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都市报:地道港片回潮的幕后因由探寻(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5日17:11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地道港片回潮的幕后因由探寻(图)
港片回归

  港片市场越来越小,内地市场越来越大,从2003年CEPA (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包括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实行以来,这些话就说得越来越多,也被实践得越来越多。

  结果就是大量不伦不类的合拍片——就电影品质而言,直到近两年才开始有屈指可数的合拍片,算是在创作上摸到了一点点门道——和越来越少的地道港片。之所以强调地道港片,其实对更多数的观众来说,还是因为香港电影人在地道港片里,手脚才更舒展,发挥才更好,电影才更好看。而对内地粤语地区的观众来说,这里面还有一份文化上的亲切感。

  本来以为地道港片终将灭亡,没想到今年居然出现了一个小阳春。从罗启锐《岁月神偷》岸西《月满轩尼诗》,到彭浩翔《志明与春娇》、《维多利亚壹号》,再到黄真真的《分手说爱你》、麦曦茵的《前度》许鞍华的《得闲炒饭》,地道港片开始不止杜琪峰(他今年有《夺命金》),不止这几年拍片频繁的云翔(他今年有《安非他命》);此外还有陈庆嘉、秦小珍导演的《人间喜剧》,郭子健、郑思杰导演的《打擂台》更请来泰迪罗宾、陈观泰、梁小龙主演,这些老港片里的巨星,让很多港片迷直言只看预告片就已经high到不行……

  这是回光返照,还是改变的拐点?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了这些地道港片中的许多创作者,听他们讲香港电影这波回归港味的浪潮。这背后,有辛酸,有偶然,也有不放弃不迎合的不卑不亢。希望这“香港制造”背后的精神不死,港人在内地拍的烂片愈少好片愈多,优质的地道港片也可以继续有来。——编者

  策划:虞晓毅 伍洁敏

  采写:南都记者 方夷敏 实习生 刘美华 刘杰

  不放弃,不迎合,也可以很精彩

  “以前很多展台都冷冷清清的,今年完全不同了,每个展台都有很多新片海报,连很多年不拍电影的邵氏都设了展台!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香港电影‘活’过来了。”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在3月份的香港影视博览会上说这番话时,显得很振奋。随后《岁月神偷》创造了3000万港元的本土票房奇迹,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让香港电影人看到观众对“香港制造”久违了的热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北上拍片”,有些导演为了迎合内地市场,拍出来的影片越来越没有香港味道。我们很难再看到令人眼前一亮、风味十足的港片了。据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苏泽光介绍,2009年香港制作了70部电影,比2008年多出30%,预计今年的数量还会持续上升。从3月份的香港电影节来看,今年“香港制造”的味道相当浓烈。在本届香港电影节上,由官方重点推荐放映的香港电影就有13部,包括《月满轩尼诗》、《志明与春娇》、《打擂台》、《前度》等,从功夫片到爱情片,类型多样。这几部洋溢着浓浓“香港味道”的电影,放映后都赢得不错的口碑,为多年来在“内地依赖症”挤迫下变得原来越孱弱的香港电影争回了一口气。很多内地媒体纷纷打出“港片回潮”、“港片复苏”等标题。

  对于香港导演而言,“北上,不北上”,确实是一个问题。在香港电影圈内,大家有意无意地分成了两股势力:一是那些“北上”拍合拍片的导演,他们很少担心投资,不少人在内地市场风光无限,老一辈的代表有陈可辛,新一辈的代表有夏永康;二是那些坚持纯正“香港制造”的导演,坚守香港,寻找合拍片之外的发展空间,老一辈的代表有杜琪峰,新一辈的代表有彭浩翔。相比起“陈可辛们”的名利双收,“彭浩翔们”的处境则显得窘迫:找投资仍然很难、成本有限,拍戏时只能节衣缩食、票房能否回收像“买彩票”……今年,他们之所以集中发力,一方面和个人的坚持密不可分,一方面也有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功劳。这13部电影,每一部都得到政府三到四成的资助,罗启锐说,“有了这个基金,其他投资者的风险比较小,就更愿意投”。

[1] [2] [3] [4] [5]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