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细说《1942》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12年10月25日17:15  北京晚报

  18年的酝酿、9个月的筹备、5个月的拍摄,

  从山西到东北,再到重庆,尝到了难以想象的苦……

  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在即将送审之前,特意对外发布了一段5分钟幕后纪录短片——“冯小刚细说《一九四二》”。短片将这部电影历经18年跌宕起伏、9个月精心筹备、5个月艰苦拍摄的过程熔炼一炉,藉由导演的讲述进行了细致阐释。冯小刚导演坦言:“《一九四二》这样的作品其实是自讨苦吃,每一次拍摄都要付出很大的艰辛,成本很高,拍起来很咬牙,制作的复杂程度,包括付出的体力很大,但是仍然要拍,就是因为喜欢、被这件事打动了。”

  缘起:被这件事打动了

  《一九四二》的拍摄缘起18年前,冯小刚读到刘震云创作的纪实文学《温故1942》,触动非常大,曾经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吃的问题”令他吃惊,“完全不能想象,那时候中国人的生活是这样的,饿死了这么多人,但好像很少被人提起”。18年后,冯小刚用一部电影打捞起被遗忘的1942年,“就是因为喜欢,就是因为被这件事打动了。我和这个题材有一个缘分。”《一九四二》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其拍摄过程艰辛,制作难度繁复,剧组投入的人力物力空前。就此,制片人王中磊表示:“我觉得有这样的一种电影创作坚持,有这样的一种电影类型的延续,是《一九四二》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冯小刚感叹自己也通过这部电影的拍摄,“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民族,我们有时候会在灾难中,沦落出一种奴性。其实我是希望大家能够在看电影的时候,除了在看一个打动你的故事,同时还能引起你一些思考,中国人在这么一个磨难中,继续去走她的历史。”在纪录片结尾他真诚寄语年轻观众:“尤其我希望年轻人能够沉下心来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我相信对他们会有非常大的触动。”

  过程: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九四二》的拍摄横跨7地,历时135天,耗资2.1亿。在筹备电影剧本之初,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等幕后主创曾重走逃荒路,辗转河南、山西、陕西、重庆、埃及开罗等多地,直击历史线索发源地,力求故事、角色血肉丰满。此次拍摄又再走逃荒路,随着调查采访的不断深入,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5条剧情线索素材渐渐饱满,也同时对电影的拍摄提出近乎不可能的要求。除了动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灾民队伍,血肉横飞的轰炸场面、严寒险峻的拍摄环境、庞杂繁复的群演调度都为让影片效果无限地接近历史真实。导演回忆起拍摄过程说“拍起来很咬牙,很艰苦,制作的复杂程度,付出的体力,都非常大。这样的电影拍摄出来,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结果:觉得一切都值了

  电影众主演张国立、张涵予、冯远征、徐帆、张默等不仅要减肥以满足角色要求,还要苦练方言贴近人物原型,面临危险镜头也坚持亲身上阵。每次爆炸都有滚烫的碎石打在徐帆、冯远征的脸上和颈口;张默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上演跳火车;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罗迪更是在铁轨旁零距离亲踩爆点。幕后主创为了每个镜头的精益求精也都挑战极限,摄影指导吕乐需要身吊绳索,才能在结冰的峭壁上选择最佳的拍摄机位。为此冯小刚导演把安全作为首要原则不断强调,确保剧组顺利完成了漫长而艰苦的拍摄。    

  剧组上下所付出的巨大艰辛,使得《一九四二》的每个镜头都弥足珍贵。回顾135天的拍摄过程,冯导在关机仪式上动情地说道:“从山西到东北,再到重庆,大家艰苦卓绝,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吃了难以想象的苦……”主演张国立也在观看录像回放时感慨地说,“我觉得一切都值了。”制片人王中磊则总结道,“我们应该用现代饥饿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看看能不能得到饱腹的感觉。我觉得《一九四二》一定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高度。”     本报记者 李俐 J203

  新闻链接

  “一九四二”什么情况

  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发表于1993年,以1942年发生在中原大地河南的一场大饥荒为故事背景。史料称,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水旱蝗汤”,袭击全省110个县。当地农民饿死300万人,3000余万人逃难。原籍河南的刘震云为此创作出这部纪实色彩强烈的小说,大胆言辞极大刺痛着读者的道德神经与民族情感。   

  电影《一九四二》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投资2亿,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参加的演员有张国立、徐帆、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范伟、冯远征、阿德里安·布罗迪、蒂姆·罗宾斯、张默、刘莉莉、王子文、段奕宏、张嘉译、杨立新、张国强、苏有朋、林永健、乔振宇、侯勇等。

  冯小刚称,《一九四二》将是他最后一部胶片电影。

(责编: sunny)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