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9米的导演管虎小时候外号“管大棒子”,瘦得一根竿,人见人欺,是个见了女孩说话磕磕巴巴的小白脸,这是他自己形容的。倒霉的是,他爸爸、演员管宗祥在“文革”期间发配到北大荒,妈妈在青海“劳改”,管虎被寄养在邻居家。“从我记事起就是帽儿胡同45号大院儿,什么胡同串子,就是我,那个时代的氛围,裹着你得去打架,穿喇叭裤,包里背菜刀,所有人都这样,那么你不能不这样。”管虎说。
“在我这儿没有面子问题”
幸运的是,那段生活持续到已经很记事的12岁。“这个过程其实对一生都挺有帮助的,我喜欢那样,我现在都喜欢,就像我的孩子也不要那么多规矩,什么都应该应该的,哪有那么多应该呀?所以我每次都想起来接触的,就是那院儿,那些人,最普通的北京老百姓了。”他说。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演员世家子弟,会对底层生活那么兴致勃勃,会选择《生存之民工》、《外乡人》、《斗牛》这样的题材。“跟你接触的人是什么样,很有关系,到了五星级酒店,咖啡厅一堆装样的,或者有钱人,我就不舒服,坐都坐不住。反正我是不喜欢不真实的环境,穿着西服,说着你不敢相信的话,然后一堆老板,换作你你也不舒服。但是相反的,你跟着民工推门回家,拿萝卜熬汤,那种劲儿对我吸引力特别大。老太太在街上抱着孩子撒尿,‘啪’一盆热水,就是那个劲儿,那个沸腾的生活劲儿,我还是很喜欢的。”
本刊记者在旁边翻看管虎的剧照,拍片环境大多是凛冽的,沂蒙老区,漫天灰土,再鲜亮的红衣服变成土红,演员更别提,脸皮是皴的,脏得看不清眉目,梆硬的棉袄放在墙边能稍息立正,可这样的环境、这种路子是管虎喜欢的。他把自己的戏分为品质戏和常规戏两种。他最为观众所接受的作品——电视剧《黑洞》就被他划归常规戏,对外迎合市场,对内赚钱糊口。“做电视剧那两年有一个策略,就是一定得做一些常规戏,就是好看的、赚钱的、赚收视率的,但是两年得做一次品质戏。这品质戏是不在乎收视率、不在乎赚不赚钱的,要不这人就干傻了、干颓了。从《冬至》、《民工》到《活着真好》,这都是我个人的情绪比较大一点,然后它市场没有那么全面的成功,但在我们这些人眼里呢,首先它没亏钱,老板是把钱赚回来了,这个你不能对不起人,但是它没有那么大的成功、反响和收视率,带来的就是犹豫,你还干不干这件事儿?但目前还好,没有犹豫,因为没有那么多恶果,就是没活儿干,不至于到那种程度。”
这条分岔路上他犹犹豫豫的,也走了很多年。第一部电影《头发乱了》自筹资金,当时的女朋友任女主角,他俩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披着长发,一副摇滚范儿,随时准备着和世界决斗,热血、青春是关键词。“我可能把当年的技术问题全遇上了,本来就没钱,搭一景儿,没经验,赶紧拍完把景儿拆了,然后洗样片,洗完一看都是闪的,忽闪忽闪,这怎么回事儿呢?然后就把景儿又搭一遍,出来之后还是忽闪的,但这回景又拆了,没经验吧?找电影学院老师,说什么镜头开广角172.5度,调整完了再拍,还是忽闪忽闪,都没钱了,坚持从家拿钱,再搭再拍。后来找到一原因,就是发电车的周数,就是转数和开广角不匹配,谁懂这个?小孩儿。心力交瘁的,然后终于把这事儿解决了。一档子一档子都是这事儿,每个人拍戏都是这样,但是,你能说这是不顺利么?我觉得也算顺利吧,都得遇到吧。”
最大的不顺利是送审,审完意见不说哪儿有问题,就说“整体问题”,让改。“当头一棒,一盆冷水,你知道这一年怎么过的么?都快没钱了,对你干不干这个行当都产生了怀疑。当时小孩儿真挺脆弱,好不容易电影局说给你一个方案吧,剪1000多尺。你知道剪1000多尺什么概念么?就是10分钟啊!就是一大本,这么剪,剪一年,弄得乱七八糟的。我觉得人就是那么练出来的,小孩儿,慢慢地怀疑,然后就跟你较上劲儿了,就非得让他通过,较上劲儿了,那可能是这戏我觉得最不顺的。”
他的同学有拍广告发财的,有转行当老板的,那段时间他很穷,为了女朋友去拍电视剧了,有一次获奖后他买了个8000多块的戒指送给当时的女朋友马伊俐。“在我这儿没有面子问题。当时我拍电视剧的时候是特别被人瞧不起的,就是在我周边的环境里,但我有勇气去做,并不是我多牛×,而是我想挣这个钱,就是我当时太难受了,太穷了,谈恋爱了,我需要钱了,就这么简单,我还没明白那些道理呢。”
他于是开始拍那些常规戏,《黑洞》大受欢迎后,他又拍了《七日》,时至今日他都不好意思说。“我都不敢提,特烂这个戏,但是巨成功,给老板赚了好多钱,收视率也特高。因为拍得急,所以很粗糙。”
《冬至》是他个人最满意的电视剧作品,可是收视很差,最重要的是没怎么播,也没多少人看见过。故事开端是非常吸引人的,以银行抢劫案开头,男主角延用了《黑洞》里的陈道明,会让人误以为是管虎很擅长的刑侦题材,但剧情走下去,才知道是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它是完全不顾及观众的存在了,事实上是属于一种表达的欲望,就是在一个好的平台上,我们把那个戏弄成一个心理分析的东西了。对普通百姓而言,坐在电视机前,肯定没有人愿意看心理分析的东西,它违背我们今天的电视剧精神了,但是呢,特别奇怪,就是咱开始说的那个,从我个人的渠道,有一大部分人喜欢,就是因为这些戏没有赔钱,可能就是因为有这些收视率,我不能放弃这些人,因为他们跟我的心是合的,你知道,情绪是一样的,那么这些就慢慢积聚到《外乡人》这儿,也算是稍微勇敢一点。”
“我觉得电视剧最大的功用,就是对社会有一点点的影响力,或者让他警醒一下,那么你关注的所谓底层人物,或者说大家生活中见到但不熟悉的,你通过电视剧让大家熟悉,心疼、同情甚至到厌恶等等各种情绪在心里,它的存在往往还是拉近了这些观众群。你看民工在路边蹲着,你不会特别注意他,但是你通过电视剧的手段让人注意他了,那么谁注意呢?我想不会是去市场天天买菜的人,一定是公司里的这些白领,他会探究,好奇吧,各种东西在里面,他有兴趣关注。从所谓功德上讲,有一部分人通过电视剧关注了另一部分人,那么就是件好事儿,对社会也是件好事儿,因为你做了一个在我们看来是有点功德的事儿,从电视剧角度来看是这样的。光挣俩钱儿这事儿,每次聊起来都觉得对不起自己,当然这都是自己的酸话,当你有话语权的时候,你得做点小功德,这个也没什么不好,也就是给自己一个要求,而且是从心里出来的,而不是勉强为之的。”
其实记者一落座的时候,管虎就很坦白地承认《外乡人》收视不好。他还一五一十地分析为什么不好:没有太一根筋儿的故事,都是小碎步,那么多的人物,完全是违背电视剧规律。末了总结说:“收视不好是正常的。”好像在谈论别人的事情。这话说出来简单,但很多人是张不开口的,尤其在记者面前,这似乎也印证了管虎对自己的评价:“在我这儿没有面子问题。”
他第一次发现黄渤,是一个特别小的活儿,给电影频道拍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几万块钱的活儿,他想既然答应人家,就得干好,就得表现出点什么。那个小片子很朴实,两个山东小伙子,刚来北京还蒙蒙的,接管了一辆中巴,裹挟着,被迫和竞争对手斗狠。该片得了金鸡奖,正因为有这个片子,管虎得到了《黑洞》的投资。“每一个小东西你要是也不放弃了,就好好弄,我觉得也是有结果的,只要答应了就好好弄,从不敢马虎,因为我怕。如果你认真过了,失败了,这事儿给自己,就是《上车,走吧》,给自己一个经验:一定要特别特别认真,小活儿也是。”
他用那些常规戏挣来的钱做他心中的品质戏,花大量时间精力。拍《外乡人》时,他像记者一样采访了很多素材,召集了40个民工做群众演员,每天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通过聊天推翻原来的剧本,因为太假。他让编剧住在组里,根据民工的表现边写边拍,像纪录片一样操作。“每次都会给你一个特别满足的欣喜。后来剧本出来了我们都不看,就是大概意思,就这么着完成的,那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电视台的人由此对他说:“哪个老板投资的?这老板一定疯了。”那部剧在豆瓣的评分高达九点几分,接近完美。但他也几次把编剧折腾得发疯,《冬至》的编剧坐飞机跑了,声称“我要飞越疯人院”。《外乡人》的编剧有抑郁症,在窗台上溜达,对管虎说:“你再这么逼我,我自杀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