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评委大卫-恺撒因档期不合临阵缺席,导致评委人数变成偶数,这使本届电影节有可能产生两部并列“金爵奖”影片
本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杨帆 摄影骆丹) 昨日下午,第7届上海电影节组委会召开“评委会与媒体见面会”,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原定的7名评委只来了6个,组委会对这个重大变故表现得讳莫如深,严格限制媒体提问,见面会只进行了短短5分钟,只有3个记者被允许
提问。可事后,本报记者还是通过种种途径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
在大型电影奖项评选上,评委的人数设置绝对要保证是奇数,因为评选都是通过投票决定影片命运,偶数则很可能导致票数平均而无法评选出惟一的“最佳影片”。可昨日参加电影节的近百媒体意外发现,原定的由中国导演丁荫楠、法国导演奥利维亚-阿塞亚斯、美国制片人罗恩-汉德森、日本导演黑木和雄、韩国导演朴哲诛、澳大利亚导演大卫-恺撒和中国香港导演文隽组成的评委会独独缺少了大卫-恺撒。
组委会对这个变动显然不愿多说,所以见面会一开始便宣称只有10分钟,可当一家媒体问及组委会感到不安的问题后,有关人员便强行夺走记者话筒,10分钟的见面会被压缩到5分钟。
据了解,澳大利亚导演大卫-恺撒在2000年凭《鲻鱼》曾夺得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这也是本届电影节邀请他担任评委的原因,可是由于他拍片档期和电影节举办日期有冲突,临时退出,双方多次磋商仍未达成共识,对于恺撒的爽约,其他6名评委也感到相当遗憾。
事后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丁荫楠。他说:“电影节对这个变化也无法预料,临时再找人代替时间上几乎不可能,所以本次电影节在评委投票时将采取一些特殊办法。”据丁荫楠解释,这个特殊的办法类似于足球赛中的“加时赛”,就是说如果投票结果是半数对半数,将会进入下一轮的投票,直至最后金爵奖的得主产生,如果到最后仍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很有可能会有两部电影并列金爵奖最佳电影。
新闻链接一:
上海 A类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我国惟一的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何为A类国际电影节呢?电影节分类标准由国际制片人协会制定,目前被认可的A类国际电影节共12个,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这一类电影节设有评奖,没有特定的主题,参赛影片绝不能参加同类电影节评奖。B类电影节是竞赛类电影节,此类电影节有突出的特定主题,例如突出新导演或是突出某一个地区的影片。C类则是非竞赛类,不设评奖,只展映入选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影片。最后的D类是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
新闻链接二:
本届电影节入围影片名单
从各国送来的578部影片中最终挑选出了17部影片入围角逐今年的“金爵奖”。这17部影片没有好莱坞影片,分别来自14个国家,亚洲7部,欧洲9部,美洲1部,其中中国有两部,具体包括:《美丽上海》中国;《茉莉花开》中国;《兄弟》芬兰;《校园规则》瑞典;《父亲与他的儿子们》法国;《回家》德国;《天堂书屋》日本;《母亲》英国;《蛇之恋》日本;《我的父亲》意大利;《还俗》泰国;《玛丽亚的忏悔》克罗地亚;《战争阴云》加拿大;《特玛拉》匈牙利;《代价》伊朗;《丑闻》韩国;《温森特之谜》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