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时代人物周报:10亿打造“七剑”(4)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6:55 时代人物周报

  20年代—50年代:功夫片初长成

  早在1928年,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里,明星公司的郑正秋就将当时传播甚广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拍成电影《火烧红莲寺》,随后明星公司一直续拍,到1930年共出了18集,掀起了功夫片的第一个高潮。当时的功夫片主要是根据神怪功夫小说改编的,大多离奇荒诞、宣扬神功奇术。据不完全统计,到功夫片退潮的1932年4年间共拍摄了250余
部神怪功夫片,占当时影片总数的60%以上。

  说到功夫片就不能不提“黄师傅”。功夫片在香港的兴起可以说正是拜家喻户晓的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黄飞鸿所赐。从香港导演胡鹏1949年拍摄的第一部以“黄师傅”为主人公的电影《黄飞鸿鞭风灭烛》,到1997年徐克监制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共拍出了100多部。从关德兴、成龙,到李连杰,都扮演过这一角色,其中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电影就有77部。生于晚清之末、卒于军阀混战之时、肝胆侠义为人称道的“黄师傅”,成为中国功夫片最著名的品牌。

  整个50年代,港台电影确立了两种基本功夫片类型,一种是像黄飞鸿之类的晚清民国装功夫片,一种是神怪类功夫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黄飞鸿系列,后者的代表作有《如来神掌》等。

  60年代:动作片的鼎盛期

  60年代初期,港台功夫片深受日本武士片的影响,模仿里面的武打招式,题材也很窄,除了剑仙神怪就是学艺报仇。1965年,长城公司拍摄的《云海玉弓缘》在功夫片的演职员表里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该片被认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术指导正式成为功夫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后,武打片的黄金时期来到了。

  从1965年开始,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对泛滥的老套功夫片感到厌烦,他决心要拍摄新类型的武打片。几经尝试之后,1966年,张彻和胡金铨分别拍摄了功夫电影的传世之作《独臂刀》和《大醉侠》。这两部影片奠定了他们功夫片教父级导演的重要地位。

  两位导演风格迥异,张彻喜欢渲染暴力,功夫世界极尽阳刚,据说张彻每拍一部电影用作假血的番茄汁就要两大汽油筒。他的武打动作写实,硬朗,奔放,充溢了血腥的反叛的暴力美学和悲壮的个人英雄主义。

  胡金铨的电影偏于写意,善于营造气氛,他改变了以往功夫片不标明时代背景的习惯,增加了影片的历史感和思想性,并使动作片开始有了东方禅学的文化意味,如《龙门客栈》。而后期的《侠女》、《空山灵雨》将中国传统的山水意境与武打场景糅合为一体,充溢了古典情境。而且《侠女》是第一部在国际最高级别电影节获大奖的(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获综合技术大奖)中国电影。

  胡金铨和张彻对功夫片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出一批功夫片演员和导演。参加过胡金铨电影演出的徐枫、白鹰、田鹏等人都成为台湾武打片的顶级明星。而经张彻之手培养出的这方面人才就更多了,像王羽、罗烈、狄龙、李修贤、姜大卫、陈星、陈观泰、傅声等都是70年代香港武打片的著名影星。在导演方面,张彻还培养出了吴宇森、午马等人才,尤其是吴宇森更深得张彻真传。与张、胡二人合作过的武术指导如袁和平、刘家良、唐佳、韩英杰等人都成了炙手可热的武术指导。

  70年代:李小龙时代

  1970年功夫片进入了李小龙时代。他的四部半作品: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龙争虎斗》、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和未完成的《死亡游戏》,改变了功夫片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唐山大兄》在港上映不到3周,票房已达350万港元,同时连破东南亚地区的华语片票房纪录,再掀功夫片的热潮。

  《龙争虎斗》是李小龙处于全盛时期的巅峰之作,其累计票房至今已数以亿计,成为李小龙电影里票房最高的一部。

  他的电影在香港电影史上第一次开拓了国际市场,使功夫片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电影的类型片,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中国功夫热。他本人也被美国人尊为“功夫之王”,日本人尊为“武之圣者”。

  70年代末—80年代初:灵动与硬打分野

  李小龙离奇暴死后,港台功夫片开始走下坡路。

  1978年,曾在张彻旗下做过多年武术指导的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起用成龙做主角,影片情节尽管没有完全脱离老套,但是在武打设计上有所创新,在故事情节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剧元素,开创出功夫片的新片种——功夫喜剧。之后二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为经典。他强烈杂技性质的拳脚、准确的地形道具利用、嬉笑戏耍的武打动作和亲身涉险的肉身神话相结合,造就了新一代功夫明星。

  同年,刘家良导演的《少林三十六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写少林僧人练功的场面而大获成功。此片为刘家班的少林武打经典之作,亦是1978年香港十大卖座电影;更获得同年亚洲影展最佳动作效果奖;并由少林片系列代言人刘家辉主演。刘家良坚持李小龙提倡的功夫电影要发挥真实搏击风格。

  1981年由张鑫炎导演,在中国大陆实地拍摄的《少林寺》,在功夫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全部启用专业武术运动员担任角色和武术设计,摒弃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钢丝、弹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采用长镜头拍摄,全部是真功夫,不使用替身,影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奇好,并引发了大陆一代人的功夫“痴迷症”。《少林寺》也走出了另一位功夫巨星——李连杰。

[上一页] [1] [2] [3] [4] [5] [6][下一页]>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