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周刊:梅兰芳的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15:29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梅兰芳的上海

在上海演出《断桥》,梅兰芳饰白蛇(中)、梅葆玖饰青蛇(左),俞振飞饰许仙

  在曾经那个“京派”、“海派”纷争不下的纷乱局面下,独具慧眼的梅兰芳选择了将其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岁月留在了上海,因此,他的一生,也注定要和上海结下深深的不解之缘了。

  1913年,上海。

  这一年,梅兰芳19岁,第一次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北京,南下来到了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

  很难说梅兰芳是在哪一年成的名。因为,他并非因为某出戏的轰动而一夜成名,他生命中的“大红大紫”,完全是靠自己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艰辛走出来的。也正因为此,观众便更难准确界定出他成名的具体时间——有人说是1921年,因为那年他与“国剧宗师”杨小楼创演了至今风靡不衰的《霸王别姬》;也有人认为是1927年,因为当时北京《顺天时报》发起了一个名为“新剧夺魁”的票选活动,梅兰芳最终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四大名旦”之首;但最多的一种说法,还是在1913年,因为梅兰芳的首度赴沪演出,令他得到了“寰球第一青衣”的美誉……在曾经那个“京派”、“海派”纷争不下的纷乱局面下,独具慧眼的梅兰芳选择了将其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岁月留在了上海,因此,他的一生,也注定要和上海结下深深的不解之缘了。

  自1933年起,至1953年,梅兰芳在上海差不多定居了将近20年,上海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他的第二家园:若从演出上来看,那么自他从1913年到1956年最后一次赴沪登台,梅兰芳在上海公演京剧整整21年,几乎把他最美好岁月中的精湛艺术奉献给了上海观众……曾有文章这样说道:“只要有梅兰芳来上海的消息,无处不谈梅兰芳。……梅兰芳既来上海,不去看他的戏,差不多枉生一世。”(《申报》1923年12月21日)

  丹桂第一台:雏凤从此鸣

  梅兰芳是同当时的著名须生王凤卿一起受邀来到上海的。当时,梅兰芳在北方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小名气,但挑剔而特别的上海观众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青衣,却根本一无所知。此次挂头牌的是王凤卿,梅兰芳只是陪衬,加上自己对于上海观众的审美品位一无所知,唱好唱坏,决定着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想到这一切,梅兰芳顿时更觉压力不小。而作为邀请方,坐落在四马路大庆街(今福州路湖北路口)的“丹桂第一台”,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戏院的头牌,最堂皇舒适。在20世纪初,“丹桂”赫然是上海戏馆的代名词。

  梅兰芳成功了。三天打炮戏后,由王凤卿推荐,梅兰芳主演了刀马旦应工戏《穆柯寨》,第一次演大轴戏,他出色地塑造了穆桂英的艺术形象。后又在一天内演完头二本《虹霓关》,头本饰东方氏,二本饰丫环,开创了同一剧目中一人演两个不同行当、不同扮相、不同演法的先例。从此,梅兰芳确立了他在上海观众心目中牢不可破的崇高地位,以后他每次来沪演出,都会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究其原因,或许当时著名的戏曲评论家孙玉声的一番话最有道理:“梅先生的扮相、嗓子和出台的那种气度,过去我们是没有见到过的。”

  其实,“过去没有见到过的”何止上海的观众!在位于上海十六铺的“新舞台”,以及“春柳社”假座的“谋得力”剧场中,梅兰芳更惊奇地看到了大量所谓的“新戏”,其中既有纯用对白的话剧,也有独具一格的“海派”新编京剧,甚至还有西装旗袍戏……加之丰富的声光电运用,逼真的实景摆设,贴近生活的化妆……这一切,都让他看到了京剧艺术未来的崭新面貌,由此也激起他创排了大量新剧目,进行艺术上的革新。如第一次编排时装戏《一缕麻》、《宦海潮》,新编古装戏《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童女斩蛇》等,还第一次破天荒地排了连台本戏《太真外传》,并在台上运用机关布景,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大制作”……正如梅兰芳后来回忆的那样:“看了上海新式舞台的装置,灯光的配合……这短短的五十几天在海上的逗留,对我后来的舞台生活,是起了极大的作用的。”1914年,在第二次赴沪公演成功后回到北京,梅兰芳更是直接表示:“等到二次打上海回去,就更深切地了解了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正是这两次相隔不到一年,待遇上“先冷后热”的上海之行,使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改革与创新上受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也奠定了他创造流派的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陈凯歌作品《梅兰芳》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