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阿密风云》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本报讯 10月29日,巩俐携其好莱坞作品《迈阿密风云》赴北京宣传,并公开接受采访。
《迈阿密风云》的采访从早上十点开始,直至晚上八点结束,一拨一拨的记者轮番走进巩俐所在的房间。在进入房间之前,片方都有叮嘱:不要问八卦,不要问与电影无关的问题。但实际上,采访巩俐,怎么可能绕开张艺谋呢?他们共同创造的那些角色,他们合力缔
造的电影神话,他们曾经的感情往事,早已不是八卦那么简单。整个采访中,《迈阿密风云》就如同一味药引,无论是巩俐与科林·法瑞尔的激情戏,还是别的什么,似乎都是为了引出另一个话题——巩俐的归来,巩俐和张艺谋的再度合作。巩俐的坦诚也让人意外,她不仅可以面对张艺谋对自己的影响究竟有多少的问题,也能对目前国内的大片宣传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迈阿密风云》被删的主要是暴力镜头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有西方的影评人称赞你在《迈阿密风云》中的表现大大超过了《艺伎回忆录》,说你已经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你觉得这样的评价中肯吗?
巩俐(以下简称“巩”):我觉得只是两个角色不同吧,《迈阿密风云》中的角色对我来说是从零开始,让我非常想投入,觉得这个女人很神秘,我愿意在那段时间里靠近她,为了成为她,可以付出很多代价。我为了了解这个角色做了很多事情,导演为这个角色做了很多铺垫,他把伊莎贝拉(片中角色名)从小到大的故事都编出来了,虽然我不用去演。他带着我去了古巴,告诉我这个角色从小生活的房子是什么样,她住哪个房间。他让我去跟一个银行老板上班,让我去和警察聊天,这在我们中国来说,这就是体验生活。我觉得这些准备工作挺成功的,让我真的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人。哪怕戏演完了,我还是会去想:伊莎贝拉后来走到哪里去了?
南都:听说为了表现片中伊莎贝拉和科林·法瑞尔之间的感情,有很多激情的段落。但是这些段落,在引进国内的时候都被删掉了,据说有二十多分钟。你觉得,少了这些段落,对于观众的观影来说,会有影响吗?
巩:我要正式澄清一下,被删的段落没有二十多分钟,只有四分钟。主要是一些暴力镜头,比如用枪指着头打什么的。这个没有办法,国内没有分级制,就只能这样。好在不是很多吧。
南都:你认同片中角色这种为了感情背叛权力的做法吗?
巩:我理解她。这是一个孤独的女性,她和科林·法瑞尔之间既有工作的关系,又有情人的关系,这个时刻女人会很难。为了找到爱情,她会不顾一切。(你赞同吗?)我赞同。如果那个男人不是个警察,她不是贩毒的,他们之间也许真能生活三四十年。
南都:在《迈阿密风云》里面,你扮演了一个强悍的女人,这种女人受了伤害,你觉得她会怎么做?
巩:这种女人如果受伤,就会伤得很重。但是一般女性都知道怎么去治疗自己的伤口。她在影片的最后走了,我不知道她去哪里,但是我知道,她一定不会想到死。
“张艺谋给我的影响没那么根深蒂固。”
南都:和香港、内地、包括西方那么多导演合作过,张艺谋导演是最让你有默契感和成就感的导演吗?
巩:(沉思良久,笑)不能这么说,大家都一样吧。演员和导演之间都需要有默契,我如果跟王家卫、孙周这些导演都没有默契的话,就没办法演好角色。
南都:那张艺谋有什么不同呢?
巩: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之间非常了解对方,明白对方要的是什么东西。在这一点上,我和他需要的时间比跟别的导演要少。
南都:张艺谋曾说过,他觉得巩俐离开他以后的角色,似乎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摆脱张艺谋对巩俐的影响。你觉得是这样吗?
巩:(真的是张艺谋说的吗?记者答:是的。巩俐笑,用手整理头发)我真的没有想那么多,我好像从来没有试图摆脱过谁对我的影响。我自己是愿意去尝试不同的角色,寻找不同的东西。他给我的影响,也没有那么根深蒂固,好像也没有什么是改变不了的吧。
南都:但是张艺谋还是把你从好莱坞带回来了。
巩:我接受《黄金甲》这个片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一直希望和张艺谋重新合作,另一个是《黄金甲》这个剧本很好,我们有合作的基础。我觉得这个本子最好的地方就是,他又在讲故事了。他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精华都放进这个本子了。
“电影拍完之后,想见张艺谋也不容易。”
南都:这个时候的张艺谋,还是一个吸引你的导演吗?
巩:对。他还是一个好导演。一个好导演能吸引我。我回来以后,需要一个慢慢习惯的过程。觉得有点乱,不太喜欢他们那种宣传的方式,强调大片啊,打片啊,太极端的那种方式我不喜欢。我觉得一个电影,还是一个导演的艺术,还是应该让导演来介绍给大家,由他来向媒体推荐自己的东西,别人都没有发言权,他才是最权威的。
南都:你有和导演谈过这个问题吗?你会向他建议吗?
巩:(为什么?记者答:因为现在要采访到导演非常难。巩俐笑,摊摊手)可是电影拍完之后,我要见到大导演,也不容易啊!
南都:你之前说过,看过《英雄》和《十面埋伏》之后给张艺谋打电话,问他:“你怎么又干回摄影师了?”现在,你觉得《黄金甲》克服了之前两部电影的缺点了吗?
巩:我觉得都克服了。他有很多改变,这个片子对人物描写有很高的精确度。采写: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陈弋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