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银河精神:作品一定要原创
1,市道低谷 剑走偏锋非主流
市场有低谷有高峰,是难以避免的一件事情,杜琪峰下定决心跳出电视台成立银河映像闯荡电影圈时候,却恰逢香港电影盛极而衰之时。在这个艰难时刻,杜琪峰的态度却毅然坚定:无论怎么样,我都不回去拍电视。
正因为这种态度,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步入艰辛,面对市场低谷,有的制作公司选择转移到内地,有的改拍电视电影,有的公司干脆停产,银河映像却能剑走偏锋,另类经营,拍了一系列非主流的电影,如《一个字头的诞生》、《两个只能活一个》、《暗花》、《恐怖鸡》等,结果反而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影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环境糟糕,什么主流电影的票房都不是很好。但否极泰来,反而变得什么都可以,就有了机会去拍我们想做的电影。因为如果主流可以的时候,他们是不会给机会你去拍的。
我们公司最困难的时间,其实是1997年到2000年前,那是因为整个电影工业突然塌了。那时候我是这样想的,无论怎么样,我都不回去拍电视,都要搞电影。最惨的时候,就是我得去台湾找投资,250万你能拍完吗?其实是很刻薄的,我觉得没办法,就把那250万拿回来,拍了《枪火》,剧本都没有,18天拍完。
拍完《枪火》之后,整个气候又变了,科网热潮,很多人投资,突然电影又好了,很多人找你拍戏了。我们也开始比较稳定,找投资方面问题不大,变得在管理上面不需要太多投入。而且银河映像只是一家制作公司,我们的工作在制作完成时就结束,后面的发行宣传都不是我们来,所以不需要施南生那样的人才。
2,市道转好 寻求大公司支持
随着市道转好,众多电影公司开始摩拳擦掌,资金短缺的银河映像为了不被打败,市场战略随之有了不同的改变。公司不拘泥于坚持个性化风格化电影,相继与中国星、寰亚、美亚等大影视集团达成了合作,从而拍摄了一系列卖座佳片,令人眼前一亮。而为了能拿下更多的资源,杜琪峰甚至还进入中国星兼职做起了COO。
2000年,我进入中国星做COO,制作总监,做了两年左右。那时候我既是一个制作公司的老板(银河映像),也是一个公司的行政人员(中国星),银河与中国星的关系,和嘉禾与宝禾,金公主与新艺城之间差不多。银河映像也继续拍戏,而我过去做一个行政工作其实想让银河映像能有多些资源,减轻一些债务。
向华强先生很喜欢电影,很支持我们,他说你喜欢的电影一定可以拍,但有些电影也要顾票房。我和韦生聊完,他就觉得我们也需要这个时候将香港电影提升多一些,于是就拍了《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大只佬》。我们在中国星时候很自由,大部份投资都是我们一说项目题材,向生就会给钱的了。
进中国星时候,我觉得一定要用众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把电影抬起来,然后我就和徐克讲能不能帮忙一下,徐克说好,刚好那时电影一百年,那就叫一百年啦,“一百年电影公司”成立后,有很多制作公司都在里面,资金都是向华强的。中国星之后,银河主要合作就是寰亚,我们签了寰亚十部电影。另外和骄阳、美亚等等也有合作。
3,上市得失 不能是一个包袱
对于银河映像的前途,杜琪峰总是不遗余力,所以,除了寻求大公司支持之外,银河映像自己也不断在想方设法开拓门路。1999年,美国带起环球科网热潮,香港众多资金企业涌入科网业。银河映像看中其中机会,便努力上市,银河映像也因此成为香港导演主导的第一个上市电影公司。而原本打算从中募集资金的美梦,却并不如意,反而阴差阳错最终需要自己再买回来。回忆当年,杜琪峰笑道:“宿命来的,命中没有就没有。”
科网之后,创业者就有很多梦。我当时以为上市以后银河映像会更稳定,其实不是,结果后来变成了包袱,并没有什么钱进入公司里面。银河映像曾经做过一些渠道,原本以为可以集到几千万,那时候我几百万就可以拍一部戏,有几千万就可以拍不少电影了,结果上市都不够上市费、律师费,每年还要交年交所钱,后来我就买了回来,上市部分就卖给了罗守耀。
那时候我卖了800万,两年后就升值。其实我等两年就发达了,价值大概到了5000万到8000万。每件事时间就差点点,宿命来的。也想通了,我们拍电影就拍电影,不用搞那么多东西,命中没有就没有。
当然也是一个很好旅程,香港电影制作公司和导演很少能做到上市的,银河映像算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