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甲方乙方》
1997年底1998年初,冯小刚独立摄制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亮相北京,一举创下3300万元的良好票房,让人刮目相看。演员葛优、刘蓓、英达、傅彪等一批冯导爱将首次聚首,
揭开了国内第一部自产的贺岁片的帷幕。
小刚自评:第一次做贺岁片,当时自己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很多人觉得幽默欢乐些更适合这个时段,所以当时取得了成功。
观众杂谈:在《甲方乙方》中,冯小刚的平民故事和京味幽默第一次出现,觉得很新鲜。
冯小刚通过角色之口,用这些最生活化、最自然的话语,调侃着自己眼中的社会和现象,里面的很多台词都很有特色,冯小刚不但不骂人,还把观众逗乐,所谓骂人不吐脏字,说的就是这种能耐。
1999年
《不见不散》
尝到贺岁甜头的冯小刚次年再度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影片中,冯小刚的幽默风格变成了葛优的贫嘴,从此以“铁打的葛优”为核心的阵容初步形成。
小刚自评:还是以前的风格,但是希望更靠近观众一些,和现实贴近一些。也突出了真情的主题。
观众杂谈:冯小刚很“小气”,小题材、小制作,可是冯小刚把这个“小”玩转了。《不见不散》外国人准保看不太懂,京味、京话、京油子,虽然故事发生在美国,可还是地道的“京戏”。
2000年
《没完没了》
男的还是葛优,女的换了吴倩莲,欠债和讨债没完没了,冯氏喜剧特色也没完没了。
小刚自评:其实我对那个故事不感兴趣,当时旁边好多人跟我说要连着弄三部,那时我却想拍《一声叹息》,结果生憋了《没完没了》那故事,包括我、葛优都不想拍了。
观众杂谈:葛优的表演没有什么突破,傅彪的表现倒相当不错。是《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的混合体,使人觉得冯小刚已经没有新招数。
2001年
《大腕》
《大腕》是冯小刚第一次在影片中展现自己的商业头脑,调侃讽刺众多市面上广告、揶揄富人生活娱乐方式的同时,也用出现赞助商广告的形式捧了一把支持自己的富人。
小刚自评:作为一个黑色幽默的创意,最终我们要考虑到观众接受的程度和审查的意见。观众是我们的对手,每次我都会认真研究这个对手,重视这个对手,然后才出击。我不得不改变很多很“内地”的东西,希望香港人和美国人都能看得懂,结果证明这是个愚蠢的做法。
观众杂谈:《大腕》强过以往的冯氏贺岁作品,首先制作更精良了,其次在结构上《大腕》既摆脱了《甲方乙方》的“小品式”,又没有重复《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的“小人物+温情故事式”。小刚这主儿也实在挺会胳肢人的,立足民间,挠的都是痒处。
2003年
《手机》
冯小刚要不断求变,最明显的改变从《手机》开始了,以往温情搞笑的冯氏贺岁模式开始“引退”。冯小刚先拿自己身边的人开了一刀,把娱乐圈这个特定的群体调侃挖苦得够戗。
小刚自评:在中国有2.5亿手机用户,几乎城市里人手一个。因此,“手机”构成一部有意思的电影。在《手机》中,我反映的东西是从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酸甜苦辣什么都有,尽可能地贴近现实和生活。
观众杂谈: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夸张搞笑的成分逐渐减少,引人深思的比重日益增多。但冯小刚的作品只能是《手机》中费墨所说的“农业社会”,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充其量也就是个电影匠人,而成不了大师。
2004年
《天下无贼》
也许近年来听多了“有地域性局限”的非议,《天下无贼》用上前卫力量,并使上催泪术大玩忧伤,语言的力量有意减退,而扩展的野心通过多种新尝试来完成,特技、动作场面、新题材、新面孔,哪一样都要有不同。飞涨的票房似乎也在告诉小刚,您又赢了。
小刚自评:我认为这次尝试是很好的,起码证明了我不是因循守旧、守着自己那三分地就不敢往前看的人。我希望观众看到我的风格是在变化的。喜剧能带来快感,忧伤也能带来快感。
观众杂谈:从喜剧到悲喜剧,今天的冯小刚已经对电影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以前是“冯氏喜剧”,而现在《天下无贼》是一部“冯氏电影”,它的叙事结构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社会性,还有很高的思想性。它的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它表达出一种光明的人性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有很高的人文观念和社会学观念。文/本报记者 赵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