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9日专电 2002年,高晓松执导的首部影片《那时花开》在“雪藏”三年后进入人们的视线,大众对其评价毁誉参半。4月18日晚,高晓松携其执导的第二部同样“雪藏”三年的电影《我心飞翔》在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首映。
作为高晓松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的继续,《我心飞翔》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下,贯彻了其浓重的个人色彩。
早在2002年就完成拍摄制作的《我心飞翔》讲述了风雨飘摇的30年代,一个女性和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三个男人所代表的三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在与一个女人的因缘际会后最终殊途同归。正如高晓松所说,“那个年代的常态是战争、离别、死亡”。影片表达了高晓松所坚持的“流逝”主题:人生茫然不可知,只有流逝是永恒的,爱情、生活都无法抗拒命运。
影片播放后的见面会上,高晓松直言,并不希望观众将影片内容当成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穿的军装是戏服;李小璐拉的像海棠叶子一样的大琴是我和小柯专门设计的;陈道明用的拐杖就是一支桨;很多时候,演员的眼睛还会有意的看向镜头,造成一种疏离的感觉……我就是希望大家从这么一个不真实的故事中,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命运的关系。”
高晓松说,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虹决不同于旧式女人,她忠于感情而不是忠于男人,这是她对影片中三个男人态度的基础,也是她从始至终抗争命运的动力。这正是高晓松所欣赏的。影片中的多个细节也同样反映出高晓松个人的人生态度,男主人公旭意外残废后流落小城,迷恋上看手相,他对自己、对虹命运的判断,让虹一次次接近幸福,却又转眼成空……
同《那时花开》一样,影片一直使用跳跃的音乐和蒙太奇式的表现手法,但大量的流于形式的细节却使得不少情节流于荒诞。贴上了高氏标签的电影,更像一部制作精良的MTV,画面精美但内容难以引人入胜。(记者王莹 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