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梅兰芳》不要过高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11:11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余楠

  我希望大家对这部电影不要过高的期待。我没有纸枷锁,或者说,因为我没有那么重要,我只是找到了我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会选择一代大师梅兰芳的故事作为新片,他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梅先生是一个有一层光晕的人,大家都会谈到他的艺术成就,但是对于他是怎么样崛起的,却几乎知之不详。他是一个典型的在时代发生重大转换的时刻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物,中华民国如果不建立,可能京剧还是老生的天下。梅兰芳是在一个非常矛盾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家境很普通,年轻时候甚至有过帮人陪酒这样不堪的经历。到他成长的阶段,又家道中落,他怎么能够成为中国近代的戏剧大师?在旦角这个行当独步天下?在这个行业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个远涉重洋到日本、俄罗斯、前苏联和美国演出的这么一个人物?

  这些情形似乎都不应该发生在梅兰芳身上,所以这是我对他发生兴趣的地方,我拍梅兰芳的诱惑,就在于你可以用比较长的时间,非常全面地看到这个人的生活、性格、经历的所有方面。你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接近一个你原来并不了解的人。而这个研究过程越深入,对梅兰芳这个人,那种敬佩之情,我越觉得油然而生,我感觉我们今天在做的好多事情,其实梅先生早都做过了,做完了。

  这是一种佛家境界

  你说“每个人都是梅兰芳”,这话该怎么理解?

  我觉得也很有趣,通常一个历史人物能出现在今天观众的视野之内,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个就是国力的增强,一个就是举国维艰。这两个情况在2008年同时出现了,一方面是改革开放30年以后,中国在大的国力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另一方面又遇到从雪灾到

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拿梅作为一个时代坐标,去印证今天中国人应该怎么对待,这样会有说教的意味,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梅兰芳的重要性,是在于他在历史的暗涌中间,隐隐地在做着一个示范。我们其实可以从他的故事里面,得到一点我们今天需要的东西,所谓人人都可以成为梅兰芳的意思,就是说他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是这种意思。

  所以你设计的故事,让梅兰芳终生为了逃离那个“纸枷锁”?

  纸枷锁是一个象征之物,象征着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古往今来,任何时代,只要你是知名的人士,你必须有一个纸枷锁。梅兰芳也不例外,甚至在今天的演艺界里头,还能看到听到很多对纸枷锁的抱怨,很多人选择撕碎纸枷锁,离开梨园行,离开这个演艺圈。山口百惠(对《梅兰芳》不要过高期待 听歌)是最好的例子,那就彻底干脆不做这一行,纸枷锁也自然就不在了。

  我们看到韩国的一些演员,就去自杀,那就是承受不了这个其实看上去没什么份量的枷锁给予他们的压力。但是我觉得,梅兰芳之所以会被看成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是指他在面对社会、梅党、家庭甚至他的情人时,他能够自由自在地与他的纸枷锁共存,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佛家境界,这不是一个常人,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

  梅兰芳如何面对自己的恐惧

  “死别”、“生离”、“聚散”是《梅兰芳》的三段故事,为什么在一个贺岁档期里用这么悲情的主题结构电影?

  其实我觉得死别、生离和聚散,都是人世的常态。佛家老是在讲“无常”,也讲“无挂碍故无有恐惧”。我觉得《梅兰芳》没有太多的悲情,而是说了人活着的常态而已。譬如讲梅兰芳和孟小冬之间的,我觉得这个段落挺有意思的。分别,可能是爱情经典的永恒主题,能成就了的爱情,不足珍贵。不能成功的,比比皆是,罗米欧和朱丽叶,杨玉环和唐明皇,范蠡和西施,董永和七仙女。所以我觉得梅、孟的故事可能在很多年以后会成为民间故事,然后就变成了董永七仙女那样的故事,都说不定。所以故事的力量就在于他们最终是一个离别的结局。

  在《梅兰芳》中,你虚构了梅兰芳和爷爷十三燕打擂,然后老生时代结束旦角时代来临。历史上梅兰芳没有和谭鑫培打擂之说,你这么处理是怎么考虑的?

  首先我自己觉得十三燕不是谭鑫培,不能够把他说成是谭鑫培,十三燕这个人物也还是老前辈的一个综合体。历史上存在着梅兰芳和其他人打擂的事情,在京剧界打擂是经常见的事,我在吉祥,你在广和楼,这就是打对台。我之所以写这一段,有一个叙事上的考虑,就是梅是怎么登上所谓时代潮头,出现在京剧舞台上的,如邱如白所说,你的时代到了。时代真的是非常有力量,他有摧枯拉朽之功,而且时代的改变是不预先通知的,一个晚上可能一座泰山北斗就崩溃了。

  当十三燕的艺术生涯结束之后,恐惧就在梅的心中产生,他担心他也会遇到相同的情况,他也会被时代甩掉。我觉得这中间,实际上有一个大家都能够理解的东西,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纷繁的嘈杂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和担心,那么且看梅兰芳这个人是怎么面对他自己的恐惧。

  为什么在影片中,福芝芳、孟小冬等人是真实的,梅党成员却又采用艺术加工方式,而且将历史上众多梅党成员化身为邱如白一人?

  因为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不允许你虚构的,比如说假如我们把孟小东的名字改成另外一个人的名字,这就会引起误会,因为在梅先生、孟小东,梅孟之间的恋情之外还有别的,这个就不对了。另外福芝芳的名字肯定是不能够用虚构的名字。

  可是像邱如白这样一个人物。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在所谓轻重虚实的比例关系中间,他在这部电影中应该占什么样的位置?如果我倾尽全力仅仅去塑造梅兰芳的形象了,最后就会出现失重的状况,让大家觉得没有太大的意思。

  所以我们才会想到这个戏基本上是一个群像式的戏,我们更多地希望通过剧中人的眼界,其他人物的眼界来看。通过写别人来写梅兰芳,把梅兰芳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的描写能够合在一起来做,特别是在戏中,所有的人都是爱梅兰芳的,都是尊重梅兰芳的,同时也对梅兰芳有索取。

  虽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是你还是用虚构的方式来表达?

  我希望做得不生硬,也不说教。因为我觉得电影它是这样的一件事,是一个写实的东西,电影离开写实恐怕很难生存。写实有两个重要的标准,我这次在演员工作的状态中就老提,我说我们的表演也好,故事也好,都要合事理,事理是第一步的,合了事理以后我们要合情理,你如果用蛮力,不顾事理和情理,只一味地追求所谓好看,可能南辕北辙的局面就会出现了,但是在合事理合情理之后,是不是我们又可以让这个电影有一点点烟水苍茫的感觉。

  邱如白是电影中最为复杂的人物

  在电影里,实际上是以梅兰芳和邱如白的故事贯穿全片,为什么你花这么大的篇幅在他们身上?

  他们是这部电影中间最有价值的一对人物关系。邱如白这样一个由梅党中间的众多人物集合起来的这么一个形象,他曾经是梅的引路人,对梅有过非常大的帮助,但同时梅党和梅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梅党有世俗心态,有虚荣心。他们希望他们捧的这位名角能够成为伶界大王,而梅兰芳是最怕做大王的,他认为一旦成了大王,他的事情就没有办法做了。邱如白是整个电影中在内心世界的角度讲,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对梅无疑有极深的感情,但他的第一个身份并不是导师,而是超级粉丝。但是邱如白并没有断臂之情,他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这句话对邱如白而言并不完全是借口,并不完全因为他是出于妒嫉,不允许另外一个人过度接近梅兰芳,在某种程度上他说的是真理,他是对的。

  在整个故事中间,邱如白往往是对的,比如在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梅兰芳告别舞台,邱如白认为你的时间是不能那么计算的,你不是完全为一个寻常世界而生的,他举例说难道德国占了英国,英国就永远不演莎士比亚了?

  我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最深刻地反映人性之间的角力,是反映他们对整个世界,对京剧看法上的冲突,邱如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站在他(梅兰芳)的床前说,我现在懂了,你不过就是想做个凡人,也许你一直都是个凡人。

  我看报纸上有说,他们最后是恩断义决的局面,我一直都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他们是把过去了结,有了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这个电影最后是结束在邱如白买了站票,站在那儿看梅兰芳复出的演出,他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超级粉丝,他真正做到了。

  梅孟恋是高山流水

  编剧严歌苓认为,梅兰芳一生从没伤害任何人,除了孟小冬。你如何看待梅孟恋?

  其实史实和电影表达一定会有区分的,也可以说这是拍这样一种类型影片的天然限制,当我提到梅葆玖先生的时候,我非常钦佩。他虽然年过70,但他是一个新时代的人,我觉得他对梅氏家族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让时间的光线照亮这个曾经隐藏着一段隐秘爱情的角落,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对他父亲最大的尊重。

  但是我要适度谨慎,不能够让人感觉我以梅孟恋作为电影的卖点,那样的话我对不起葆玖先生。梅孟恋只不过是电影中间结构的一部分,如果把梅孟恋作为整个电影的内容来加以铺张,那我们拍的不是梅兰芳。

  人生的缺失就在于不完美,可是在不完美中间我们更能看到这个情感存在的价值,他们两个是高山流水的关系。不管结局怎样,不管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什么,我觉得两个人都彼此留恋,恐怕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结束时,这对一个电影来说已经够了。

  你和梅家的合作如何?

  梅葆玖先生在很多具体事情上给了我帮助,他指派老师教演员们学戏,电影里梅兰芳的唱段都由他亲自来录制。当我们有一次吊车倒塌,引起一场虚惊之后,他第二天发一个短信说昨天的事我听说了,我很担心,同时我希望大家都能保重。我觉得他真的是关切我。

  希望对这部电影不要过高的期待

  这次拍摄很容易让人把《梅兰芳》和《霸王别姬》相提并论,你是否感到有压力?

  其实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压力,我完全是把它当做另外一部戏来看,我觉得这样想是比较妥当的。我们虽然说梅先生是时尚风向标,他有那样传奇般的经历,但是对于今天年轻的观众而言,梅兰芳毕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使这部电影变成一个今天的电影,这个反而是我们比较关切的一个事情。我们的压力来自于制作,就是我们怎么去有一个合适的景,能够拍这样一个戏,那些具体的事物占了好多时间,电影必须要具有那样的气氛,我们差不多所有的大景都是自己搭建,那个规模的确非常大。这景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让人物能够有一个真实的存在的生活这样一个场所,所以这方面我们是花了挺大的劲来完成的。

  开机之初,你对这个电影有什么期待?或者说你给自己定下了怎样的目标?

  至于说到我想把这个电影拍成什么样的面目,我觉得还是延续着过去的说法,我就希望它不是浮光掠影(blog)。我也没有太大的报负,我希望大家对这部电影不要过高地期待,这是说的真心话,对这部影片,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能做的,只是在整个电影的一个创作完成的流程中间担任一个环节,其他的工作要靠别人来做,我相信他们也会做得比较好。

  严歌苓是一个善于刻画女性心理的作家,《梅兰芳》多数的戏是男人戏,为什么选择她作编剧?

  我认识严歌苓主要还是通过她的小说,我看过她好多小说,她也有别的作品的版权在我手里,只是现在不能拍,像《白蛇》这样的,特别好。我觉得严歌苓老师的小说比较对我胃口的地方,就在于她的人物都是在一个比较严峻的生存状态中间出现的,这种非常尖锐严峻的生活状态,开始和她描写人物的性格,发生特别剧烈的冲撞。所以我觉得她的小说是含情脉脉的,但又是笔墨很张扬的,她的小说中间潜在的,或者是隐形的一个关于自由的概念特别的引人注目,我觉得,就是个人自由。其实写男写女这事,倒不是特别重要的。

  我没有纸枷锁,我没那么重要

  看过点映的观众觉得《梅兰芳》还是文艺大过商业,你怎么看?

  其实我觉得中国的电影,国产电影在自己的市场上面还在走一条摸索的路,现在所有的结论都还为时过早,也许在商业这两个字里头,反映着观众的一个很大的对电影的愿望,也许在艺术这两个字里头,也包括着一些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东西。所以我自己的看法,还是念经的人常说的是一不是二,不要把这两件事情真的看成是分开的。

  因为我觉得所谓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这样一个概念,是从西方电影市场来的,它不是我们自己的特产。我的意思是说,其实很多的过去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包括京剧的作品,都是在艺术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但是也并没有影响它的市场,比如说梅兰芳一场戏,那是场场满座,你到底说是梅的商业号召力呢?还是梅的艺术实在是太好了呢?

  你如何看待《无极》(blog)上映前后的那些风波?

  我是经历过文革的人,所以我记起李碧华(听歌 blog)说过的一句话,说一个电影一个戏能有这么多人来看,那你真是应该觉得高兴的事,我的电影能够引起这么多的议论,我还来不及感恩呢,是吧?可能大家想象中我一定不高兴,不愉快,其实是让我品尝了一个滋味,这个滋味就是原来我拍的电影是受到那么多人关注的。

  你说每一个成名的人都有一幅“纸枷锁”,你怎样面对你的“纸枷锁”?

  我没有纸枷锁,我不觉得我有纸枷锁,或者说,因为我没有那么重要,我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我只是找到了我想做的事情。

  你觉得你这三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不变的事是变化,所以怎么可能没有变化?但是我希望我的变化是潜移默化,而不是有意为之。对演员来说,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对自己有要求,其实做导演也一样,但是都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就是好象觉得怎么怎么样,不得了,在变化中间去适应,适应了以后又要变化,能够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年代,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反而应该有幸运的感觉。因为在你一生中你能够经历和看到那么多极端的变化,恐怕是很难得。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陈凯歌作品《梅兰芳》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