迷惑——我们身处如此变动而丰富的生活之中,手机又是这样一个提纲挈领的好题材,冯老师和刘老师接收信号的能力不够强,许多东西对他们而言“不在服务区”。可他们又哪来的如此的自信?(文/ 晃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