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为“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留手模。
陈凯歌为“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留手模。
孙献韬:“中国电影百年报道”注重电影本身之于电影史的价值,不承担电影以外的东西。
本报讯 继历时20个月的“中国电影百年”大型报道之后,新京报“中国电影百年”系列主题活动于今日拉开帷幕。涵盖了图书出版、主题论坛、主题放映和“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致敬的四大项活动将悉数登场。
此次活动由新京报社、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并得到了国家电影局的大力支持。活动的高潮是将于今天下午16时30分在于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致敬仪式,入选首批致敬名单的电影人谢晋、侯孝贤、徐克、刘晓庆和老电影人张石川、费穆、袁牧之、黎莉莉、周璇的后人将出席致敬仪式,共同见证百年中国电影庆典的一个华彩篇章。
之前,电影人侯孝贤、田壮壮、何平、贾樟柯、崔永元还将在北京电影学院中放映厅发表主题演讲。
图书出版聚焦新时期电影
继今年6月《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一书出版面世之后,《中国电影百年》(下编)(1976-2005)也于今日亮相,并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首发式。
《中国电影百年》(下编)主要收录的是“文革”结束后中国新时期电影的相关报道内容,涵盖“第四代登场”、“80年代初类型片”、“北京电影学院78班毕业专访”、“1987年商业片风潮”等系列报道,以及90年代绵延至新世纪的中国电影的报道内容,同时也以较大篇幅关注香港及台湾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导演陈凯歌亲笔为本书撰写序言;电影人张艺谋、田壮壮、冯小刚、陆川、崔永元等人也分别作了热情推荐。
用留“手模”方式表达朴素敬意
由本报倡导设立的“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首批入选名单25人,囊括了百年中国电影的精英。除了13位已经过世的老电影人之外,另有12位活跃在一线的中坚电影人入选。他们或者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形成,或者开创了华语电影的新潮流和新类型,或者把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届时,将通过现场“留手模”这一特别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朴素的敬意。
顶级华语电影人回应热烈
此次“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在华语电影界得到了热烈的回应。在本报的诚挚邀请下,导演谢晋、演员刘晓庆将亲临出席,导演侯孝贤、徐克也分别从台湾和香港抵京参加致敬仪式。
正在云南丽江出席新片《千里走单骑》首映式的导演张艺谋和正在台湾出席新片《无极》宣传活动的导演陈凯歌,分别以图像的方式致谢,并留下了手模。正忙于影片《断背山》宣传的华人导演李安不能亲临北京出席,也特地从纽约致电本报表示祝贺,并接受了本报越洋专访。
新京报“中国电影百年”系列主题活动
“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致敬仪式时间:12月17日16:30地点:北京电影学院四季厅
《中国电影百年》图书(下编)首发式时间:12月17日13:00地点:北京电影学院中放
“中国电影百年”主题论坛时间:12月17日13:00地点:北京电影学院中放
专访《新京报》副总编辑孙献韬
名人堂:媒体用电影情怀致敬
新京报:“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这个形式设定的最初动议是什么?
孙献韬:这个想法其实是与版面报道一以贯之的,更多的是对我们“中国电影百年”大型专题报道的一个总结,或者说是交出的一份答卷,是在270期纸面报道结束之后的落地活动。应当说整个活动过程中是坚持“传媒立场、公众视角,开放姿态、人文情怀”的宗旨的。
新京报:“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的这25位电影人的入选评判标准是什么?
孙献韬:首先有三个最为基本的标准是:推动了百年中国电影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类型或新潮流;至少拥有20年以上从影历史。在这个基本标准外,更主要的是我们在报道过程中的新发现,我们注重电影本身之于电影史的价值,不承担电影以外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在对待这样的历史时,身上是没有包袱的。其实我们在做“中国电影百年”版的过程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是它的原创性和它的媒体立场。我们推选出曾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电影人为我们的致敬名单,是尊重“宁缺毋滥”的原则,第一批名单的设置是一个基础。
新京报:也就是说“电影百年名人堂”还会在基础上继续扩充?
孙献韬:应当强调的是我们设置的这个“名人堂”是相对开放的一个体系,也将在《新京报》常设下来,今后会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而以后不会再用“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而是“中国电影名人堂”。其实我们更多的是期望那些曾经站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电影人会给现在或未来的导演、演员以启示或者产生一点影响。“名人堂”是媒体的一种电影情怀,你会发现关心电影的人仍然很多,真正以电影为人生理想的也还有很多,所以我们请来属于中国电影历史的电影人的后代和现在正在行进中的电影人,用我们朴素和庄重的仪式向他们表示敬意。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百年”的报道除了它本身对电影史增添了一种由媒体参与的新方式外,它对我们的各种行业报道也有贡献,是比较细化的行业报道。
也为将来的类似大型专题报道提供一个样本。而“名人堂”的活动则最终使媒体、读者与电影人能够济济一堂,不仅是展示媒体实力,其实更多的是为读者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尝试新的可能性。杨彬彬 张悦/文 徐万涛 郭延冰/图
制作团队:
策划:本报娱乐新闻部
统筹:杨彬彬 刘帆
采写:杨彬彬 张悦 张文伯 卓伟 袁红 孙琳琳 王剑英
执行:刘帆 周松 谷峪 袁红 尚娜 张鹿鸣 刘铮 李熹微
版式统筹:书红LOGO 设计/制作:书红 刘刚 封面制图:丁华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