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仁者无敌造大业
【史实篇】
说到清末明初存在于真实历史中的人物,黄飞鸿无疑是最负盛名的一位,其“仁者无敌”的大义,及对中国传统美德“礼义廉耻”的固守,时至今日仍被人称之为“侠之大者”的代表。
然而,现实里的黄飞鸿,在武功层次、民族意识、时代经历等方面,却没有电影(尤其是徐克版)那么超卓伟大,光是人人随口便出的“佛山无影脚”,就全无玄乎,速度固然较快,但与李连杰在电影里一跃而起、全无地心吸引力地垂直立连环出脚踢倒对手的设计相比,就更显得平庸之极了……
此外,另一点与银幕区别甚大之处,便是电影里的黄百鸣(微博)俨然“救国先锋”,史实里的黄飞鸿却在1924年8月时,因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趁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暴乱,致使“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一同被付之一炬,黄飞鸿由此一蹶不振,12年便告病逝,由此可见,“真假”黄飞鸿对革命的反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关德兴版“黄飞鸿”由大约40岁开始演起,这也是真实黄飞鸿最多典故的时期,包括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考取广州将军衙门“靖汛大旗手”、被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获刘永福赏识担任军医官和福字军技击总教练等,且在1895年刘永福护台失利后,黄飞鸿更是只行医不授武;但在后来徐克的系列里,1895年公车上书时期的黄飞鸿不过30多岁!由此可见,“黄飞鸿”在90年代被重拍的时候,已是脱离了原型的史实。
【演义篇】
1949年,胡鹏携手关德兴拍出第一部关于黄飞鸿的影片:《黄飞鸿传之鞭风灭烛》,这也是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有迹可寻的黄飞鸿电影,自此,直至1998年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关于黄飞鸿的影视作品已多达101部,作为“系列”而言,足以载于吉尼斯世界纪录!
事实上,早期被搬上银幕的黄飞鸿故事,反而较有历史根据,如这部《黄飞鸿传》便取材自朱愚斋的同名原著小说,剧情则由当时仍在世的黄飞鸿遗孀莫桂兰及黄之长子黄汉熙口述后,由编剧吴一啸改编,可见虽首次涉足演义,60年前的创作者对黄飞鸿的真实故事可谓相当尊重。
据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所撰,《黄飞鸿传》故事为“上集剧情叙述黄飞鸿如何认识少女阿欢(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如何收梁宽为徒,如何与土豪‘大难雄’、恶霸‘黄貔貅’对抗;下集剧情叙述黄飞鸿如何为拯救良家妇女跟摧花贼‘盖天雄’斗争,如何和恶霸‘白头甫’恶斗,并火烧了白的巢穴霸王庄。”这便是黄飞鸿电影的首个演义版本,而大可发现,当年《鞭风灭烛》的剧情,实为1991年徐克重拍的李连杰版《黄飞鸿》的蓝本。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50年代,《黄飞鸿传》陆续拍摄了80多部续集,以当时的标准来看,早已破了世纪记录,其后关德兴赴美定居,《黄飞鸿传》停拍了一段时间,但六十年代其再度返港后,《黄飞鸿传》又再次复拍,直至1974年《黄飞鸿少林拳》票房不济,关德兴版“黄飞鸿”才于影史中褪色。
不过,关德兴版“黄飞鸿”却称得上是六十年来较贴近蓝本的一款,因史实中的黄飞鸿虽锄强扶弱、好打不平,却多属乡间邻里的义助之举,其敌人也往往是上门挑衅的武馆教头、土豪恶霸、外省奸拳师等,“地域化”尤其明显,换言之,关德兴版“黄飞鸿”的定位,始终在于广东(甚至佛山)本地,虽与史实相去不远,却未必表现出“一代宗师”之风范。
1991年,徐克重拍《黄飞鸿》,是为黄飞鸿演义的一大分水岭:虽然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仍是大英雄,却置身两个世纪之交的复杂时代,国内清廷腐败积弱、国外列强虎视眈眈,随着被革命浪潮推向风口浪尖,黄飞鸿也由一位佛山拳师摇身一变,成为拯救民族的一代宗师!
徐克本人也承认,其拍摄的“黄飞鸿”系列在剧情上较野史更离谱:首集《壮志凌云》已涉及华工血泪史,从穷苦劳工到良家妇女纷纷成为洋人及土豪匪帮残害的对象。当然,抛开黄飞鸿本人与之关系不说,华人买办帮洋人将劳工“卖猪仔”至金山做苦力,则是确有其事,而历史上的黄飞鸿也确与刘永福相识并为其操练民团,当然开场在船上舞狮、并获刘永福赠“不平等条约“纸扇,并在刘永福与法军交战前获任命为民团总教练(实质为1911年),则是不折不扣的演义了。
续集《男儿当自强》,则将黄飞鸿与甲午海战失败后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的事件(约1895年)联系起来,甚至还让黄飞鸿在广州遇上仍是医生的孙中山,而在史实中并无马尾辫及长袍马褂、死时年仅27岁、且是被俘后绑至刑场处决的义士陆皓东,在片中竟然成为中年医生(姜大卫(微博)),且遭清廷虎将纳兰元述开枪射击身亡;非但如此,早在1804年已被全部镇压的“白莲教”(1796年由开始教派首领发动教众起义,企图推翻清廷)竟在清末时期仍横行霸道,更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祸国殃民,俨然邪教——此设置或影射义和团,但形象与举动实则相差太远。
第三集《狮王争霸》,更是彻底颠覆史实:真实的黄飞鸿从未上过京城,更何况参加李连英在京城举办的“狮王争霸”大赛!同样与历史相悖的是,在“狮王争霸”比赛中,无论南北高手,舞的竟然都是南狮,及上演广东式的舞狮采青,俄国列强甚至企图在比赛期间刺杀李鸿章,最终被黄飞鸿亲自挫败,可谓直至《男儿当自强》都未能企及的夸张渲染;更离谱的是,真实的黄飞鸿直至病逝仍是乡土汉子,《狮王争霸》里的黄飞鸿却主动学习西方工业技术,包括蒸汽机、映画机等,几乎成为百年前的“潮人”!
第四集《王者之风》,黄飞鸿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经夸张,但时代背景变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尤为演义的是,电影里的八国联军并非手持枪炮赤裸裸地侵略,反而造出八头巨型“怪兽”,甚至使出各种暗器,阴谋与清廷的比赛中再度刺杀高官,黄飞鸿再次率徒抵抗并取得胜利,岂料此时联军已打到北京,黄飞鸿惟有退回广东,密谋“复国”… …
第五集《龙城歼霸》,对黄飞鸿的“演义”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非但八国联军在北京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甚至处于南方沿海地区的广州也被大海盗张保仔盘踞,黄飞鸿未来得及跟洋人军队开火,就要与海盗王恶斗连场,维护南方和平!然而由于“演义”过火,史实中应出现在十八世纪初(满清时期)的张保仔,竟在1900年左右仍然存活,且武功高强,原本被清廷成功收编的史实,也成为被黄飞鸿打败令海盗巢穴溃散,看得观众啼笑皆非。
至于第六集《西域雄狮》,则干脆不理会真实的黄飞鸿存在与否,让这位毕生几乎连广东都未出过的拳师跑到美国旧金山,失忆后与印第安人交朋友、几乎遭施绞刑、最终为拯救华人劳工更与美国枪手决斗!
苏乞儿:虎门销烟雪国耻
【史实篇】
由于年代久远,“苏乞儿”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始终是为人争相谈论的对象,有观点说他确有其人,且是广东有名的富家大少爷,却因遭他人陷害而沦落为丐,最终奋发图强,成为“醉拳”的创始人,其后更打遍华南,名列“广东十虎”之一,而在南海威震四方的“洪拳大师”铁桥三,正是他的好友之一;另有观点则说他只是民间传说中人,根本未曾存在,更不是一代宗师黄飞鸿的师傅,其为“醉拳”创始人之说也是不正确的云云。
但无论如何,“醉拳”是确实存在于过往历史乃至现代社会的经典拳法,而即使有人认为“苏乞儿”并不是其创始人,却很难否认百余年之前,醉拳曾因苏灿闻名一时,由此可见,“苏乞儿”或有民间传说成分,但他的原型“苏灿”,却是存在于真实历史中的人物。
【演义篇】
以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电影而言,苏乞儿并非清末英雄片里的主角,反而屈居其次,为教导少年黄飞鸿“醉拳”的老师傅,这类形象尤以《醉拳》里的袁小田为代表。不过,由于当时的功夫片在创作上普遍“头脑简单”,《醉拳》等片中的苏乞儿并无任何家国情怀或血海深仇,反而永远形象肮脏、步伐醉熏,且爱云游四海、无拘无束,若从历史眼光分析,确有“广东十虎”的风骨。
1992年,陈嘉上(微博)与周星驰联手的《武状元苏乞儿》继续将“苏乞儿”的故事添入更夸张的演义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武状元苏乞儿》几乎抛却了苏灿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反而向高阳的小说《李娃传》取经,同样描述大少爷自负才华、迷恋名妓,以为中状元易如反掌,哪知惨败变为落魄乞丐,继而获名妓协助,奋发图强;再者,《武》也参考了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对丐帮的描写,将诸如“降龙十八掌”、“洪七附身”、“打狗棍法”等共冶一炉而成,因此该片在芸芸清末民初银幕英雄的演义创作中,显得别具一格。
然而,由于此时香港电影篡改历史、夸大其词的创作方式已成风潮,“演义”渐让观众批评为“胡说八道”,反响大不如前。但到了1993年,“苏乞儿”的演义步伐仍未停止,此番则由袁和平出马,将之变为禁毒并大战清廷走狗的民族英雄!
《苏乞儿》最离谱的地方,是一方面将传说中本为黄飞鸿师父的苏乞儿变成与黄同龄的朋友,还说他染上毒瘾招致沦落、又得丐帮帮主传授武功,皆非百余年来的“苏灿”形象;此外,影片另一方面又将黄飞鸿与林则徐扯上关系,事实上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时,黄飞鸿还没有出生,而编导似乎“意犹未尽”,又将“虎门销烟”拍成林则徐率众将火把投入鸦片堆中“烧鸦片”,但当年林则徐实质是用石灰加水将鸦片“销毁”的,对历史的无知令人汗颜。
接下来的创作,即使未看过《苏乞儿》的观众也可料到:苏灿在“革命精神”下成功戒毒,并挫败洋人及清廷残害国人的阴谋,为林则徐、黄飞鸿的“禁烟运动”扫清了障碍,如此“演义”,观众实在难以接受,也直接导致《苏乞儿》口碑不济、票房不佳。
革命义士:平民英雄挫清廷
【史实篇】
若必须与《十月围城》有所关联,则历史上的孙中山,有两点是符合真实的:其一是他在发动革命的日子里,没少被清廷派出杀手追杀(如1902年12月在越南河内被清边防督办盯梢就是),但由于他早已雇有保镖保护,往往能够化险为夷;其二是1905年10月16日,孙中山搭乘法国船只“加利都尼亚”号前往法国时经过香港,陈少白、李自重、郑贯公、李纪堂、容星桥、黄世仲、陈树人等登船相见,这也是当时孙中山离香港最近的一次。
此外,在《十月围城》中出现的杨衢云、陈少白及李玉堂,历史上也都确有其人,而杨衢云在私塾被清廷杀手枪杀、陈少白资助孙中山革命并为《中国日报》创办人、李玉堂(真名为李煜堂)作为商人赞助《中国日报》等,也都确有其事,当然这些人物及事迹并非发生在同一日,只是《十月围城》将之合并罢了。
【演义篇】
义士集体保护孙中山的题材,早在上世纪已由陈可辛父亲陈铜民拍摄过一部《赤胆好汉》,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且是制作条件、演员阵容都相当有限的独立制作,并未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09年,《十月围城》再次重现了“义助孙中山”的传奇故事,但严格来说,仍是“另行发挥”的成分居多。其一,清廷在香港大开杀戒,本身已违背史实,因当时清廷并无胆量在仍属“列强”管治下的香港轻举妄动;其二,电影里的许多义士同样是虚构的人物,而影片拍摄他们当中有人过人武功,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清廷杀手生死决战,更是香港历史中从未记载的事迹;其三,片中李玉堂有儿子虽同样符合史实,其子却只是一位曾留学日本、并于1903年入读孙中山创办的“革命军事学校”学习的年轻人,并非如片中般为孙中山做替身而死,电影中所打出的生卒日期字幕更非真实;最重要的是,当日孙中山根本未曾踏上香港的土地,影片却说他在一众义士的掩护帮助之下成功于香港跟革命同志开会,就此在全国掀起“起义”浪潮,当然纯属虚构。
(责编: 温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