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电影。昨天与今天的对话”的主题论坛昨天正式展开。在论坛进入下半场的时候,陈丹燕、程乃姗和张瑞芳三位嘉宾表达了自己对“都市电影”的不同观点,产生了碰撞,使论坛进入一种真正的“对话”气氛。
陈丹燕:中国没有都市电影的传统首先是陈丹燕发言,她表示自己不是电影圈中的人,只是一个非常喜欢看电影的上海女人。她写过一本书,是关于上海三四十年代的女影星
上官云珠女儿的故事,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她了解到当时影坛的一些现状,其中一种叫做“粉戏”的电影让她很感兴趣。
“‘粉戏’是完全不同于现在的电影,它是非常都市市民感觉的娱乐电影。不知道这样的‘粉戏’在现在的电影资料馆里是否能够看到。”
她说,“我们现在说上海都市电影如何如何像好莱坞,如何如何都市化,但是我不认为在上海拍电影就可以称为都市电影,不是这样的概念。”陈丹燕认为,其实在电影历史中,可以发现如果电影足够多元的话,一个演员的一部戏就可以使她闪光,而单一化的电影史使得许多影人沉没掉了。中国没有都市电影的传统,那些所谓的“高架桥电影”以及“高楼电影”并不是都市的含义。就连小时候看《李双双》以及后来看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也都不是她心目中的都市电影。
张瑞芳:那时候演少奶奶是没有出路的对于陈丹燕的中国没有都市电影传统的看法,老影人张瑞芳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她演过人物都是比较强悍的,而且演得也都是悲剧人物。因为那个时候,在战火中或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那些忧伤柔弱的少奶奶形象是没有出路的。
她表示希望电影人能够更全面地看问题。
她说:“几十年来,我们确实拍了很多很精彩的工农兵形象,解放前那会儿我在重庆演的都是悲剧人物,都是悲剧。解放以后就不一样了,从头学起,开始演工农兵了。这段历史需要我们的年轻人全面的涉及一下。
当时真的了不得,你演忧伤的少奶奶就没路了。我们现在有好多知己,说我看到你们的戏,非常好,他们看到你,就好像看到你当时演的工农兵。“
程乃姗:上海的都市电影一直没有断女作家程乃姗作为陈丹燕与张瑞芳年龄中间的另一代知识女性,表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上海的都市电影一直没有断,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城市电影。我们今天年轻一代的电影工作人应该对城市的历史、上海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程乃姗说,都市和城市有一点点区别,就是都市会引领时尚。她回忆小时候最喜欢看秦怡主演的《女篮五号》,看完电影后女孩子都要模仿电影里女孩子的头发样式,特意让妈妈去裁缝店里做同样的衣服。
程乃姗说:“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市井’概念,什么是‘都市’?大家可以发现上海之所以叫做‘都市’而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是因为‘都市’是会制造传奇的。很多传奇不是在大洋房里,而是在小弄堂里。好比《女篮五号》,我们一看这个故事就知道是发生在上海,不可能发生在合肥,也不可能发生在北京。所以我们老一辈的老导演,老演员,一样可以用自己的修炼,拍成很好的都市电影。想起那时候的电影,演员不是表演,而是‘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