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泥湾》:彭丹不在乎票房成绩

2012年11月03日10:08  解放军报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南泥湾》海报 《南泥湾》海报

  73年前,一群衣衫褴褛、带着炮火与硝烟印迹的军人来到南泥湾。他们的出现,让这块曾经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处耀眼的精神标记。

  73年后,又有一群人来到南泥湾。他们带着内心的向往,带着深远的历史情怀,带着艺术的遐思走近心中的圣地。他们走之后,一部以这块土地命名的电影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2012年11月,由北京彭丹世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和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出品的电影《南泥湾》,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隆重上演。

  三五九旅把荒凉的南泥湾变成陕北江南的历史,作为一段光彩夺目的红色记忆被广为传颂。如何把这段熟悉的历史故事和背后沉淀的伟大精神以电影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何拉近历史故事与现代观众的距离?宏大历史叙事如何与荧屏叙事巧妙结合起来?电影《南泥湾》找到的切入点,是我军第一支走进南泥湾的连队,以及这支部队几个关键人物曲折的人生命运。

  这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连。电影从1939年冬天山西某抗日战场上一场惨烈的战斗拉开序幕。危急关头,骑兵团骆团长带着这支连队冲过来增援。最终,八路军以惨重代价赢得胜利,团长壮烈牺牲。连长老周重整人马,随着大部队向陕北转战。途中,他们接到命令,上缴辎重和马区,向延安以南的南泥湾地区进拔。这支作战部队,从此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历程——屯兵开荒。电影讲述的故事也由此切入到南泥湾的历史。

  人们的视线开始进入到70多年前的南泥湾。南泥湾到底有多荒凉,生产环境到底有多恶劣,单靠自然状态的画面呈现是困难的。电影讲述了两个细节。一是被遭到狼群偷袭,战士郭天顺失去生命。二是因为饥饿,战士“小号手”走着走着就扑通倒地,再也没有起来。恶劣的自然条件使“生存”二字,成为这支队伍首先必须面对的现实。

  垦荒种地,没有任何畜力、农具,连最基本的锄头,平均3个人才有一把。战士们放火烧荒,用手翻石头,用刺刀砍灌木,赤手空拳,忍饥挨饿,几乎用最原始的方式,拉开了大生产的序幕。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生产运动,其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繁重劳动、饥饿、疾病,九龙泉的墓地新坟在增加。充满悲情的情感基调下,一个围绕寻找铁器的故事更加冲击着观众的心灵。

  铁器是开展生产必须的工具,也是当时最大的难题。最初,战士们用敌人打过来的炮弹片,造出了10几把自制工具,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无奈之下,以老周、杨志为首的连队骨干决定铤而走险,组织敢死队过黄河到日占区去端铁轨。然而,当敢死队员深入敌后,成功拆下一根根铁轨的时候,鬼子巡逻队出现了,被拆毁的铁轨和敢死队员都暴露在照明弹下,一场恶战……

  敢死队用生命换回的铁轨派上了大用场,大部队很快进驻南泥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片曾经荒凉的不毛之地在这些英勇善战的军人手中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它的面貌,改变着它的颜色……

  伟大的实践总是催生优秀的文艺作品。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南泥湾》不仅反映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也为这段革命历史平添了很多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完美结合,是歌曲南泥湾成功的重要原因。电影《南泥湾》显然认识到这一艺术创造规律,并且成功运用到电影的制作当中,把一段真情故事贯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当中。这种叙事模式使历史故事充满了温情的味道,使人间真情充满了历史感。

  苗子是这一真情故事的主角。她是作为已牺牲团长的未婚妻进入到大家视线的。这位学土壤生物学的年轻大学生,在女扮男装运送种子的途中遭遇鬼子伏击,喉咙严重受伤,未婚夫也牺牲在战场。从担架上醒来后,苗子按照组织上的任命,留在这支部队担任技术指导员。从此她的命运,和这支部队、和南泥湾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由于喉咙受伤,苗子在进驻南泥湾后,始终无法说话。这时候,一排长杨志走进了她的世界。这位个性鲜明、充满智慧又非常勇敢的年轻军官,在部队屡次陷入困境的时候总是能够独辟蹊径,找到解围的办法。他非常欣赏苗子,也懂得苗子充满革命激情、敢于战胜磨难的丰富内心世界。特别是通过和苗子接触,杨志帮助苗子摸索出来一套类似手语的独特手势来。这套手势只有苗子和他才能明白。爱情之花,终于在那个充满饥饿、死亡威胁的天空下,将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然而,就在这段感情把观众的情绪带向浪漫与希冀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鬼子的炮火下,杨志牺牲在与苗子相拥的那一刹那……

  与杨志一样,连长老周也深深喜欢着苗子。当他发现苗子和杨志的感情时,老周选择了放弃,并且有意撮合二人。杨志牺牲后,老周多年来一直照顾苗子,帮助苗子,但始终没有真正走进苗子的内心世界。

  苗子与杨志的爱情故事,给艰苦卓绝的生产运动添上了一抹亮色。这段故事的过程与结局,让电影从历史故事的叙述走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电影的情感张力因此大大增强。

  电影《南泥湾》就是这样在历史事件与人物情感两条线索的交织下,让观众随着摄影机的镜头,不断感受来自历史现实与情感的冲击。在近乎极限的死亡威胁环境下,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被高高擎起。对此,这部电影的主演、导演、制片人,著名演员彭丹有着自己的认识。在业内,这位被称作“红色艺人”的电影人有着深深的主旋律情结。她坚持认为,主旋律电影也能拍出艺术感,宏大叙事有时需要通过低角度、小人物来展示。2000年,由彭丹主演的大型国庆献礼片《开着火车上北京》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成为第一位获此奖项的港台演员。2004年,由彭丹主演的重大军事历史题材影片《黄埔军人》荣获好莱坞国际电影星光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四项大奖。对于《南泥湾》,彭丹坦言自己并不特别在乎票房成绩,她更在乎的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能够通过影片引发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性与党性等重大命题的思考,她希望告诉人们:有信仰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可以看出,这位出生于军人家庭的70后女导演,一直在用镜头和镜头背后的思考,努力向观众传递崇高价值理念和伟大理想追求的光影信息。

  此次为拍好电影《南泥湾》,彭丹先后4次去自己曾经拍摄过电影《张思德》的延安收集素材,采访当地的百姓,并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三五九旅的老兵们,听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南泥湾》剧组从筹备到拍摄完成历时3年多时间,先后聘请了国内顶尖的制作团队和实力派演员,转战陕西富平、富县、甘泉等多地实景拍摄,使整部影片充满了写实风格。导演力求以朴素、平实、内敛的艺术手法,精选了三五九旅垦荒初期的可歌可泣的生产生活故事,艺术而真实地展示了南泥湾那段铁血与汗水交织的历史,真正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三性统一。

  红艳艳的大枣和红彤彤的大苹果,是秋天送给南泥湾的礼物。电影《南泥湾》或许也是一份来自秋天的礼物,它凝聚着人们来自灵魂深处的敬仰与虔诚。它呈献给这片土地,而且必定还要从这片土地走向更远。栗振宇

(责编: 田野)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