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娱乐周刊编辑:范殷殷 本报记者|张燕 艾辉 宋寻
记者看小贾
双面小贾生财有道
这些年,要说贾樟柯有什么改变,那就是他开始去思考商业的模式,这也是必然的,以前我们自己没有商业的能力,现在希望能够多做一些,多往前走一点。
看过《24城记》的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诗:仅你消逝的一面,足以让我荣耀一生。而电影的执导者贾樟柯消逝了几面,又新抹上了几面。没有人是单面的,包括贾樟柯。
● 坦诚的小贾
不喊穷 更商业 赚大钱
从《小武》亮相到《24城记》的出世,贾樟柯也已经完成了他的十年。很多圈中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小贾,但他早已经不是为了等待《世界》剧本通过审查彻夜未眠、独自徘徊在北京冬夜长安街的小贾了,那时的他对体制内的世界畏惧、迷惑、期待,或掺杂着些许嫉妒与不满,这一切的心理动机都来源于他的身份——被视为“地下”的电影爱好者和从业人员。
从地下走到地上之后,旁人看到的贾樟柯俨然成为某种文化符号,可以贴上草根、艺术导演、甚至与大片相抗衡的自由斗士等标签。很多普通观众都从报纸上读到他的一句名言,“满城尽是黄金甲,哪里还有好人”。当时,他的电影《三峡好人》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被媒体包装成“艺术与商业”之争。但最了解贾樟柯的多年战友,御用摄影余力为,说了句真话:“这些年,要说贾樟柯有什么改变,那就是他开始去思考商业的模式,这也是必然的,以前我们自己没有商业的能力,现在希望能够多做一些,多往前走一点。”
早在去年的威尼斯影展前,影评人杨晋松便给我们描述出了贾樟柯的新形象:闷声发大财的真老板。除了华润的《24城记》,他让刘小东的画作在《三峡好人》后大卖,令服装品牌“无用”从商业形象过渡到艺术殿堂,监制的《荡寇》得到巴西在内的众多国外片商的追捧,他利用美术作品、房地产推广等多个领域的跨界合作模式实现了艺术的商业利润最大化。贾樟柯左右互搏的效应是惊人的,在冯小刚们还在为大片植入商业广告焦头烂额、遭致诟病之际,他已经轻松地把一个楼盘用艺术的方式送进了戛纳,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从没有哪个广告能有这么大效应。”而在金融海啸的愁云惨雾中,海外版权卖出近8位数字的逆市成绩也充分肯定了贾樟柯的电影价值。“贾女郎”赵涛(blog)也给老板的商业成绩打出高分:“现在是金融危机,以前导演一个月要拍四五条广告,现在可能只有三条,但是即便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相较于冯小刚哭穷,贾樟柯最讨厌别人说他拍电影穷得砸锅卖铁,“可能我跟冯小刚不同的是,我是老板,反正我是挣钱的。”
牛年除夕,本山大叔告诉全国虽然金融危机笼罩着大地,但农民们“不差钱”,而贾樟柯也坦言自己的电影不仅不差钱,更是“相当挣钱”,他点燃雪茄,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证实了做“贾老板”的志得意满。这一形象,似乎又暗合了冯小刚《非诚勿扰》中范伟扮演的大款形象,这是多么具有颠覆性的转变啊!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