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传统意义的主旋律电影在体现政治诉求的同时,是否能够成为时尚、引领时尚文化,才能真正的走进我们的生活。
郑洞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之前对这部电影有很多担心和猜想:这么多演员的堂会,连郭德纲都上去了,观众会不会出戏,但是看下来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进入了演员所塑造的角色,尽管这个角色很短,这个戏非常值得研究的就是三分钟一场,两分钟一场,但是每一场都有故事戏,而且由于有了故事戏,所以人物只出三分钟就成了一个人物,这点非常不容易,比如说陈道明,姜文有两三场,孙红雷有点过了,旁边的记者不说话是不可能的,他至少只出场一次,就有戏,包括李连杰的。这是很少见的一种样式,以前没有见过。
年轻观众是电影院的主体,年轻观众只认识陈坤,只认识刘烨,就只得让他们上,也许一开始这部分很重,是占主要的,最后没有想到调动了中国老中青三代演员阵容最高水平的发挥。
张会军:一些媒体原来报道的关注点,弄了一帮中国电影人在弄这个事,好像我们在做秀,其实你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人是用这种方式表达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怀念和崇敬,也用这种方式,用我们的专业和我们的感情来纪念中国电影和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看这部片子没有说游离于这些人物之外,一看笑场,或者是不相信。
尹鸿:很多人之前在想,一百多南腔北调的演员搁一起怎么表演,没有想到看完以后,所有的演员,基本上都在自己规定的情境中,有一些完成得非常好。王宝强和葛优那一段,本来是有点戏剧处理,打到地主大院,照明弹一打北京城墙,那一段虽然是戏剧化处理的,但让人觉得就是这么一堆人,最后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了国家的心脏,就打到了这。即便是戏剧人串的场,都跟情境的状态非常吻合。我们一开始的看点,数着170多个明星在哪里,真正进去以后我们看到了一百来个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人物,带来的延伸性的影响会更加的巨大,人们会想搞清楚某某人扮演的这个人物是谁,导演创作人员对人物的控制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