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疯狂的石头》专题 >正文

专访导演宁浩 一部小电影是怎么活下来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19:50 外滩画报
专访导演宁浩一部小电影是怎么活下来的(图)

《疯狂的石头》海报(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到7月底,成本不到300 万元的《疯狂的石头》全国票房已经突破了1500 万元,成为上半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正版DVD 销量也已经超过了60 万张。这种“小兵立大功” 的票房奇迹在中国并不多见,情况显然在宁浩预期之外。

  宁浩用意外来形容自己现在的感觉,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当初都没敢怎么期待,只觉得“片子能上院线,自己就很满足了”,毕竟这位青年导演前两部作品都没能在国内公映
。这也再次证明,我们的电影产业还需要慢慢学会如何让观众去接受这些没有大明星和大投资的电影。

  尽管有人不认可《疯狂的石头》的成功,但票房冠军已经证明了观众的态度。本报对宁浩的专访从票房开始。

  媒体加口碑造就票房

  事实上,在《疯狂的石头》刚刚上映的时候,它面临着与其他一些国产片同样的尴尬:在影院经理决定拷贝和放映场次的制度下,这样一部没有明星的小成本国产片一般来说只有一周的档期,而且场次不会很多,随时可能下线。尽管《疯狂的石头》在“国产电影保护月” 上映,但在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的冲击下,基本不存在卖座的可能性。

  宁浩认为,媒体的推荐在影片前期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在上映的首个周末就以宁浩为封面的《南方都市报》。

  该报影评人虞晓毅在《请给中国电影一次机会》中说道:“在中国电影的今天,在大片一次次成为大烂片的现在,在那些明星们打造出一个个外表光鲜的稻草枕头之后,你还要再上多少次当才会罢手?能不能,请你在下一次上当之前, 用你手中的电影票告诉他们:我们爱看《疯狂的石头》。”在上海电影节上看到本片后就决定要大力推荐的虞晓毅说, 当初的想法是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个片子“活下来”,不再重蹈《我们俩》等小成本优秀国产片票房惨淡的覆辙。

  除此之外,初次在中国发行影片的华纳横店听取了一些影评人的建议, 找来投资人刘德华拍摄了新的海报和MV。新海报上刘德华踢着一块小石头, 宣传语是“看完球,马上来看石头”。这些举措令“石头”在广州的票房迅速攀升,到现在,广州和四川、重庆仍然是“石头”票房最高的城市,上海票房最初较低(全国票房620 万元时上海仅占20 万元)。其他城市则是靠主创人员的频频宣传。到了这个时候,虽然拷贝仍是100 个,但各地的影院都加多了场次, 开始出现满座的影厅。

  宁浩认为,在电影在院线中成功“活下来”之后,观众的口碑对后期票房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他接触到的观众中, 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朋友推荐才看的, 而看完以后,又迫不及待想向别人推荐。

  而听说国内某著名P2P 站点在《疯狂的石头》页面上写了“为支持优秀国产电影本站不提供本片下载”时,宁浩表示自己非常感动,大家对中国电影还是有良知的。遗憾的是“ 良知”有限,那个页面现在已经放上了源自正版碟的下载。

  上映前后都有压力

  《疯狂的石头》上映前,宁浩的压力主要来自资金和审查,上映后则是一些专家的批评。

  《疯狂的石头》上映之初,很多人都为它能通过审查而感到意外,毕竟故事是讲小偷的,而当初大牌云集《天下无贼》在审查时也作了很多修改。但“石头”的审查顺利得让人意外,只有两个针对暴力和不文明语言的修改意见,在上映的版本中已经作出了修改。

  “渲染凶杀暴力,唆使人们蔑视法律尊严,诱发犯罪,破坏社会治安秩序” 和“具体描述犯罪手段及细节,有可能诱发和鼓动人们模仿犯罪行为”,在我国电影审查中是被明令禁止的。宁浩的看法是,电影里描述了犯罪的手段, 同样也描述了遏制犯罪的手段,如果这个口子卡那么死的话,那么电视台的一些法制节目也有“诱发和鼓动人们模仿犯罪行为的嫌疑”,是不是也不该播?

  尽管自己的剧本经过很小的修改就通过了审查,但宁浩仍然认为,人们对电影中涉及犯罪等态度会自然发生改变,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需要时间。

  黄式宪教授痛批“石头”是闹剧, 并称年轻导演应该先拍文艺片再拍商业片。宁浩也在那个研讨会上,当时讨论的氛围非常热烈,也有很多人为他辩护。对于前辈专家的“教诲”,他谨慎地表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细节令网友疯狂

  《疯狂的石头》走红之后,有很多网友像分析《大话西游》那样分析起了电影细节,这样的帖子在国内论坛上被广泛转载。其中大部分细节都是宁浩当初安插的,知道这些细节能够被发现时, 他显得非常高兴,像一个恶作剧成功的孩子,当然,更值得他高兴的事情是, 自己的电影也像那些经典一样,被人翻来覆去进行观察。

  宁浩安排的细节,除了那些用来前后呼应的伏笔之外,与剧情关系不大的首先是一些人名上的小花招。比如男主角的名字包世宏,其实是本片一个制片人的名字。败家子谢小盟也有自己的原型—宁浩的广州哥们,广告人谢晓盟。宁浩承认这样的细节对主线剧情没有帮助,但是可以给观者带来一些小乐趣。

  还有一些细节属于无心插柳,例如两队人马在小旅馆阳台上“偷窥”楼下车里亲热的男女时,车窗上映出了三个大字“中国人”,宁浩当时留意到了这一点,觉得挺有趣的,但他怎么也想不到, 会有网友分析这个场面时,坚持认为这是为刘德华的歌曲《中国人》打广告。

  在对于电影细节的发掘上,网友几乎已经超越了宁浩。比如片中工厂里第一次布置展厅时,几个保安给维纳斯穿上了自己的制服并合影留念,由于他们身处远景,很多观众可能就没有留意到, 保安对着维纳斯摆出的是周星驰和张柏芝在《喜剧之王》中那个经典的“鹌鹑” 场景。宁浩听说后一头雾水,原来这个场面是演员的现场发挥,他自己事先也不知道。文/ 王晓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87,000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