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猫回家路》花絮:让风云变色的汶川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3日18:11  新浪娱乐
《熊猫回家路》花絮:让风云变色的汶川地震

剧组在拍摄中期遇上了汶川地震,熊猫的家园瞬间被毁

《熊猫回家路》花絮:让风云变色的汶川地震

工作人员把熊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拍摄才得以继续进行

  让风云变色的汶川地震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八级的汶川特大地震突袭四川卧龙等地,在距离地震中心不到十公里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二十万公顷土地上,顿时乱石飞滚,风云变色,大量的山体滑落和泥石流更将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外界完全隔开。这场地震夺走了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更有无数人无家可归,对卧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保守估计也达二十亿人民币,人民的财产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地震发生当时,《熊猫回家路》还有二十八位工作小组,包括导演俞钟、制片刘伟仪,都还在卧龙和四姑娘山等地进行最后的补景工作。俞钟回忆道:“五月十二日早上我们还在卧龙熊猫中心拍熊猫,吃完午饭后,天气变阴了,我就想天气不好不能拍熊猫,就请摄制人员去山上拍些空景。地震发生前半个小时,我还站在悬崖下拍,但因在悬崖边拍,风特别大,所以就撤了,没想到工作人员撤了没多久,地震就发生了!”俞钟回忆说,地震发生之前,根本毫无异状,只记得当天天气特别反常,早上还出太阳,下午天气就变阴了。

  俞钟亲眼见到就在眼前的山从正中央裂开,倒在工作人员面前,两座山之间的路也被巨石淹没,在这生死一瞬间,工作人员甚至无法对外联络,更遑论对家人报平安。俞钟说:“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带着所有工作人员安全撤离,那是我的职责。”摄制人员因此决定步行回到卧龙等待救援,没想到回卧龙的路也被堵死,因此又朝反方向四姑娘山行走,一行人就这样露宿野外,直到在四姑娘山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才找着了临时住所。

  在大自然的威力无情地摧毁人类家园的同时,人性的坚强和温暖也会在同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制片刘伟仪说,五月十三日大家到四姑娘山的小村落寻求支持,当时她身上不到一百块人民币,剧组全都饥寒交迫,当时这个小村落因地震的关系变得人烟稀少,一位名叫老七的男士和他的妻子正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但见着摄制人员,反而留下来帮助他们,他打开自己的厨房请他们吃东西,还把所有的毯子都给了他们,尽管他的家园已在灾难中被催毁。在大家觉得最无助的时候,老七还不断地以“要坚强、要有希望”来鼓励他们,他的坚强和温情让工作人员感动不已。

  事后刘伟仪才知道,老七和妻子当时准备要离开,是因为他们才八个月大的儿子还被困在汶川当中,生死未卜。一个礼拜后,刘伟仪接到老七夫妇的消息,原来在摄制人员离开后,这对夫妻步行到了汶川,辛苦地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挖掘,而他们的儿子奇迹般地还有呼吸,并在这场灾难中存活了下来。

  面对这场生死关头,工作人员心有悸,却对人生有了相同的体会,俞钟说:“我想让我最大的改变就是:珍惜现在,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灾难的来临你也无法预期,只有做好今天的事,过好今天的生活。”

  首当其冲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一九八〇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合作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并积极培育大熊猫,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了熊猫幼仔出生率和存活率最高的地方。但地震后,科学研究人员数十年辛苦建立的熊猫圈舍几成了废墟。

  当时,山坡滚下的巨石压倒不少大熊猫屋舍,让饱受惊吓的大熊猫仓皇逃出,一些在户外的大熊猫,则是惊恐地蜷缩在一起。地震稍微平息后,工作人员不顾余震的威胁,努力找寻逃出的大熊猫,当天下午五点,便在游客走道上发现一只满身灰尘的大熊猫,经过饲育员的诱导和呼唤,这只大熊猫终于走向前,经检查后,确定它就是当时即将送往台湾的熊猫团团,五天后,原本逃出中心的圆圆,也安然无恙地被工作人员寻获。

  经过数天的营救工作,原在卧龙饲育的六十三只大熊猫,有六十一只幸运获救,不幸的是,在《熊猫回家路》中演出熊猫母亲角色的毛毛,在失踪近一个月后,尸体才被寻获,救援队伍在六月九日清理卧龙大熊猫兽舍废墟时,发现十岁大的毛毛被掩埋在泥石流和建筑物废墟下,早已遇难,毛毛的丧生让卧龙工作人员十分痛心。六月十日上午,工作人员清理出毛毛的尸体,还为它举行了隆重丧礼,就葬在卧龙的山水间,而毛毛留下了三名子女,仍由饲育员照料。之后,电影团队再回到卧龙补拍一些熊猫的镜头,获知毛毛罹难的消息,都唏嘘不已。

  除了毛毛之外,还有一只名叫小小的熊猫也在地震中走失,工作人员估计它是太过惊慌而逃离圈舍,至今仍找不着回家的路。对于迷路的小小,导演俞钟寄予与无限祝福:“我依然相信它在山里某处生活着,也愿意相信有一个像电影里小卢的角色一样在照顾着它,当地的人也都会珍惜它,我也希望这只走失的熊猫会得到大自然的眷顾。”

  至于野外的熊猫,由于至今卧龙山区仍有许多道路无法打通,工作人员尚无法做全盘的清查,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显示有野外熊猫因地震丧生。

  由于地震导致卧龙山区的山体严重滑落,自然保护区的原址恐爆发严重泥石流,经专家评估,原址已不可能重建熊猫基地,因此便在附近搭建了临时安置所,安置七只满一岁的熊猫,其余的大熊猫则陆续移转至雅安基地或寄养于国内相关的饲养单位。

  不管是置留在卧龙的熊猫还是已经移转至雅安的熊猫,刚开始都有些不适应,留在卧龙的熊猫初期仍活在地震的阴影当中,卧龙大熊猫临时安置点饲育员杨海迪表示,刚开始的时候,大熊猫仍有明显的不安,尤其表现在进食和精神上特别显著,它们吃得特少,精神也不好,还容易罹患疾病,因此饲育员们必须对它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就是几乎让它们寸步不离,有饲育员在身边,让大熊猫们感到特别的安心。

  感人的是,因为地震的发生,让卧龙大片的竹林被山体淹没,不仅人类缺粮,熊猫的食物更形珍贵,但饲育员仍决定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让熊猫吃饱,很多时候,厨房里留着给人吃的食物,都留着给熊猫做窝窝头当零食。卧龙大熊猫临时安置点饲育员杨海迪说:“当地的人们对熊猫都非常关心,每天也都有许多人来探望它们,对它们特别好。其实地震的时候,不光是我们对它们的照顾,更多的是它们给我们一种心理上的坚强,而且它们活得好,对我们也是一种鼓舞。目前仍有熊猫留守在这里,卧龙的希望也还在这里,我们对震后卧龙的重建工程都有信心。”

  卧龙与雅安之间

  迁移至雅安的熊猫,其实也是跋山踄水才到了新环境,它们分批翻越四千五百米以上的巴朗山,经过长达十五个小时的车程,才安全抵达二〇〇三年即已启用的雅安碧峰峡基地。而移转至新基地雅安的熊猫,刚开始得适应新的环境,因为雅安气候较为炎热,竹子的生长因气候的不同也有明显的变化,预估至少得等一年之后,迁移至雅安的大熊猫才能适应当地食物和气候的变化。

  挑选至雅安的熊猫也经过仔细的评估,其中主要的六只熊猫是因怀有身孕,怀孕的母熊猫因特别敏感,对房舍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工作人员才决定将它们迁移至有空调、高规格房舍的雅安,当时雅安园内原有二十只熊猫,震后有五十多只熊猫移居至此,工作人员只能加紧建设新圈舍,同时,食物的供应也变得紧张。一只成年熊猫每天要吃掉大约三十公斤的新鲜竹子,所以抢购鲜竹,成了工作人员最重要任务。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透露,地震后,工作人员积极的寻找逃出房舍的熊猫,其中这六只母熊猫让人特别担心,因为熊猫发情不易,更何况有孕在身,历经了天灾的惊吓后,原本工作人员都以为母体中的幼仔凶多吉少,但奇迹同样也发生在熊猫身上,一只名叫帼帼的怀孕熊猫,地震发生时,崩落的山体将它的运动场打垮了,帼帼也失去了踪影,经过三、四天的搜救终于找着了它,当时它显得非常害怕,后来工作人员对它实施麻醉才把它转移至安全的区域,“当时我们就想帼帼可能不会产仔了,心里很难受,但帼帼历经这么大的惊吓还能活着,我们都感到欣慰了。后来我们为它做了超音波检查,竟一下子就看到胎儿,把我们乐坏了,那一刻我们的员工都激动得掉泪,它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希望,给我们一种在灾后阴影的悲伤中,一种新的希望。”李德生说。

  后来这六只母熊猫顺利在雅安产下十三只大熊猫宝宝,这十三只被称为“震后宝宝”熊猫的诞生意义格外深远,因为这代表了不管是人类或动物,在历经了各种自然灾害后,仍能继续生存的希望和勇气。不管是雅安还是卧龙,不管是人类还是熊猫,都在灾后持续努力地活着。

  灾后的重建生活也在持续,李德生表示,雅安熊猫基地的海拔没有卧龙高,相对没有卧龙的气候来得清爽,条件也没有卧龙如此适合熊猫的生长,因此虽然迁移的熊猫目前已逐渐适应中,这些熊猫仍然不会长久待在雅安。目前在中国国家林业局和政府有关单位的协助下,位于卧龙耿达乡的新熊猫基地已经准备建构中,预计两年后,新的基地可以启用,届时大部份的熊猫仍会回归卧龙的怀抱。

  为熊猫寻找回家的路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距四川省会成都一百三十公里,保护区建于一九六三年,面积二十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一九八〇年,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成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二〇〇六年,包括卧龙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大熊猫栖息地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中心自成立以来,透过努力不懈的研究工作,成功地克服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的三大难关,即是所谓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仔成活难”,让幼仔的存活率已高达百分之百。

  其实熊猫人工饲育计划初期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熊猫幼仔先天发育就不健全,生出来的幼仔都是早产儿,而每年生产的母熊猫有一半都是生双胞胎,但是熊猫妈妈只能照顾一只熊猫宝宝,剩下一只就交由饲育员照顾,或是与熊猫妈妈轮流看管。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透露,八0年代,园内拥有十九只大熊猫,十年间,只产下了七只大熊猫宝宝,且存活率几乎不到百分之三十,但到了九0年代中期后,科学研究人员致力于熊猫发情率和配种饲育率的研究,使幼仔的出生率和成长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然,大熊猫研究中心终极目标不只是人工饲育,而是让每只熊猫都能具备野外的生活能力、并让栖息地拥有让熊猫生存的条件。熊猫拥有“竹林隐士”之称,但它们并不像其他以植物为食的动物般紧密地合作,而是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加上熊猫本身存在遗传多样性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中心的努力,希望藉由改善大熊猫先天的不良条件,并促进野外熊猫与圈养熊猫的遗传交流,强化种群发展,再有条件地让圈养熊猫回归野外,毕竟,大自然才是每只熊猫的归属,也是它们永远的家。

  只是,地震的发生,让熊猫回家的路走得格外艰辛又漫长!由于强烈地震造成卧龙大部份的竹林地遭泥石流和巨石掩盖,降低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严重破坏熊猫种群的繁衍生存环境,因此有专家提出警告,接下来野生熊猫的生存条件更值得担忧,因为竹林大量流失,圈养的熊猫虽有外来的竹源可以喂食,但野生熊猫却恐有断粮的危机。而全球暖化的影响,造成气候剧变,也可能导致熊猫生态的转变,因此如何保持地球资源,并让熊猫及其他珍贵动物得以继续在地球上存活,则是全人类急待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