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娱乐讯 与袁乃晨聊当年事,总会好奇地问,为什么当时把中国第一部译制片的任务交给您?知道您能成功?老人也总是铿锵有力地回答,“那年代接受任务就像当兵打仗一样,给你这个阵地就得守住!”如果为袁乃晨的电影往事寻找一个艺术化的落脚点,不就是《集结号》吗?谷子地率九连兄弟死守阵地,只有听到集结号才能撤退。
记者刘畅报道 不久前闭幕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长影老一代电影人袁乃晨获颁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这是袁乃晨电影人生中的第一座奖杯。其实,在很多人心中,它早就属于这位老人了,因为他为中国电影抒写了太多的第一: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译制导演;第一部新闻片《民主东北》解说者;参演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编导。
9月23日,记者走进长影摇篮宫,90岁高龄的袁乃晨静静地坐在长桌的那一端。老人沐浴在正午的温暖阳光下,周围的奖杯、照片记录着长影多年的荣耀历史,也把袁乃晨带回到旧时光,他淡淡地开始讲述那些奖杯背后的电影故事。
穆青指路
袁乃晨进入东影
袁乃晨偶尔会和家人提起,如果身处和平年代,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体育教员。回想与电影结缘,实属偶然。袁乃晨出生在河北农村,十几岁时随东北流亡学生到北平念书,七七事变后,他从北平逃出去参加了八路军,那年他只有19岁。在部队里,一位冀中部队来的老红军发现了这个好苗子,带他到剧团当话剧演员,一当就是七八年,转眼到了1946年。
那年,袁乃晨来到哈尔滨,碰到了过去剧团里的伙伴——穆青。这位令后辈新闻工作者视作榜样的老新闻人,那时扮演了袁乃晨事业引路人的角色。袁乃晨征求他的意见:“我想做教育工作。”穆青想了想说:“你为什么做教育工作?现在袁牧之在这里(指东北电影制片厂,即长影前身),我领你到电影厂去,继续做你的老本行文艺工作。”
时至今日,袁乃晨还清楚地记得初到兴山(东影所在地)的情形。“当时还没有生产任务,我们还在建设中,这些年总会有人问我,‘你们是怎么辛苦创业’的?”,袁乃晨总是回答:“辛苦?一天三顿饭,晚上能睡觉,这种生活能叫苦?”一年后的冬天,袁乃晨参演了《留下他打老蒋》,在其中扮演了一名营长,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在长影摇篮宫,老人用颤抖的手遥指悬挂高处的剧照,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接受任务
开创译制片先河
“1948年7月的一天,袁牧之把厂里创办电影译制的工作交给了袁乃晨。”历史用这句话简单概括了新中国译制片的开河之举。接到任务,袁乃晨只身来到哈尔滨南岗区莫斯科电影院,找到“苏联影片进出口公司”的总代理聂斯库伯,与他商洽影片译制工作。“我虽然是一介小白丁,但是我代表的是中国”,袁乃晨说,“我肩上的担子很重!”
译制片当时还被称为“翻版片”,顺利接下第一部翻版片《普通一兵》时,袁乃晨与大伙都高兴得不得了。接下来,人们就要面对设备简陋的问题了。回忆当时的情形,袁乃晨闭上了眼睛,过去的画面在脑海中划过,“麦克有限,这部影片的配音,是大家站在一个麦克前面,个子矮的蹲着,一个人说完了,马上要以闪电的速度躲开,有时躲开时会撞到旁边的人,但是每个人都不能出声,还要马上满怀深情地接上。”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