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新人当道爱炫技 善用特技赢市场

2013年12月23日17:09  法制晚报
好莱坞《钢铁侠3》在全球取得很好的票房 好莱坞《钢铁侠3》在全球取得很好的票房

  法制晚报讯 ( 文/记者 张婷婷 制图/刘江)中国新生代导演可以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远在大洋彼岸的好莱坞,新势力早已能够独当一面了。   

  无论是克里斯托弗·诺兰、J·J·艾布拉姆斯、扎克·施耐德,还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达伦·阿诺夫斯基、索菲亚·科波拉,这些60后的导演们,都已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

  在市场上,他们可以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伍迪·艾伦等老将一较高下;在各大电影节、奥斯卡颁奖礼上,也绝不缺少他们的身影。

  相比中国的新导演,由于技术在手,好莱坞新贵们更有话语权。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巴里·皮尔森接受《法制晚报》记者连线采访时指出,如今中国新导演的崛起存在不少的泡沫,“卖座的电影未必是好电影,这位导演也未必是好导演。”

  美国现状

  “抢走”独门武器 商业大获成功

  在好莱坞,以特效见长的商业大片一直是件独门武器。从40后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到60后的J·J·艾布拉姆斯,从《E·T》到《超级8》,“电影特效”这个宝贝已经被新一代导演“抢走”了。

  2012年,《银翼杀手》和《异形》的创造者、40后名导雷德利·斯科特新作《普罗米修斯》上映,这部“异形前传”让全球影迷兴奋不已,却未能创造票房佳绩,不仅口碑褒贬不一,全球票房也止步于4亿美元。

  同年,60后导演乔斯·韦登的《复仇者联盟》斩获了15.19亿美元,问鼎全球年度票房榜;70后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凭借《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收获10.84亿美元,挤进影史票房十强。这些特效大片在技术上不输老前辈们,在票房上又完成了超越。

  入奥斯卡“法眼” 80后首获提名

  《法制晚报》记者统计了2000年以后的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名单,2002年成为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鲜有60后导演入围,之后60后导演不仅频繁获得奥斯卡提名,更多次夺得大奖。

  1961年出生的彼得·杰克逊凭借《指环王》三部曲两次入围,并拿下一座最佳导演奖。1971年出生的索菲亚·科波拉更是在33岁那年以《迷失东京》获得提名。

  2011年,生于1972年的汤姆·霍珀凭借《国王的演讲》拿下最佳导演奖,这一年的提名名单中,有3位导演是60后。2012年,60后的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凭《艺术家》,以绝对的优势,力压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泰伦斯·马力克等前辈,摘得大奖。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贝赫·泽特林成为首位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的80后。

  中外对比

  好莱坞新贵 业内认可度更高

  与当今中国的新导演相比,活跃在美国影坛的这些60后以及更年轻的一代导演,在业内有着更高的认可度。

  从J·J·艾布拉姆斯的《星际迷航》,到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蝙蝠侠前传》,再到乔斯·韦登的《复仇者联盟》,这些商业大片的“新贵”们拥有的并不仅仅是一部口碑、票房双赢的作品,而是有着一系列足以让他们站稳脚跟的作品。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成员、《波士顿凤凰报》专栏影评人杰拉尔德·皮尔里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新生代导演有着旺盛的创作力,他们也脱去年轻人的稚气,有了成年人的缜密。多年的从业经历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和人脉。

  此外,那些擅长讲故事的新导演们,正逐渐获得业界的认可,除了在奥斯卡奖上与老前辈们分庭抗礼,史蒂夫·麦奎因、琳恩·拉姆齐、邓肯·琼斯等人也纷纷在戛纳、柏林、威尼斯这三大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有技术在手 才能更有话语权

  相比中国导演以故事内容吸引观众,好莱坞新生代导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技术领先才站稳了脚跟。 

  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一部极小成本影片《寻找小糖人》斩获最佳纪录长片奖,这部影片绝大部分是由苹果手机拍摄的,因为导演实在没有能力购进专业摄像器材。

  业界认为,《小糖人》的成功折射出的真理是,在数字摄影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任何人都有能力利用廉价的器材拍摄出一部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的属于自己的电影。

  数字技术发展引发的自下而上争夺话语权的革命横扫一切类型片,即便是好莱坞引以为傲的科幻片亦概莫能外。

  2009年,一部不到3000万美元成本的影片《第九区》上映,影片的效果和创意震惊全球影迷,最终拿下2.1亿美元票房,70后的尼尔·布洛姆坎普一战成名。

  连线分析

  中国新导演崛起

  存在泡沫

  与中国新导演的崛起之路相比,好莱坞导演的更新换代的方式大为不同。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曾与中国合拍电影《金山》的巴里·皮尔森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连线采访时坦言,中国电影产业相对于好莱坞而言尚未成熟,如今的新导演崛起也存在不少泡沫。

  《法制晚报》(简称FW):作为对中国影市比较熟悉的制片人,你如何看待如今中国的新导演崛起?

  皮尔森:相对于好莱坞而言,中国电影产业并不成熟。大量资本的涌入使得中国影市相当浮躁,很多电影公司都在盲目地赚“快钱”。

  就我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了解,影片质量的好坏与票房的联系并不大,即便很多人说不好的一部电影,只要宣发得力,照样可以卖得很好。

  这样的情况在好莱坞也曾经出现过,但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影市本身就是存在泡沫的,所以要考量新导演的价值,或者说能不能取代张艺谋、冯小刚等中国电影大腕不能只看票房。

  FW:那还需要考量哪些因素?

  皮尔森:以电影票房来衡量一位新导演的价值,在这样充满泡沫的市场环境下不够准确。卖座的电影未必是好电影,这位导演也未必是好导演。

  这样的市场选择出来的新导演,能否担得起更新换代的重任不好说。一位电影导演能否独当一面,还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观众与业内的认可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让老前辈们心服口服,才能使电影产业健康地发展下去。这是好莱坞电影经历数次更新换代所得出的经验。

  此外,这些新导演的电影很多都是在中国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中取得高票房的,在没有中国大导演的竞争,又缺少好莱坞大片的背景下,观众们的可选择性少。这些电影和这些新导演若放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是否能够真的脱颖而出真的很难说。

  本版文/记者 张婷婷

  制图/刘江

(责编: 隐)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