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热血新功夫
2000年,郭子健与郑思杰的电影历程聚首于《神偷次世代》,其后,郑思杰与马伟豪、麦兆辉一同编写了《爱与诚》,郭子健则一度在叶伟信身边当副导演,还为他写了《2002》、《五个吓鬼的少年》、《干柴烈火》及《大城小事》等作品;2007年,郭子健执导处女作《野良犬》,泰迪罗宾为之担任执行监制,虽在金像奖上惜败《跟踪》的游乃海,但翌年又卷土重来执导次作《青苔》,这回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终落于其手……但此时郭子健并未忘记自己的老拍档郑思杰,毕竟再合作写《青苔》已是8年后的事,遂再次开口让他与自己合作,一部承载两人电影梦+功夫梦的《打擂台》总算水到渠成!
事实上,《打擂台》终究不是一部建立在商业之上的功夫俗套剧,反而是郭子健与郑思杰寄托情感之作:两个三十岁出头的导演,对逝去不再的青春究竟还余下多少怀恋和感触?《打擂台》又浓缩了多少人的人生路?从导演到演员,整部电影每一个人的心底是否都暗藏着一团“火”?且待郭子健和郑思杰娓娓道来……。
PART1:低俗小说 经典重装上阵
刘德华对《打擂台》可以说是义无反顾地支持,即使为此赔钱也要将一班新人捧出来,这也正是其“超级新星导”计划的宗旨。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热情呢?原来,正是郭子健与郑思杰在《打擂台》里寄托的精神感染了他——“我们也用了很多以前的演员,不瞒你说,有很多人在笑我们,说‘刘德华不是一个生意人’。对,我是有感情的,对一些可能让我有感触的事情,我还会投入。所以我就说这部戏一定要拍,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他们演得太好了。香港很多我们这个圈子的人看了,觉得非常好。林家栋是我第一次扶持的监制,导演也是我扶持的新人。很多演员也被大家遗忘了,但只要他们在这个擂台上面比,不管输赢,都是值得的。这是一个代表香港电影的人。”
让这个老板欣慰的是,监制林家栋、导演郭子健和郑思杰从头到尾都没让他失望,《打擂台》让无数影迷发自内心的掌声终究出乎他意料,而随之便是欣喜,“这个电影很好看,其实很商业,剧情很商业,只是人不卖座,没有明星。因为不用那些老演员味道也出不来。一开始也想要内地的演员,但是那个味道没了。”
新浪娱乐:拍功夫片的念头应该是来源已久了吧?
郭子健:对。其实我很久以前就想拍,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编剧,也曾经当过副导演。我曾经觉得现在的功夫片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以前的打星全都是真才实料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可以用很多特技、吊很多威亚把他们吊得高很高,然后再从半空让他们跳下来,这些在现在的电影技术而言完全没有问题,所以一个不会打的演员好像也可以打得很漂亮。
但是如果我自己作为一个喜欢这类电影的小观众,回家学不了这样的拳脚,可能会觉得很不爽。以前看功夫片,回去可以跟你们的同学、爸爸、弟弟在家里边学,学完了以后就打,但是现在好像没有这种感觉了。可能你可以说这个功夫的热潮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但是我觉得应该还可以有一些让人看到很爽的功夫片。能打的演员应该不只是你们说的那几个,还有很多以前的一些演员都还是很能打的。2005年我帮叶伟信拍《龙虎门》的时候,是我第一次看见梁小龙,我知道他还是很能打,但是就是没有片子给他打。在《龙虎门》里,他也只是拿着那个棒子,打了一两下就没了。我就说很可惜。
那个时候我就曾经说过一定要拍一部真功夫的影片,所以和郑思杰聊天的时候我就说:“我们可不可以找那些演员来演一个很奇怪的功夫片,以前做好人的现在做一个坏人,以前做坏人的现在做一个好人?”我们还有一个关于老人音乐家的故事,也是谈了很久,直到家栋找我谈的时候,我才把这些故事跟他说了。当时前前后后谈了4、5个故事,他好象也是不太满意,然后我就把之前很想拍的,把《成记茶楼》的陈观泰、梁小龙、功夫片和喜剧片元素全都放在一起跟他说。
最奇怪的是我们把大纲拿到福克斯公司,所有的人听完以后都表示很喜欢,然后我们就去写剧本给刘德华看,他也喜欢,我就觉得奇迹终于发生了,我们可以做一个决定。
PART2:杀死功夫 致敬七十年代
作为老板之一,刘德华对《打擂台》有过如此感言:“这部戏里,一个用功夫的人经过一次打斗,变成植物人,就好像现在香港的电影。但他有几个徒弟,觉得他醒来的时候还是可以做一番事业的,他们就一直在等。就好象我们,在香港打完去台湾打,日本、韩国,中间有一段时间很想打到美国,现在又回到内地市场再比。我们一辈子都在打擂台。我觉得这部戏很好看,剧情很商业,只是人不卖座。但不用梁小龙陈观泰这些老演员,味道也出不来。他们可能被遗忘了,但只要站在擂台上,不管输赢,都是代表香港电影的人!”
2010伊始,港片怀旧之风扑面而来,或票房或口碑皆有不俗表现,王晶的《旺角监狱》怀念起香港电影的午夜场和姜大卫当红的时代;曾志伟的《七十二家租客》向《七十二家房客》致敬;黄百鸣的《花田喜事2010》剧本改编自粤剧经典《凤阁恩仇未了情》;罗启锐、张婉婷夫妇的《岁月神偷》两大基本桥段亦来自粤语残片最经典的“门不当户不对”和“绝症”;就算是叶伟信的《叶问2》除了动作戏再现“洪拳斗咏春”与“大战洋拳王”,也不忘展现50年代香港社会风貌……或许是我们的香港影人老了,怀旧在所难免,但郭子健、郑思杰却从致敬角度出发,张扬“打擂台”精神,融入新世代趣味,若然票房成功反响理想,不失为港片借“旧瓶装新酒”重生的一个信号。
《打擂台》的终极一战,是梁小龙与李海涛在“罗新门”武馆内的一场交手:李海涛一展“拳怕少壮”之威,但梁小龙仍是那个虽身怀武功、却瘸腿在身的老人,即使后来走进了一个陈观泰,也终究是手缠绷带的伤者,由头到尾未参与比武……
或许很多观众都该纳闷了:既然让老将出马,那两个伤残者的武打对决究竟想让我们看什么?然而这也正是《打擂台》的精髓所在,当筋疲力尽的梁小龙躺倒在地失声大笑,继而痛哭流涕时,他即知道自己赢了——不是对手,而是精神!试问,一个年近六旬的老者,若始终将胜败置于首位,是否仍有意义呢?他能够将一个体能正值巅峰的武者打得节节败退,最终以不相伯仲收场,还有什么比这种不顾一切、坚持到底的举动更为酣畅淋漓的呢?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心底由一团火会在熄灭多年后重新点亮,甚至烧得比以往更旺的一霎,相信他也会笑、也会哭,因为那或许是喜极而泣,正如郭子健所言:“我觉得青春虽然逝去不在,但只要你的内心里有一团火,你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做一些事情,而且是什么都可以做!”
最让刘德华感动的也正是如此:坚持不再是一种青春的象征,而是作为电影人的一份心意,非但如此,他一直以来坚持扶植新导演,并给予他们信任和支持,则同样是一种香港精神的象征。毕竟,在香港电影青黄不接、日薄西山的时代,终究还是需要那种义无反顾、坚持到底的精神维系和支撑下去,正如《打擂台》的梁小龙,即使无力回天,也要一路打下去,孰胜孰败,又何必拘泥呢?
对刘德华而言,“感动”绝非嘴上功夫,而是一种真正代表着“香港电影”或是“香港情怀”的荣耀所在!为此,他可以5、6次地观看导演的剪辑,也可以不厌其烦地称赞影片出色,这不止是对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的宣传,也是由电影而生的一份最真实的感动。
事实上,无论是刘德华、监制林家栋、导演郭子健和郑思杰抑或片中的一班演员,《打擂台》都不止是一部功夫片那么简单,它强调的是一份精神,而这份精神不但是面对青春和人生的无悔、坦荡和触动,还有作为香港电影人的一份坚持和传承——
新浪娱乐:能不能谈一下这部片子新的东西、新的理念,还有旧瓶装了多少新酒?
郭子健:这个片子最新的地方就是现在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功夫片,我曾经说类型片是最容易让投资者知道我们在搞什么,但是可不可以不是我们看惯的那些类型片呢?当然你可以说拍功夫一定是找最年轻、打得最好的一些人来拍。但是我们同时现在也觉得,有一些很好的功夫演员是可以做的,只是你没有注意到。然后我在里边用他们的角度去说一个青春的故事,因为我觉得青春逝去不在,只要你的内心里有一团火,你就会不顾一切的做一些事情,什么以做。
新浪娱乐:这就是《少林足球》里那群人的一团火。
郭子健:对,所以我就说老前辈做的青春片蛮有趣的。还有里边喜剧的部分,笑的部分是很好笑的,一般老人家、老前辈能打、能想,最后还跟你说一个道理,那个道理就是:其实我们说不打就不会输,打一定要赢,其实那个赢不是台上要赢的事情,其实是在人生的路上你怎么才可以继续走下去,你只要有信心走下去,你就是赢!
所以,黄又南在里面学功夫,但是他最后没有变成高手,没有把所有人都打到全都倒下来,没有。他的信念不同了,和这帮老师傅不同,他知道自己还可以打下去,所以最后他们笑了,笑到最后他们哭了。我就是想说这个道理,这个戏里有很好的信息、很好的笑料、有很好的功夫,因为我们拍了很好的戏,所有的东西都融合在戏里。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很简单,观众最想看的应该就是让他们笑、让他们哭、让他们激动、让他们开心的很简单的一个戏,但是很久没有,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这个戏最新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