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人在北京》引共鸣 “北漂”鼻酸

2014年01月13日15:10  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李俐)由首都互联网协会出品的系列微电影《人在北京》于1月7日正式上线,影片因聚焦“北漂”一族而受到网友关注,短短四天时间浏览量就达到107万,该话题也成了微博上的热点,仅新浪微博就有70万条相关讨论,片中那些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年轻人获得不少网友点赞。通过这些年轻人的经历,《人在北京》也反映出北京这座城市所蕴含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活力,而北京精神中的“包容”二字在其中更得到彰显。

  《人在北京》系列微电影包含《味道》、《一路向北》、《告别演唱会》、《北鲸故事》、《在路上》五部微电影,以在北京生活创业的青年人为主人公,以他们心中的梦想和现实的甘苦为故事素材,以北京这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社会背景,以这一流动族群最为关注的生活不同侧面为题材范围,以生动真实的故事、类型化的叙事、贴近生活的细节和对话,完成对这一特定群体的深入描绘,立体地呈现出当代中国追逐幸福、实现梦想的精彩故事和栩栩群像。

  首都互联网协会会长佟力强解释了最初拍摄这一系列微电影的初衷:“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题材。北京作为首都,吸引了一帮有志青年来奋斗、创业,他们有梦想、有文化,是带着抱负来的,社会应当尊重他们、认可他们,给他们创造环境,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精神上给予鼓励。”

  “北漂”一族在北京打拼难免会遭遇重重阻碍,除了要面对面包、住房、工作这样的现实问题,更需要精神上的鼓舞,而《人在北京》健康向上的基调恰恰能给人这种力量。网友“在生命哪一站”在微博上写下了自己的观感:“看到《告别演唱会》在舞台前,兄弟们努力说服丁海天时我落泪了。我一直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故事中各行各业的青年人通过在北京的生活、奋斗经历,对实现梦想的路径和幸福生活的真谛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在北京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网友“Jimmy小静”对片中年轻人的经历感同身受:“看完后感触很大,酸鼻流泪。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并且在北京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坚强地打拼着。北京的确遥不可及,但它也给了我更多的鼓励,‘鼠族’又如何?生活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梦想,那些困难有什么好怕的。北京,等我。”

  其实,创作这些微电影的主创很多也是“北漂”,他们是自己拍自己的生活。佟力强告诉记者:“很多故事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也都有能对的上的原型人物,因为影片接地气,所以才有人气。”

  片中很多细节打动人心,特别是关于故乡、父母的话题更引发了“北漂”一族的共鸣。网友“蘑菇一枚”说:“看《味道》,麻麻问:你做的臊子面是什么味道,好吃吗?味道……薇薇瞬间泪流满面!漂泊的味道……虽然不喜欢,却还不得不坚持下去。”这句台词同样让网友“征值青春”感慨万千:“想起高三第一次住宿,回家后第一顿是妈妈给做的炸酱面,我一口气吃了三碗,边吃眼泪边掉在碗里,我以为我可以把家的味道都吃在肚子里。”J203

  快评

  微电影也有正能量

  李俐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互联网。从最初兴起于草根的个人自拍到如今越来越多专业制作机构的加入,微电影渐渐登堂入室,然而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因为成本有限,微电影常常充斥着大量的广告,很多微电影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竟是一部超长广告片。随着商业营销的无孔不入,微电影渐成泛滥趋势,而真正有创意、有价值的微电影却少之又少。

  《人在北京》之所以被网友点赞,正是因为它没有丝毫商业味,而是充满了奋斗的汗水和泪水、打拼的艰辛和幸福,正能量十足。对那些正在北京逐梦的年轻人来说,《人在北京》好比是一个加油站,累了倦了,需要有这样一个地方歇歇脚、加加油,继续为理想前行。

  其实,《人在北京》并不是首都互联网协会第一次用微电影的形式来传递正能量。前年北京遭遇“7·21”特大暴雨,协会很快策划拍摄了记录“7·21”中真人真事的十集系列微电影《大雨》,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大雨造成的各种困境,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坚守职责、互相帮助,为遇到困难的人奉献自己无私的爱。该系列微电影上线之后浏览量突破了9000万,受到了广泛好评,也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正如佟力强会长所说,网络需要正能量,微电影恰恰是一种很好的载体。“互联网是年轻人入驻的一个家园,《人在北京》这样的正能量微电影有助于树立互联网的正义正气,改善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在手机上网的时代,轻触屏幕,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抱怨、不是谩骂,而是更多的善良、温暖和力量。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