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5
档期:独具慧眼精准定位
国内一部电影取得高票房的成功归结为十大因素:题材、剧本、导演、演员、主创、投资额、档期、院线、宣传和竞争对手。如今,档期已经成为各个发行公司发行影片之前最为重要的考虑。就拿去年来说,《全城戒备》、《越光宝盒》、《午夜心跳》……以小博大的档期选择正确的票房黑马比比皆是。
《观音山》的发行档期营销的正确性对本片至关重要,春节、情人节刚过并无大片,观众消费高潮已过,正值两会期间,并无重量级进口大片撼市,整个3月上映的22部电影,仅下旬的《洛杉矶之战》稍具大片面向,上旬诸多影片中《观音山》一枝独傲。
必然6
配合:范冰冰影响、方励胆识、李玉才华
范冰冰以及其团队全力配合电影宣传,甚至范冰冰用产品代言以资源置换的方式为电影拉来了500块路牌的广告(什么概念?花费5千万元的《让子弹飞》投放路牌1500块,而《观音山》在此硬广上没花一分钱 )……她出团队重拍电影海报,也全力配合李玉,在《观音山》快上映前拍摄电影主题歌的MV,
当然,范冰冰此番积极配合,事必躬亲,甚至实践颇多,说到底,是因为《观音山》为她带来国际影后的桂冠,她终于能扬眉吐气,不再在男人世界里只做花瓶,而她更是欲借《观音山》鉴证其国内票房号召力。另一方面,范冰冰也重友情,为报李玉伯乐之恩,在送其小跑车、舌吻……之后,又为该片上映鞍前马后。此为一段佳话:《观音山》成就了国际影后范冰冰,范冰冰成就了《观音山》的爆炸话题与奇迹票房。
“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制片人方励智商颇高,精力无限,他身兼数职、经历独特,他是地球物理方面的顶级专家,投身商海数年,辗转中美两国,品位不俗,且狂爱电影。他在《观音山》之前,已投资过数部电影,但都遭遇坎坷,甚至难以接触内地观众。
方励曾表示,“《观音山》可能是我做的最后一部纯文艺片,一定是最后一部,不会再做了。”并且他依然寄望这“最后一部”能够先行改变赔钱的命运。光线、北大星光在内的四五家公司抛出“橄榄枝”,但都被方励一一拒绝,而选择了一个刚刚成立的公司去做发行。他和张艺谋的制片人张伟平有很诸多相似:有资本、有胆识、有决策力、敢放炮、社会关系深且杂……
导演李玉,是电影的直接操刀者,她的才华不容小觑。早年,她拍摄纪录片,擅于把握人物心理,并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的当下。她喜欢文学,持之以恒地坚持原创,通达人情世故,能够用细心体恤周围的人,指挥剧组不靠蛮力靠智力。她的部部作品均能入围国际电影节,她不走非职业路线,排除万难选用明星做演员,打磨他们与角色的共通之处方法独到。
目前,国内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部文艺片都生怕媒体在影片类型上大做文章,也担心沾上“文艺”二字,连这部创造票房神话的《观音山》也不例外。穷根究底,“能赚钱的叫商业片,卖不出去的就叫艺术片”的观念早已根植院线和观众心底。
文艺片真没票房吗?回顾10多年前,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了票房冠军,几年前《千里走单骑》也有3000万票房。同样是姜文,《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成笑柄,《让子弹飞》却站着挣了大把银子。文艺片为小众而生,亦或独立于大众之外?要口碑,还是要奖项?确有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而更需要指出的是,《观音山》的成功背后,也存在几点偶然。
偶然1
不成熟:市场机制的还不够成熟
不少电影人疑惑,同一部片子在国内无人问津,东渡日本后就名利双收?如《那山那人那狗》、《暖》、《洗澡》……等电影,在国内观众看来节奏颇为缓慢,但在日本却口碑与票房齐飞,这要归功于日本电影市场的成熟,以及日本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中小成本的类型片如果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其意义之大绝对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一个里程碑。《疯狂的石头》如此,《观音山》亦如此。毕竟,市场迅速扩张,国产大片在这个日渐扩大的市场中绝不可能从头吃到尾,国内的电影人从初始的盲目变得谨慎且理性,这会促进兼具娱乐与品质、适中成本影片的出炉,而这些电影因为盘子小,易于操作,营销方式独到统一。与日本、好莱坞那些机制健全的地区不同,《观音山》这样相对小众的文艺片,我们是往“大”里做——加大拷贝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量”来换票房是一种粗放型的发行方式。
假如机制健全,以美国与日本等市场为例,与《观音山》同等级别的电影,发行商常用有限的营销费用,先做针对专业影迷的宣传、制作少量拷贝试水市场、靠口碑来增加其影响力、再逐步增大投入……在时间与耐心的护航下,细腻发行,既能降低风险也能保证收益。
偶然2
淡季:无法复制的档期无对手
虽然近两年国内电影票房井喷,但每年仍有一到两个淡季,以2010年为例,6月受世界杯影响,观影人数锐减,11月受排片影响,影市空前低迷……3月,因为这个档期本身不热,不少有卖相的影片只争多个节假日连轴的黄金档位,发行公司在此阶段上片策略保守,唯恐错误决断导致亏损,一般只选择发行成本较低的影片来点缀市场,使得这个档期成为小成本影片与进口批片亮相挥洒的空间,而今年3月更受两会召开的影响,连具规模的进口片都不多。
就今年3月影市来看,影片数量比往年有较大提升,总数达到22部。但整体来看,影片的投资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在宣传上的力度也很弱。除了《观音山》和《刀见笑》之外,基本上不见其他影片影踪。而在《观音山》上映之际,同档期内并无分量相当的敌手。档期无对手,对如今蒸蒸日上、呈急速扩张之势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难奢望,难预计,偏偏《观音山》盲打误撞。也许,有人会在来年3月模仿,殊不知:2010年3月《阿凡达》依旧横行!
偶然3
大旗:扛起大片之外的票房大旗?
《观音山》以文艺片本质创下票房神话,国产文艺片能否在大片之外树票房大旗堪称争议热点。其实,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国产电影极富生命力,高潮迭起:第五代老将创作屡攀高峰-《活着》、《霸王别姬》、《蓝风筝》、《秋菊打官司》、《小城之春》……第六代与其同时代的新锐导演执着创新-《十七岁的单车》、《鬼子来了》、《过年回家》、《苏州河》、《小武》、《赵先生》、《邮差》、《东宫、西宫》、《小武》、《站台》、《盲井》、《青红》、《开往春天的地铁》、《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但无奈,新鲜血液因为禁令,与市场与观众隔绝,盗版滋生的同时,免费的网络观影萌芽并横行……
有幸的是,电影体制改革轮番上演,被禁导演也不再疏离,国内市场兼容并蓄,萌芽中的中国大片让观众集体重回影院,各个渠道加大对盗版的监控……《观音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傲人的票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之绩,但文艺片的群体还不足以扛起大片之外的票房大旗。
为何?新一代导演崭露头角的平台何在?谈文艺片色变的习性何时能改?机制几时能够健全?制作团队的整体质素能否有质的飞跃?文艺片导演与观众的交流是否充分?营销与发行团队是否能够与之匹配?……一连串问号后,其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