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好哥们儿还是要好电影——演员张书豪的机遇
对于主演张书豪来讲,这一部《转山》意义非凡。这是作为台湾新生代演员的他进军内地银幕的第一部电影,更是一部独角戏。导演杜家毅曾半开玩笑的说,整部电影全在描写一个主角,这是多少男演员梦寐以求的事。但在诸多光环背后,张书豪又承担了另一种磨难和考验,因为,这同时是一部孤独的电影。
张书豪刚进组的时候,导演跟他讲:“你有两个选择。一,咱俩成好哥们儿;二,咱俩不是好哥们,但你拥有了一部自己主演的好电影。你自己选。”张书豪先问,可以两个都要吗?被导演回绝。张书豪犹豫又犹豫,最终说,我想要一部好电影。
从那天开始,导演就没给过他好脸色。
不光如此,剧组里的所有人都被禁止与张书豪交谈,甚至谁要是跟他说话,就会被导演用暴力手段对待。
导演并非因为张书豪选择了电影而非自己的好哥儿们而记仇,这种精神上折磨为的就是保持片中人物内心孤独的特质——主人公是带着一本逝世哥哥的日记孤身上路,在路途中曾经有过李小川的短暂陪伴,但因为伙伴意外受伤,最终他还是一个人走完全程。
这才有了剧组另一个经典的段子:电影杀青的时候,张书豪去敲剧组里每一个人的房间门,但竟然没人敢开门,因为大伙已经习惯了冷落他。最后,他只敲开了美术指导的门,对方一开门,张书豪就冲上去抱着他大哭。
这是两个月的孤独洪水般的渲泄,也是整部电影隐藏在银幕后的情感基础。
其实,张书豪“私下里还是个很喜欢讲话的人”,接拍这一部《转山》,他也经历了方方面面的体力上和心态上的调整。
这调整包括在生活上跟人沟通的方式,要少说话,要习惯这个状态。他曾经遇到过一些尴尬,“一开始还是挺开心的,后来就是孤独,整个挺孤单的。”因为整个剧组只有他一个人是台湾人,甚至他的助理都是内地人。而且也不可以给家人打电话,“就算想的要死,也要憋住不能打。很不爽的时候也不能讲,要憋在心里面。想吃东西想睡觉也是不行的。”
当然也包括体能上的极限挑战,因为有曾经在游泳队的经历,张书豪的身体底子相当不错,在高原两个月几乎没有过高反,他甚至有点得意的说就算是冲上坡,也只是“小小地喘了一下”。
但就算这样,一次小小的感冒,也让他“很害怕”,因为拍摄的时候正是冬天,气温随随便便都是零度左右,零下二十几度也并不鲜见,小感冒很容易引发危险的肺气肿。当然,也会遇到很多危险的路段,暴风雪,冰雹,摔车是经常的事,导演杜家毅回忆说,当时书豪的腿都是青的。
不过,这样的辛苦自有其意义,导演杜家毅一开始许诺的“一部自己主演的好电影”,并非虚言。这部电影,就是张书豪的成功的独角戏。就算影片中的男主角不跟戏外的男主角同名,我们也很难把张书豪这个演员跟电影《转山》中那个叫张书豪的主人公分得开,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人。张书豪说:“我很真实的呈现我当时的状态。”
正像演员张书豪对电影中那个张书豪的评论:“这个人物在出发的时候没想太多,没做什么准备,懵懵懂懂出去了,一路上都是在学习。戏里我最早在台湾是被保护的一个很乖的男孩,他要面对很多事情,促使他去成长,面对挑战。最后变成一个很成熟的状态。”
这样的状态,跟张书豪自己通过这部电影发生的变化异曲同工。他说:“走完这一条路,再多的苦都吃过,旅行跟拍摄不一样,暴风雪来了行人就跑,但拍电影不一样,必须守在那儿拍,因为拍的就是这些,听到暴风雪来了马上冲过去拍。这种苦,让我回到台湾对待很多事情都越来越坚持,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放弃的。”
通过这部电影,张书豪说自己被西藏“大山大水的漂亮”所震撼;对于家人和朋友,他说自己懂得了“珍惜生命中每一个遇到的人”;对于“走红”,他说“站在山顶上,风吹来都会掉下去,不会因为你红就飞起来……”张书豪说:“在骑行的时候默默想这些事,一个小时就过了”。
经历了拍摄过程中的诸多痛苦之后,留给张书豪关于西藏的甜美记忆是“酥油茶是咸的,但是好香,酥油饼干很好吃……”在书豪弥漫西藏风情的美食回忆之背景中,是导演对他的高度评价:“演的到位,给了惊喜,最主要是体力磕下来了。这个很难得。”
所以当《转山》入围金马奖,但张书豪跟最佳男主角提名失之交臂时,导演杜家毅还专门打电话给他,告诉他“你是台湾演员目前站的最高看得最远的,这比一个所谓的奖杯来的更值得”。
为什么要投资这么一部电影——投资方的市场盘算
制片人陶昆开玩笑地把《转山》这部电影称为“三无产品”,就是因为《转山》这部电影是非常规运作的,开始考虑这个项目时,是一个“无投资,无演员,无剧本”的状态,只是拿到小说,迅速买下版权,紧接着就马上看景,迅速拍。“我们下定决心要很短时间做完,要不然没热情了。”陶昆如是说。
而用如此高速度来操作一部电影,显然不是一种常态,陶昆对于自己为什么想拍摄《转山》这样一部电影,解释竟然是“愤怒”。
“我原来由于拍戏飞到每一个城市,看到所有隔间里的年轻人,拿一点工资,我经常想他们内心有没有愤怒,对自身状态的愤怒。可能每个人都有理想,我要坐在这个格子间里面完成人生的第一步,都有规划。我年龄大一点了,那种机会很小,我们走过来就知道。”
周迅为《转山》拍摄的推荐短片中,同样提到了这种类似于“愤怒”的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问题,痛苦、困难、压抑,每个人的解决方式各有不同,去做一个决定,去享受一次行走人生的片段,希望可以偶遇下一个全新的自己!”
这种“愤怒”的情绪,甚至成为制片人陶昆用来说服投资方太合影业的理由。
而太合环球影业(微博)投资公司总经理韩小凌(微博)谈起电影的缘起,除了对于制片人陶昆和导演杜家毅有信心之外,另一个本能反应则是先想市场。韩小凌说:“我当时有非常清晰的市场考虑,这是一个可市场化的东西。在如今都市化越来越趋势的现代,《转山》的出现有意义的。西藏那边的反应是骑行去的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用这种方式去体验不同的人生。这现象在电影上映之后将会更多。”
《转山》这个题材具备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也正好对应着三十岁以下的城市年轻人这个目标观众群体。“这是中国的都市年轻人同样会有共鸣的”。韩小凌对此十分有信心。而她的这份信心,也感染了其他的投资人,一位从来没有做过投资电影项目帮的朋友,甚至主动求要投资。韩小凌说这“可以说是一帮理想主义者在一起”。
投资方对于《转山》的信心,并非因为就电影说电影,比如投资多贵,演员多厉害,而是《转山》具有少数电影才具备的外延和内涵,可以提供了一个可以放大去做的机会。比如“重走转山路”这一活动,就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制片人陶昆说这个活动最初的动机时说其实就是想跟其他人“分享”。因为电影的采景会去很多旅游者不会去的地方,要找到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他希望除了通过电影镜头让大家看到这些美景,也希望可以借助这件事情让大家重新体验一次。
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晓晓妍妍”在微博中写道:《转山》首映,重走转山路几友相约观看。音乐响起,无数见证、感触由然而生,强抑夺眶而出的热泪,那份亲临的情景重现,所有情感彻底释放,回到阴霾都市的无奈被瞬间击碎,好想时间停驻……而这正是陶昆所希望通过“重走转山路”达到的目标——“把我们自己想的那股劲传达出去”。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转山》是个异类,是一部更多因为激情而非商业考量才诞生的电影。所以在当下这个商业片为王,电影数量激增,但观众并不见得会买账的电影大环境下,《转山》的出现或许才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制片人陶昆所说,《转山》价值可能就在于电影市场上“多了一个不一样的供货商”。而导演杜家毅则对自己的作品更有信心:“《转山》是华语电影的一个救生圈。2011年,就是转山给了华语电影最后一个希望。因为是真诚奉献,真真实实让你感受那一份自然和人文,转山是有态度的。是能让你在精神上和感官上都满足的电影。”
(责编: 温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