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小婷
王超[微博]执导的《幻想曲》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日前,“400名中国电影高管奔赴戛纳,却无一部中国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消息满天飞。但携《幻想曲》和《寻找罗麦》两部电影低调亮相第67届戛纳电影节的导演王超,却让中外电影界刮目相看。
王超执导的《幻想曲》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另一部中法合拍片《寻找罗麦》,因人气男星韩庚[微博]与罗马国际电影节影帝杰瑞米·埃尔卡伊姆的参演备受瞩目。目前两部影片分别定档于今年6月20日和8月31日在国内上映。
记者约见王超时,他刚从戛纳电影节回国,“还在倒时差”。但王超还是很高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京郊的罗马湖畔,王超的整个状态一如他以往的影片,温和而放松。“《幻想曲》是我创作状态最好的一部,剧组都是一群年轻人,都抱着一种向艺术靠拢和学习的态度,大家在一块儿,没有任何压力。”王超告诉《综艺》“《寻找罗麦》更不用担心,因为我执导的电影在法国一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在艺术院线表现一直不错。”
“戛纳电影节期间,有很多欧洲片商当场洽谈《寻找罗麦》的海外版权事宜。作为中法合拍片,影片赢得了法国政府力挺,法国国家电影委员会已经预付40万欧元特别基金支持。”紧握着《寻找罗麦》和《幻想曲》两部影片国际版权,王超还在等待国际市场上更多的合作机遇。
在国内正式上映之前,关于两部影片的种种评价和猜测层出不穷,但王超并不介意:“我没那么大野心,只要能够让这样一种关怀底层现实的影片能与观众见面,我已经很知足了。”对于他来说,诉求明确,就是对影片未来市场表现和各种舆论做好了准备。
对话王超“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创作者自身”
《综艺》:印象中,你的影片很少在国内主流影院上映。
王超:我参与的影片都不是大制作,大多卖给了电视台和网络,然后根据情况会选择在一些区域重点上映。做这类影片本来就不是为了赚票房,但后来电影频道购片规则有调整,如果没票房,就不予收购。我以前主要醉心于创作,对商业片的市场开发没有兴趣和意识,现在也在学习和调整。之前《江城夏日》和《重来》在国内上映票房不理想,都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市场运作经验。
《综艺》:《幻想曲》这次在国内上映,你觉得观众会有何反响?
王超:《幻想曲》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用很光彩的手法处理一个相对沉重的主题。一家人没钱就得去借,但是一直都在维护尊严,没有尊严的情况下还在幻想尊严,这就是电影最大的主题。
我想通过影片,给每一个陷入或即将陷入困境的人一个释放的机会,一个释放想象力的机会。从片名到岸边那个超现实的船,再到带有童话色彩的结尾。放在十年前,我只会感觉我与他们同在,但对于苦难我没有能力改变什么。现在再来用镜头审视苦难的时候,我可以一起把握希望和绝望,不会只拍一个绝望的故事。影片增加了一些超现实和非现实的元素,就是想注入一种精神品质——在我们所遇到的困境或者悲剧面前,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有没有一些试图超越的勇气,是不是始终怀有希望。这是《幻想曲》的基本结构,也是不同于自己以往的地方。
这次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希望国内上映时,在回收一点成本的同时,可以亲自走进影院,直观地感受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反应。文艺片一定要形成一个固定的市场,因为不是所有的观众都醉心于国内外大片的视听奇观。但这一类影片到底有哪些受众,有多少观众,有没有适合的电影院,有没有适合的档期,这些方面的探测对我非常重要。
《综艺》:这是你对自己影片的定位吗?
王超:其实,我自己也很困惑。我执导的影片,好像艺术片和文艺片都对不上号。我创作和执导的影片大多专注于关怀底层现实题材,并不曲高和寡,也有人称之为“影展片”。
但能够被选中入围海外A类电影节展,并不是我在拍摄前期就能策划或者说计划好的。其实投资方心里都明白,只要不赔本,投资文艺片更多是为了一份荣誉。一般敢投资文艺片的人不会指望通过它去挣钱。但我希望自己不止步于影展片。
《综艺》:但最近两年这类影片在国内上映时票房并不差,比如《桃姐》和《白日焰火》。
王超:目前国内市场上,这类关怀底层现实的影片还是很难获得理想的票房。能够有较好回报的此类影片,大部分都是关于都市情感题材。有的此类影片借助类型元素,并经过精心包装,再加上大明星和高投入的营销推广,可以达到看得见的市场份额。
但我对整体情况不太乐观。这次《幻想曲》不会奢望在市场上能发生奇迹,只要不赔本就已经很好了。《幻想曲》在国内市场上只要实现很小的盈利,支撑我继续创作新片,就是我最向往的良性循环状态了。
《综艺》:合拍片是另一条通往国际电影市场的快速通道吗?
王超:没有什么类型的电影能够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其实现在连国产古装片的国际市场都非常惨淡。中国式的作者电影,通过一些艺术院线和收费电视频道,在国际市场上有一个比较小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但国内也就这么几个导演真正赢得这个小市场认可。
《综艺》:《寻找罗麦》是否意味着你开始向商业片转型?
王超:这是一部比较流行的“文学大片”,有中法两国的明星参与,故事在北京、巴黎、普罗旺斯、甘孜的藏区等地,有壮丽的风光,有典型的都市情感,还有对“第四类情感”的探索。其实以前拍《重来》的时候,我曾做过这方面的探索,完全走情感路线,影片在法国主流院线卖得都挺好的,只是国内没有找到好的发行公司。但从那时候,我已经开始两条腿走路了。
但我的电影核心命题不会转变,我已经习惯性地反思自己反思社会,寻找难题在哪里,困惑在哪里,我要找到这个痛点。中国普通老百姓面对痛苦的隐忍,是我所有影片的母题。我们不善于表达,即使面对温情也只是很淡漠的传递,或掩饰。这些是我拍电影的兴奋点。
《综艺》:从商业角度,比如融资和发行,这样的影片相对处境艰难。
王超: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很大,对投资人来说,有很理智的时候,也有充满激情的时候。对于认真的电影人来讲,机会很大。国内目前产业环境非常好,银幕数量足够,多少有点品相的电影,媒体都恨不得把其优点放大一百倍。只要有好的剧本,有足够的想象力,不愁没有钱,也不用担心没有人投资。现在真正要拷问的不是这些影片的融资状况,而是作者的想象力,以及电影人自身对电影的虔诚度。现在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创作者自身的问题。
《综艺》:但一直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影片,确实不容易。
王超:我的处境还没有那么危机四伏。作为一个职业导演,选择一些商业元素突出,但品位不太高的项目本无可厚非。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处境,如果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情怀,当然要去坚持。电影有很多种,有些需要去迎合观众,但也有一些电影需要去探索,去冒险和超越。如果不担心成本压力,我们应该允许导演在艺术上有所坚持。
《综艺》:在《白日焰火》之前,大部分影展片海外市场并不是很好,这类影片的市场空间是不是越来越小?
王超:市场空间,关键要看导演和制片人的诉求。《寻找罗麦》一开始就确定了大明星和大制作定位,主要面对国内市场,还要顾及到法国明星和国际市场,但总归是一个大的商业片定位。《幻想曲》就是定位于艺术片和影展片,当然不是任何有艺术性的影片就能入围戛纳电影节。诉求一定要明确,这样就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综艺》:这两部完成以后,有没有新的影片计划?
王超:今后主要还是作者电影,对商业电影目前尚没有新的计划。《寻找罗麦》的市场如果真的很好,我反而觉得不是什么好事儿——真的让我做一个商业大片的导演,我会很不自在。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