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葆华认为,中国电影的公信力与影片的贴近民情,真诚地表达生活是电影产业规律中缺一不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一部电影绝对不是什么大制作,投资只有300万元,导演和演员也没什么名气,绝大多数观众都不知道,但是他们抛出了一块石头却震动了整个暑期电影市场,这块石头就是电影《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有多疯
7月20号记者来到北京新世纪影院的时候,《疯狂的石头》第一轮的放映刚刚结束,业务经理李克非告诉记者,在连续放映的20天时间里,《疯狂的石头》的上座率要远远高出其他影片。
新世纪影院业务经理李克非:“上座率呢,我们基本上都是在60%以上,这样一个数字,能够说明这部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程度有多高,在国产影片里面,就是属于小成本制作的影片里面就是属于相当高,在其他一些同类型的影片里面,可能还没有这么好的成绩。”
由于上座率很高,与新世纪影院同一院线的北京新东安影城也特意将《疯狂的石头》的播映时间延长了两天,虽然这部影片已经连续播放了20天,但各个场次的上座率依然十分理想,甚至超出了当天最新播映的中影引进大片《谍中谍3》。
新东安影城工作人员:“一共是100个座位,现在卖出64张。”
记者:“这是谍3的。”
工作人员:“对。”
记者:“那疯狂的石头呢?”
工作人员:“现在卖出80张。”
记者:“就是80%的上座率。”
工作人员:“对,卖得比谍3多。”
不少观众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对《疯狂的石头》如此感兴趣,并不是受到了影片宣传的影响,而是因为它良好的口碑。
观众:“我主要是经朋友推荐的,就觉得媒体报道挺多的,觉得拍得不错就来了。”
与这些第一次观看《疯狂的石头》的观众相比,不少人已经是多次到影院观看这部影片了,他们对《疯狂的石头》依然保持着疯狂的热爱。
观众:“看了大概得有三四遍。”
记者:“为什么会看这么多?”
观众:“因为我看过一遍以后吧,我觉得特别幽默特别搞笑,所以说,特别希望自己能看,所以就看了好多遍。”
谈起《疯狂的石头》所受到的追捧,发行方之一,北京新影联院线的副总经理刘洪鹏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
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刘洪鹏:“鹤立鸡群。”
刘洪鹏告诉记者,从6月30日《疯狂的石头》上映以来,新影联院线旗下各家影院的上座率一直居高不下,即使在7月10日引进大片《超人归来》上映之后,《疯狂的石头》的表现也依然抢眼,给院线带来了极为丰厚的收益。
刘洪鹏:“像我们院线,20天的时间,已经演了2200多场,人次也是将近9万人,票房呢是172万(的票房),新影联院线在一般的影片,它的全国票房比率基本在12、13的样子,那么这个片子已经大大超过这个数了,那就是说明,这个片子真的是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与发行方相比,影片的出品方——中影横店华纳才是最大的赢家,他们以300万元的低成本投资《疯狂的石头》之后,放映短短15天票房的收入就已经突破千万,同时DVD、电视台版权、网络版权、无线增值服务等影片的附加收益也在不断增长,公司所能获取的赢利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
中影横店华纳影视有限公司发行部经理马捷:“回报率应该在300%左右,那么300%作为一个国产片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哪怕放到全世界,作为一个大片来说,他们在一些全球的收益上可能都达不到300%。”
浮躁的国产电影的票房与口碑不成正比
没想到,刚才这部钱花的少的不能再少的影片,赚回的票房却能超过不少进口大片,这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中的确是件有点疯狂的怪事,先不说这部电影内容到底怎么样,就看看每年几部国产大片,动则上亿的制作宣传费用,弄的满城风雨,妇孺皆知,可最后看了不是让人大呼上当,就是失望而归,看国产电影的感觉倒有些像在看中国足球。
在中影集团下属原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第二混录棚里,录音师王恩峰正在为一部国产影片调试音效,王恩峰告诉记者,正是当年那些经典的国产电影让他爱上了这个行业,一干就是20年。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录音工程师王恩峰:“小兵张嘎啊,地道战啊,一江春水向东流啊,包括那时候的刘三姐,那个歌剧形式的那种唱的,那个时候就觉得太美了。”
在原北京电影厂工作的二十年间,王恩峰为《子日》、《黄河绝恋》、《嘎达梅林》等优秀的国产影片担任录音师,随后他又为冯小刚的影片《不见不散》、《一声叹息》、《没完没了》国产影片担任录音师,显得极为平淡。
王恩峰:“包括我做的很多片子,可能台词,我后来也都,过一段时间也都记不住,我觉得很少有那么经典的。”
和王恩峰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北京新影联院线的副总经理刘洪鹏,刘洪鹏告诉记者,目前国产影片一年的产量在260部左右,其中只有大约120部能够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进入院线放映,而其余的100多部影片只能通过DVD等方式发行,甚至长期沉寂在影片库中。
刘洪鹏:“这差不多已快接近一半了,如果这些片子都经过电影局的通过令以后,可能这一半的片子,大概它拿到院线,拿到影院放,影院可能没法给它安排,就是说它可能真的连几场都排不了。”
不仅如此,在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影片中,除了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著名导演的作品外,大量的影片都无法摆脱投资小、水准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通病,即使能够公开放映,票房收入也极为惨淡。
刘洪鹏:“很多片子大概在整个院线,我们院线100家电影院,整个排下来能有个20场、30场,也就是这样的片子都有,整个的收入就是几百块钱的,整个一个片子,在我们这,就几百块钱的都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国内影片的惨淡经营呢?在王恩峰的记忆中,20年前的中国电影人和中国电影一样充满了热情,每一部影片从剧本写作到前期拍摄,再到后期制作,都倾注了创作人员巨大的心血,而现在的国产影片却显得极为浮躁。
王恩峰:“那时候的演员,谁要是塑造一个角色,演员可能要去体验生活,有可能一个月两个月,多的半年,有的还有一年,而现在,演员就是这三天那五天的,很忙,但是呢,就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的塑造上就不如人家。”
而刘洪鹏则认为,对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是目前国产影片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
刘洪鹏:“不懂市场,没有市场的热点,那么观众非看这个海报或片名他都不知道,所以人家不可能去买这个片子。”
都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言不假,影片好坏最后总能在观众那儿找到准确的答案,游走于金钱和艺术之间的中国电影,这些年走的不容易,一路跌跌撞撞,观众的口味已经被好莱坞的大片、欧洲的艺术片、日韩的生活片,调教的越来越精细的时候,国产电影也跟着观众亦步亦趋。
1987年的那个夏天,中国亿万观众被张艺谋的影片《红高粱》中的歌声打动,这是第一部获得重要国际影展大奖的中国影片,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绚丽的画面、大胆奔放的表现手法,鲜明的人物个性,使它成为中国新时代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已经沉寂很长时间的中国电影市场也被《红高粱》火辣辣的烧热了起来,1987年的中国电影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这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收入在15个亿左右,但在此后的七年里,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沉寂,好的影片越来越少,看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少,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逐年萎缩。
1994底,为激活中国沉闷的电影市场,中国第一次引进美国大片《亡命天涯》,再次激发亿万中国观众对电影的热情,随后接连不断的大片推动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但好景不长,对大片的热情仅仅维持了两年时间,1996年中国电影全国票房收入滑落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全年票房收入只有8亿元,中国电影市场的出路在哪里?究竟是靠进口大片的强力刺激,还是靠中国导演的自救?这成了当年电影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1997年,冯小刚推出《甲方乙方》,收获3600万票房,超过了当年的许多进口大片,这是十年以来第一部取得票房胜利的国产影片,以娱乐为主题的冯氏电影,从此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固定的贺岁节目,而冯小刚的电影,每部都获得巨大的票房成绩,《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冯氏电影,成为中国电影一个新的探索模式。
2003年,电影导演张艺谋和投资人张伟平推出了《英雄》,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部商业大片,高成本的投资带来了高额回报,票房收入2亿5千万元,至今这都是中国电影票房的最高记录。
2004年,是中国电影的“国产年”,《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的票房都超过亿元,全年15亿元的总票房中,国产影片的票房达到8亿元,首次超过了进口大片,但是繁荣背后也有隐忧,当年国产电影的数量高达212部,但四分之三的影片都没能进入影院。
200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20亿元,这是20年来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一年,但是这一年对于《无极》的争论,也使得更多业内人士关注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无极》虽然被观众质疑,但票房却高达1亿7500万元,而像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青红》、《红颜》虽然口碑极佳,但却在票房惨败,票房与口碑的矛盾,大制作大场面与故事情节、内涵价值的矛盾,在国产影片中显得如此尖锐,这似乎证明中国电影的探索还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探索,不难发现它有两条主线,冯氏的娱乐片和张艺谋、陈凯歌的古装商业大片,这两条路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功,但现在也都面临各自的问题,从电影本身来说,其实是形式和内容的拿捏,从市场来看,则是票房和口碑的差异,从电影投资方来说,他们看中的则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而这次《疯狂的石头》,以低成本取得高票房,口碑也不错,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实在是件比较罕见的事情。
国产电影需要平民化
《疯狂的石头》让人觉得疯狂,是它在颠覆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大制作大明星大宣传都和它全都不沾边,却取得了丰厚的票房,这多多少少有些出乎意料,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的张伟平。
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的张伟平:“现在就是大红灯笼,坦率地说就拿出霸王别姬,拿出大红灯笼在电影院放绝对没有人看,这两部片子加一块,它们的票房绝对超不过这《疯狂的石头》。”
张伟平,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的老总,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无一例外都是他投资的。
张伟平:“疯狂的石头它很重要的就是它没有说教,我们很多导演,坦率地说,包括我以前的影片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坦率地说,确实有说教的现象,就是老是想把观众当学生。”
2004年,张伟平和张艺谋再度合作,推出《十面埋伏》,当年国内票房收获1.5亿元,又夺得2004国内票房冠军,但是,这部名角众多的影片,依然因为故事情节和人对白受到了不少质疑。
张伟平:“《疯狂的石头》赢在一是故事讲得好,一个是人物鲜活,包括里面的每一个小人物,包括那小偷,非常生动,给观众非常深刻的印象,还有一点我觉得可能更重要就是它没有说教,娱乐元素运用得非常到位,而且非常平民化,让观众看了这个影片第一觉得娱乐了,第二觉得放松了。”
2005年,张伟平和张艺谋推出了《千里走单骑》,这影片投资只有3000万元,但是故事情节比《英雄》、《十面埋伏》有了大幅度提高,似乎再没有观众和影片人说《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和情节不好,但最终算账,张伟平发现,《千里走单骑》的票房实在差强人意。
张伟平:“这次《千里走单骑》张艺谋和高仓健两个殿堂级的人物合作,但是出乎我预料的它的票房,国内你看见了,坦率地说,国内我已经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但是日本和香港也不好。”
现在正是张伟平最忙的时候,因为他正在做《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宣传,但是他还是专门抽出时间去电影院看了《疯狂的石头》,当然,他还一直在关注着这部影片的票房情况。
张伟平:“现在很多中国导演拍不成电影,坦率地说就是一个问题没有钱,没有钱拍不了电影,但是怎么样才能有钱、才能拍电影,首先你要拍有观众、有市场的电影,你才会有钱,才会有资金,只有一条路,就是拍观众喜爱的电影,没有观众死路一条。”
《疯狂的石头》的票房突破1000万,既让张伟平感到意外,同时又非常振奋,因为这样一部低成本影片能取得票房奇迹,对于投资中国电影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好的市场信号。
张伟平:“今年开局以来到现在为止,只有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是成绩最好的,它是继霍元甲之后,当然它的投资和霍元甲没法比,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它300万投资,到19日就创造1250万元的票房,确实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
但是,张伟平认为,低投入也给这部电影带来了很大的局限,他认为,在场面上、在给观众创造的视听感受上,《疯狂的石头》和《英雄》等大片有着很大的差距。
张伟平:“现在观众要求不光是你讲故事,把故事讲得多生动,观众要求对视觉对画面,对听觉,画面上的大场面,音响的震撼,观众要得到全方位的享受,这种全方位的享受是在家里看电视所不能带来的他才会去电影院,像这种小片,一般人感觉就买个碟回家看,我身边很多的朋友看了《疯狂的石头》,但是90%的人都是看的DVD。”
在张伟平看来,商业大片仍然是振兴中国电影、把观众请回影院的必由之路,这一次张伟平投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就高达3.6亿元。
张伟平:“好莱坞为什么它今天能称霸全世界的电影市场,它的故事非常好看,它的画面非常吸引观众,如果它只局限于故事好看,那么可能它的DVD销售很好,它的电影票不一定销售得好,因为大家买一盘DVD,在家就可以把这事办了,不用去看电影了。”
故事好看,画面精彩,这是一部影片吸引观众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不少的进口大片都做到了这两点,但中国的国产影片同时具备这两点的却并不太多。
现在,相信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惑,中国国产电影未来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是像冯小刚那样的贺岁片,还是像张艺谋、陈凯歌那样的商业大片,还是像《疯狂的石头》这样靠故事取胜的低成本影片?记者也就这个问题采访了著名的影评人赵葆华。
《电影》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赵葆华:“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一个200多万低成本的影片,却受到了大片的礼遇,所谓大片的礼遇是什么呢,让观众怀着对国产片的热情走进了影院,最近统计是票房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应该说这是一个文化奇迹,在我看来就是说低成本的影片,开始在中国电影市场破冰之旅,那么他独特的贡献和意义是,提升了中国影片的公信力。”
赵葆华告诉记者,其实正是由于部分中国电影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国电影在不少观众心目中缺乏公信力。
赵葆华:“《无极》的出现引起了我们两个思索:《无极》的票房,初始阶段很丰盈,人们也趋之若鹜,说明它按照产业规律推进的,它吊足了普通观众的观影欲望,普通观众对它充满了艺术期待,可是作品本身缺少人文内涵,而且艺术上并不完整,使观众的观影期待和初始阶段产生巨大落差,所以人们感到《无极》是艺术上的一种笑谈,成功在它遵守了产业规律,失败的地方在于它违背了产业规律。”
赵葆华认为,中国的商业大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但电影不能只考虑票房因素,否则商业上的成功只能是暂时的。
赵葆华:“产业规律还有第二条,就是要贴近民情,真诚地表达生活,表达人们的愿望,两者缺一不可,在产业化进程当中我们不断改进自己,让我们中国电影攻击力也就不断地得到提升,使中国观众热爱中国电影,那么对电影本身来说提高自身的本事,提高自身的责任。”
摆在中国电影面前的路有很多条,但无论是哪条,都必须遵守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只有这样中国的电影才能走的更远。 主编:张凯华 记者:周人杰 孟庆海 付小平 摄像:樊金锋 薛建起 景 延 沈 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