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调查:三战一追 2012华语警匪片前瞻(3)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6日02:21  新浪娱乐微博

  策略叁:品牌营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港产警匪片便深谙“品牌营销”之理,既首部影片叫好后,会在其后数年陆续拍出几部续集,借此打造系列品牌,因此,诸如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吴宇森与徐克的“英雄本色系列”、麦当雄的“省港旗兵系列”、陈嘉上的“飞虎系列”等,皆是“品牌营销”的成功案例。

  但2000年之后,纵观芸芸港产警匪片,大可发现进行“品牌营销”者仅有连拍三部的《无间道》,其他反应较佳如《枪王之王》、《伤城》、《线人》、《门徒》、《保持通话》、《男儿本色》等,都无真正意义上的“续集”面世,直至2011年《窃听风云2》在内地及香港票房高收,才真正为此类型带来新的品牌,由此可见,在市场空间与题材突破等因素影响下,警匪片欲打造赢得内港两地市场青睐的系列,绝非一蹴而就。

  当然,面对在内地市场受众有限的警匪类型,能用以“品牌营销”策略的最佳手段,便是趁热打铁、吊足胃口:以《窃听风云》为例,在其票房攀升期间,导演麦兆辉、庄文强便宣称“若观众支持将拍续集”,其后身为出品方的博纳影业亦表示将投资拍摄《窃听风云2》,此言一出,便众多钟意“窃听”的观众自然雀跃;而2011年推出《窃听风云2》时,麦庄一方面以“窃听”为核心承接上集,另一方面又重新撰写剧情的做法,又让不少观众好奇不已,继而拉动了影片的关注度,加上此前对第一集津津乐道的观众继续支持,《窃2》得以收获更多观众群,实非偶然;此外,《窃2》卖座之时,麦庄依然放出预告:未来不排除拍《窃听风云3》!如此强调品牌效应的手段,自然为“窃听三部曲”的诞生提供更大的可能性,而对出品方而言,观众既然对前两部如此喜欢,即便日后为第三集投资更多,亦可减少票房风险。

  可见,维持警匪类型在市场(尤其内地)上的影响力,以质量为首、话题跟进的“品牌营销”是一个可行度甚高的策略,而“窃听”之后是否将陆续有其他警匪系列推出,亦为不少观众影迷期待。

  策略肆:风格特色

  风格实质是任何成功的导演都需要构建的重要元素,但纵观2000年后至今的警匪片,却可发现,已有数位中生代的香港导演凭借其较稳定的风格特色,在华语电影市场上占得越来越重的位置。

  多年前,观众只要一看导演是吴宇森,便知其描绘警匪关系必定主打“浪漫”;只要一看导演是林岭东,便知必定主打“爆裂”;只要一看导演出自麦当雄一派,亦便知必定主打“写实”,这正是他们沿用的“风格化”策略而收获的效益。如今,擅拍警匪的诸如陈木胜、林超贤、尔冬升、麦兆辉及庄文强等,亦采取与前辈同样的策略征战内地,因此,看过《新警察故事》、《男儿本色》及《保持通话》的观众,会清晰认同陈木胜的风格为:连场火爆枪战,大量飞车撞车场面,层出不穷的高难度危险动作,及效仿好莱坞大片的摄影技巧及剪辑节奏;看过《证人》、《线人》及《火龙》的观众,会清晰认同林超贤的风格为:强调写实气氛,崇拜重型枪械,直面血腥残酷,兼有对人性阴暗面的挖掘;看过《旺角黑夜》、《门徒》及《枪王之王》的观众,则会清晰认同尔冬升的风格为:细节真实可信,情节一波三折,且对社会话题拥有批判性;至于看过“窃听”系列的观众,亦慧清晰认同麦庄的风格为:偏重剧情铺垫,对白胜于动作,逻辑交织有序,背景沉重宏大…。如此看来,“风格化”实可谓热衷警匪题材的导演“一举两得”的创作策略,既赢得市场青睐,亦不违背自己的特色。

  当然,靠偶尔一部警匪作品而能在市场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实例并未没有,如《导火线》的叶伟信、《兄弟》的赵崇基、《卧虎》的麦子善等,虽然只是少数;另一方面,亦非每位拥有“作者本色”的导演拍摄警匪片都能取得成功,例如为影迷推崇不已的杜琪峰,其《PTU》、《大事件》、《黑社会》、《神探》等类型作品在内地票房尽皆不佳,原因便在于其个人风格太本土化,进入内地往往遭审查留难,而观众亦宁愿期待出港版DVD,如此循环,何以突围?因此,今年杜琪峰便携手曾制作多部警匪剧集的海润电影炮制《毒战》,企图将其风格特色与内地市场妥善融合,而此举一出,亦足以证明“风格化”策略本身的可行性及包容性。

  策略伍:大片范儿

  多年前,观众更倾向于突出本土特色的警匪片,因此诸如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林岭东的《龙虎风云》、麦当雄的《省港旗兵》、陈嘉上的《飞虎》、杜琪峰的《暗战》等类型作品,叙事舞台皆集中于香港,但都受到观众欢迎,便能证明这一点;反之,当年旨在提升警匪片背景及规模的影片,却往往不为观众欣赏,因此诸如林岭东的《圣战风云》(对抗国际恐怖分子)、《极度重犯》(阴谋家策划海外排华骚乱),王晶的《惊天十二小时》(异地拯救政治人物),麦当雄的《黑金》(描绘台湾“大选”黑幕)等,若非票房惨败便是口碑不佳,亦能证明这一点。

  香港电影市场在接受度上的国际化,显然早于内地数十年,故当时观众与其看香港导演拍“好莱坞式”警匪片,不如去看一部令他们倍感亲切的港式警匪片,由此方令本土类型创作蓬勃一时;但在内地,不少观众对警匪片留下深刻印象,却多数源自好莱坞大片,因此若欲吸引其入影院,除却其他要素,能否有一个“庞大”的背景甚至“国际化”的规模,亦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反之,若警匪片一概强调所谓“香港特色”,只会让内地观众感到水土不服。

  因此,纵观2000年后的芸芸警匪片,大可发现片中设置的阴谋变得越来越大:《新警察故事》的少年帮残杀整队香港警察;《男儿本色》匪徒杀警炸车后劫走上亿美金;《门徒》有跨国毒贩布下庞大交易网;《全城戒备》让生化人破坏香港治安;《枪王之王》抢去价值数亿元的外汇本票;《窃听风云2》更让大BOSS曾江大呼“我们如果不行了,整个香港都会垮!”而这些影片在票房反应来看,则明显胜于“扎根香港”的《证人》、《火龙》、《三岔口》、《兄弟》、《卧虎》等。警匪片走“大片范”,可谓提升未来类型走势的又一良策。(阿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