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朋友· 喘第二口气
“我最该感谢的那个人……当然不能告诉你了!这是个秘密。”
说到愤青,可能可以从徐静蕾的电影里感受到,虽然不是那种张扬极至的发泄,但是徐静蕾总用电影发问,上次的《爸爸》是疑问亲情,这次的《来信》就开始谈情说爱,问了
半天其实也没最终解决问题。长大了反而感觉不是越来越明白,而是越来越糊涂。“愤青”思想作祟怂恿,就接着拍电影接着提问。
至于她说自己是爆发户,难道徐静蕾是指,从演员爆发到了导演?
1995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徐静蕾被赵宝刚导演拉上荧屏。转眼10年过去,11部电视剧,10部电影,要说起来,并不算多产的演员。
就有这么一种说法,女演员不能太有才,一有才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恨不得把“不同”写脸上,反而“花容失色”。
徐静蕾演戏是不是正好有这个毛病?
不过,我倒觉得当演员浪费了徐静蕾,当导演,才让才女有照镜子之处。我是这样跟她说的。
“我也是经常觉得我浪费了。”徐静蕾哈哈一笑,“但是也没觉得干什么就不浪费,是典型志大才疏的那么个人。现在做导演好像是找到了位置。因为以前做演员,我把我的积蓄都花光了,现在做导演,是新人,你说是喘第二口气也好,反正可以有突破。”
成名的人都会被说成是幸运,徐静蕾也不例外。
“我当然是幸运的,不过最幸运的还是做演员的时候,为后面提供了平台,积累很多东西,主要是很多人帮我。”
《我和爸爸》的时候,叶大鹰,张元,姜文,一帮人鼎立相助,《来信》也同样是大腕云集。有了这些朋友的帮助,才有了今天徐静蕾在导演方面的成绩。
“如果只让你感谢一个人,就一个人,你会感谢谁?”
我知道在西班牙塞巴斯蒂安获奖后,徐静蕾感谢了一连串名字,她说,“首先要特别感谢电影节主席先生对中国电影的关注,以及本届评委会评审对这部作品的肯定。同时我还要感谢该片出品人董平先生,他始终给予我充分的信任,让我很好地完成了这部电影。我还要感谢这部影片的摄影李屏宾先生,感谢他对我的帮助。还要感谢姜文。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93岁高龄的奶奶,我所有的荣誉都是属于她的!”
但这回只让徐静蕾感谢一个人,会是谁?
“我最该感谢的那个人……当然不能告诉你了!”随即是顽皮一笑,“这是个秘密。”
感情的秘密,恐怕是每次采访都会被涉及的话题,也难怪徐静蕾提前给我打预防针,直接告诉我,艺人对于记者,还是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就如有些事本来就不该、也不值得与所有人分享。
“我可能现在更看中朋友间的友谊。很多朋友都是发小儿,最好的女朋友是大学同学,现在交情超过10年了。和朋友在一起非常开心,反而觉得比两个人在一起更丰富。”
“不过,”话锋一转,“现在觉得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可能是我太爱电影了,谈论的话题就那么多。失去了一些朋友。”
忽然想起刚才提到的那个最该被感谢的秘密人物,他和徐静蕾是不是志同道合呢?我又想往感情的话题转弯。得到的是徐静蕾的一句“那当然”,然后戛然而止。
只好让徐静蕾稍微换一个角度,选择一个喜欢的国外城市,在那里和爱人或者她最看中的朋友一起度过。她会选哪里?
“伦敦吧。那里是古典和现代结合最好的城市,我走在伦敦的街上有恍若隔世的感觉,觉得好像走进记忆中的某个地方,公车在你身边划过,都有一种时空隧道的感觉。不过……可不可以选北京?”最后一句话等于把刚才说的全部推翻。
“北京很冷,今天最高气温才零下一度,还经常刮风。” 这是我对北京最“深恶痛绝”的地方。
“可是,再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有家的感觉。”
徐静蕾有很深的北京情结,她自己说最不喜欢拍戏离开北京,就是下不了决心。以前拍戏少是这个原因,这回《来信》的故事被她搬到北京,也有这个原因,下部戏可能要离开北京拍,让她很是头疼。懒得走,也舍不得走。
最后,留给徐静蕾三个问题,她这辈子做过的最自由、最独立、最大胆的事是什么?
想了半天,徐静蕾却只抛回一句:没做过!
原来,在徐静蕾的字典里,“理性”排名靠前,凭冲动做事她从没有过。因为徐静蕾觉得,冲动之后一定会有麻烦,生活中麻烦已经足够多,所以更该,躲麻烦。
这也难怪,平日里很少见到高调的徐静蕾,很少机会听她说这么多,很少接触到今天我笔下的这个徐静蕾。wawa/撰文 刘军/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