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力破神教扬威名
【史实篇】
今时今日,提起“梁坤”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一头雾水,但若提起“铁桥三”,相信许多人都会第一时间记起这位“洪拳大师”。
历史上的梁坤,是生长于广东南海一带的著名拳师,传说因当众表演“铁臂”绝活(挑选了围观的六名群众,让他们吊在自己的手臂上走了上百步,却始终面不改色心不跳)而名扬广州,前来拜师者络绎不绝,由于梁坤在家中排名第三,故当时被世人称之为“铁桥三”。
依据史实,梁坤是洪拳至宝——“铁线拳”的创始人,后改拳法经其首徒林福成习得后传给了黄飞鸿,此外,梁坤还在海幢寺随圆光和尚练习三十六点铜环棍,甚至到了晚年,还专程赴广东新会的外海乡茶寇庵寺向一位法号“意成”的和尚学习五点梅花棍,并将棍法带回广州,可谓毕生向武。
关于梁坤的死,历史说法是因其本身有鸦片(阿芙蓉)瘾,虽经圆光和尚告诫将之戒除,却因习铜环棍法耗费太多体力,加上年老气衰,最终染病而逝,享年70岁,其逝世年份据称为光绪十一、二年,即1886年左右。
【演义篇】
最早可考究的以“铁桥三”为主角的影片,可追溯至1984年唐佳执导的《洪拳大师》,饰演梁坤者则是狄龙。
虽然铁桥三在清廷开放“烟禁”、鸦片公然买卖的时期染上鸦片瘾是有迹可寻的历史真事,但严格来说《洪拳大师》本身的演义成分依然很重,包括被烟馆老板趁虚而入挑战,一度惨败,得徒弟解围后奋发图强,最终打败奸人,都不是真正的梁坤所为。好在唐佳设计的动作精彩,且发挥出“铁线拳”的硬朗威力,因此《洪拳大师》虽为演义,整体却不至跑题。
1992年至1993年,香港曾拍摄以“铁桥三”为主角的“晚清风云”三部曲,分别为《白莲邪神》、《武状元铁桥三》及《壮士断臂》,是为继《洪拳大师》后真正意义上讲述“铁桥三”故事的片集。
不过,虽然同属当时受欢迎的“历史演义”题材,“晚清三部曲”较之“黄飞鸿系列”却显得不为人知,且由于同样将白莲教、林则徐、反清复明等拿来乱搞,观众已有些望而生厌 :例如第一集《白莲邪神》里从白莲教徒的打扮到“邪神”的装扮及武功,都与《男儿当自强》无甚区别;第二集《武状元铁桥三》将背景置于清廷发布禁烟令、林则徐南下销烟期间,谓穆亲王因与东印度公司勾结经营鸦片而密谋刺杀林则徐,最后“铁桥三”非但助林则徐化险为夷,更得林则徐推荐上京应考武状元,但史实里林则徐与梁坤根本毫无关系,怎可能成为其伯乐兼挚友?更何况梁坤向来只习武不考功名,影片却将他写成“武状元”,比《武状元苏乞儿》更加胡扯。
至于第三集《壮士断臂》,就更是硬生生地将梁坤写成“独臂刀”,说他因考取“武状元”而成为广东海关提督,却因与“庆亲王”结仇导致右臂重伤,最终变成“独臂大侠”单枪匹马刺杀敌人,中间又穿插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看起来不伦不类,且全无介绍梁坤的铁线拳,很快就泯然于众。
李三:锄强扶弱真侠盗
【史实篇】
所谓“燕子李三”,较有历史根据者应为1898年生于京东蓟县的“李景华”,逃难至沧州后因习得一身武功,渐成名扬河南、湖北等地的侠盗,更有传说其精通十八般武艺、“八步登空”、“燕子三超水”等绝招,最终因“在地面上上窜下跳,在水面上可贴水面跳跃,宛如燕子掠水疾飞”而得“燕子李三”之名。
由于身怀绝技,“燕子李三”在偷盗时愈发容易得手,且由于专偷达官贵人家宅,在百姓眼里曾与《水浒传》中的“鼓上蚤石迁”齐名,而随着偷盗技术的炉火纯青,李三甚至在其下手之处插上一只“白燕子”!
然而,李三因在偷盗后乐于将钱财分给百姓,其明目张胆的举动渐引起官府及侦缉队注意,开始跟踪其行动,结果在得知李三欲偷盗某军官财物的消息时,先派兵围守家宅,李三虽然轻功了得,却因身有鸦片之瘾而被捕,并被判处20年徒刑,最终更因犯瘾死于狱中,据相关传闻,李三的死亡年份约为1936年。
数十年来,“燕子李三”的说法层出不穷,有观点认为是民国初年所有侠盗的“统称”,也有观点认为是来自一名叫“李芬”的义侠,除与李三同样出生于蓟县一带,更因在当时京东武界中排行第三而得“芬三爷”之名,与“李三”之说也颇为相近。但多年之后,随着曾是百姓为李三请的律师蔡礼所著的《我作燕子李三辩护律师的回忆》一文面世,关于“燕子李三”,似始终有根有据。
【演义篇】
以“燕子李三”为主角的影片,多年来只有一部《神偷燕子李三》算得上,而在影片中,李三同样被塑造为富有正义感的侠盗,在中国处于清末民初这一内忧外患的混乱时代四出劫富济贫,最终结局亦如其他同时代的银幕英雄,殊死力拼、寡不敌众、英勇就义。
当然,由于始终是“演义”,电影里的“燕子李三”始终更近乎传说,无论身手抑或行为举止,都超乎现实中存在的大侠义盗,
秋瑾:戏里戏外皆英雄
【史实篇】
秋瑾作为辛亥革命前最有名的民族英雄,其故事早已是家传户晓,尤其关于革命的历史传闻,更为人传诵至今。
在历史上,秋瑾本出身官宦之家,但由于“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尤其丈夫王廷钧捐官为户部主事,秋瑾随夫上京时,由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民不聊生、惨况遍地,更让秋瑾萌发革命热情,最终在1904年毅然脱离夫家,东渡日本留学,更先后在当地加入“三合会”与“天地会”,更被“三合会”封为“白纸扇”(军师),对一名女性而言,殊不简单。
1905年,秋瑾为筹措学费由日归国,并在上海、绍兴结识蔡元培与徐锡麟,继而加入“光复会”,同年又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浙江省主盟人,其后多次参与地方起义的筹划工作,其间又陆续创办《中国女报》、以董事名义主持大通学堂校务、编制“光复军制”、发动“金华起义”等,但就在1907年7月6日,因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秋瑾行踪被曝光,此时她仍拒绝离开大通大学堂,更谓“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最终被捕,在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演义篇】
秋瑾一生是伟大而多姿多彩的,但若要将她的人生融入到一部两小时的电影里,无疑是对“历史”与“演义”的一轮考验。
然而,在这部《秋瑾》里,观众却可于演义中目睹一位革命英烈的“侠义风范”与“侠骨柔情”,皆因影片非但为秋瑾安排了连场壶激烈武打,更详细交代出她的成长、家庭、婚姻、留学、革命等传奇经历,并借用在真实历史基础上加工渲染的方式,令观众通过超脱书本的方式,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秋瑾。
非但如此,作为“演义”,《秋瑾》更将秋瑾的革命理念与现代人的价值联系起来,毕竟过去观众往往只觉得秋瑾是一个在时代上“遥不可及”的革命先烈,难以感受到她的拳拳赤子之心,但在影片中,通过“演义”的独特方式,观众却得以在秋瑾身上看到自己极力去追寻的财富:为活出尊严,必须表现出存在的价值!正如秋瑾其人,虽出身“富二代”并嫁入“官二代”,心里却从不为荣华富贵满足,反而将自己的价值投入到解放女性及革命事业当中,如此气节,经一番“演义”之下,无疑能为现代观众赢得更多共鸣!
当然,虽是演义,《秋瑾》里许多故事都有史实可循,诸如秋瑾拒绝缠足、自幼习武、抱打不平、随夫北上、离家留学,到与徐锡麟、陈天华等的患难革命情,最后到回国开办学校、发动起义、坚守战场等,皆与历史上的秋瑾所为无异,更何况导演从头到尾都未曾将秋瑾刻画为“超人”,而是用两小时的篇幅,将秋瑾塑造成一个生长在大时代下的勇敢女性,因此观众虽觉为演义,却不会认为秋瑾有超乎凡人的本事,反而认同她在历史进程的影响下,成为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革命人物。
严格来说,《秋瑾》将秋瑾与徐锡麟刻画为功夫高手,固然不脱“演义”本身的夸张,但必须注意的是,《秋瑾》在动作场面的设计方面并非走《黄飞鸿》那样的武侠路线,而是强调硬桥硬马的实战功夫,每场武戏皆激烈而不失合理,故在观感而言,《秋瑾》的演义实质是“适可而止”的。(阿蒙)
(责编: 温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