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论坛之“关于演员,导演有话说”在上海举行,看冯小刚、徐峥、陆川、宁浩等大导一起对国内“演员”现状发表观点!
冯小刚:现在有名的演员里你说让试一戏,他觉得你太冒犯我了,他经纪人可能就觉得你有病吧。但是你知道吗,马龙白兰度他都试戏,那么大的牌都试戏,然后我合作过的蒂姆·罗宾斯和艾德里安·布劳迪两个奥斯卡影帝,从价钱上来说一个来一个月600万人民币,一个来三周50万人民币,对吧?这是中国现在一个四流明星的价钱,可是是两个奥斯卡影帝,而且只身来中国,你们给我配一个翻译在机场等我,或者我到香港他在香港等我,没任何别的。我拍完了今天,我在教堂里拍完这个戏我觉得我今天拍的顺了,我说能不能把明天计划拍的一场戏拎过来拍,我就跟罗宾斯商量,他说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呢?他说我并不是怕累,因为我每一天我都要提前准备好明天的台词,我这个身份在中国的传教士应该用什么口音的英语说台词,我不是这个口音的我得头天晚上找到姿势找对了,我这是准备今天晚上回去琢磨的台词,你说给我拎出来,真的不行你别难为我不可以。非常专业。然后说我演戏是不要钱的,因为我热爱表演,我收的钱是等的钱,因为有的时候现场弄灯等时间长我说对不起你们久等了,他说我演戏是免费的,我收的钱都是等的钱。好莱坞奥斯卡影帝就一个人来了。
中国有有一个奥斯卡影帝你想想,谁谁来了华谊电影之夜我就有这个体会,谁谁来了怎么半天还没下来,前两个面包车都是跟着工作人员,第三个面包车才下来。我给你数,一个化妆、一个梳头、一个弄衣服的,这是三个了。弄衣服的还有一个助理,这是四个。经纪人这是五个,大经纪人专负责他的,这是六个。经纪人助理七个,演员本人生活助理八个,教他学英语的九个,拍照的团队三个人,这三个人是一个编辑部带修图、带写稿这已经是12个了,对不对?然后三个司机15个人,加上明星本人是16个人。出去路演你要跑10个城市要带两个明星,你这钱就哗哗地往外花,你去一趟电影节。所以好莱坞这是一个例子,这个体系这么成熟可能有这样的,但是绝大部分就是一个人背一个包就来了。
徐峥:在进剧组跟您开始工作的时候,他就完全回到了演员的职业。
冯小刚:他说我参加那种商业活动是另外,我一到剧组就回到这样一个身份了。
徐峥:前面讲到成熟的明星其实也是需要不断修炼和磨砺自己,怎么转到小刚导演那话题的?我说前面选角演员公司试戏,是一个敬业态度。因为中国特讲究腕,有了腕以后也会有一堆苦恼,特像以前的角所遗传下来的毛病。可是现在如果你进到电影的工业体系里面,其实你是完全应该配合剧组、完全应该配合导演来的,也就是说演员我觉得进到剧组里面对导演必须是要有臣服的,就是说你拍50条、拍60条,你演员就得保证每一条都尽力去表演。你可以跟导演商量我觉得刚才那条更好,但是导演说咱们再来一条你就真的得来。
陆川:前两天我去南京看老徐拍戏拍《中国药神》,我特吃惊。那天南京特别热我找老徐看他们去,老徐辅助一个新导演,那个导演就一场戏,我就在监视器后面偷偷看,我觉得他演得挺好,换一个角度又拍一遍,过一会儿换一个角度又拍一遍,我就问老徐,我说这个都同样一场戏换三种拍摄方案?他说这算少的,还有很多种基本上能拍全得拍一遍。我觉得一般的演员肯定受不了的,一般现场到老徐这个位置我演完了,你是要近景还是全景?哪怕背影来你告诉我,我感觉他那场戏所有角度都来了一遍老徐就站那一下午一遍遍拍什么话都没说,我脑补了几个其他的艺人可能这个事马上得翻桌子,这个我也得问问老徐,为什么你会允许导演这么在你身上去试的可能性呢?
徐峥:在之前选择剧本、选择导演的时候我自己得认定这是一个我完全愿意投入进去做的事情,我认为这个配合对我来说是一种修行。我可能以前也会没有耐心,有的时候心里会长草,明明知道这个镜头用不上去但是还拍还要再来,但是我想我这次要弄好我就100%,做到100%。但是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些基础,作为演员来说是一种基础的修养。比如说迟到不迟到这个事,我不知道其他演员怎么样,我每天收到通告单以后如果通告单说8点钟到片场我会计算路程,我来计算我几点起床。我起床以后跟助手一起前面全部都准备好到现场化完妆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现场先去看今天要拍的场景大概是怎么样、到什么程度了,然后我再过去跟导演交流今天怎么弄,然后我就自己把戏全走完了。他们其他人在准备的时候我就坐在那等,我永远不会让别人等我的,因为我受不了。以前因为演过小角色,我如果让别人等了我觉得我会被挨骂的,我觉得不应该那样子。但是这并不像你拍了一个戏受伤怎么样,这本身是你在工作范围内做的事情。
冯小刚:今天和昨天我们说的话题都是,昨天我们说工匠精神,戴锦华说这是对一个电影行业的底线要求。我们现在拿出来要谈要不要这个底线,我们今天对演员、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演员提出来的要求,其实也是一个底线,他是这个行业进入的底线我们现在也拿出来。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讨论?也是因为我们确实出现问题了,尤其这几年有很多事跑到底线以下去了,所以我们还不能提更高的要求,我们希望把底线亮出来。
徐峥:把一些常识回到对的路上,但是在终端我觉得需要有褒奖和肯定,是有专业度的。因为那个是你从事这个职业,你做出所有努力对你的一个荣誉和赞扬,如果那个东西永远是双黄蛋的话那没有必要了,没有一个真正标准是说你这样做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
陆川:我觉得今天在这讲是有意义的,声音虽然微弱,在这么一个喧嚣大潮里面,四个导演说这个话是容易被骂的,但是发出这样的声音依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我还想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这些话不听没关系,我们有一句话叫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市场背后是有看不见的手。这个从整个电影走势、票房走势会验证观众在期待什么、观众想要什么电影,他以前会那么跟风,但是也会飞快地抛弃你。比如说阿米尔·汉这10个亿我是买票看的,看完之后我就给好几个朋友发短信,那时候才1个多亿,我说我觉得这能上10个,他们都不相信。昨天碰到电影公司的老大,他说我当时觉得能过5亿就谢天谢地了,我真的是在朋友圈说这能上10亿,真上10亿了这是十几亿了。其实观众内心的期待已经挤压很久了,这个片不讨论好与坏但是碰到这个东西跟观众真的对接起来的时候,引导出来的热情是巨大的。你也看到今年很多电影平均票房1000万,这个其实已经在敲警钟了,而且有多少鲜肉卷入了千万级电影,他们拿走了多少钱?其实就是为创作的姿态在敲警钟。小刚导演开始走商业化了,张艺谋导演《英雄》,中国电影从2000年左右开始爬坡一直冲到这两年的高点,是不是要用两三年的时间、用这种态度给它彻底毁了?真的不容易,真的就是从《泰囧》开始,那时候老徐找钱没人给他投突然就爆出来了,包括宁浩也是这样,我是拍文艺片的,贾樟柯、小帅、管虎都是拍文艺片的,大家在这个合唱中间每个人都在遵守着爱电影这个事,终于把市场捧到这了,我们就觉得这挺着急的。因为说实话观众说抛弃你就抛弃你,尤其在电影市场、尤其在院线电影市场因为有太多选择,我们在面临着挑战。资本在这搅合一下要走了。
徐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比如说韩国的整个电影发展,在电影工业和产业起来的时候诞生了一批特别优秀的演员,然后是以一个非常职业的演员态度进入到这套体系里面去的,这个就跟我刚才说的前端挖掘以及终端的褒奖,整个这条线索贯穿是有一定关系的。我其实反而是非常看好这个事情,我觉得一些现象比如说包括《人民的名义》、《摔跤吧爸爸》,包括有一些新导演出来,包括小刚导演用了一整批的新演员。我觉得其实这些都是点状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冒火花,连起来其实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是说现在你不管以前说什么大数据,你去看看这些数据能不能跟对应起来。我觉得这些谁都不敢说,除了成龙大哥谁都不敢站出来说我来了以后就能带来多少多少票房,我绝对不敢说这句话,没有任何其他演员敢说这句话。这个时候所谓之前讲谁可能会怎么样,或者那个会怎么样,其实大家是平等的。也许你找了一个特别有演技新演员来演一个对的电影、好的电影,你依然有机会可以突破。
陆川:小刚导演用《芳华》的班底,我底下给小刚导演发了好多微信,我觉得这是一个大事。我想起那时候拍《可可西里》人家跟我说你得用张学友我给你两千万,我当时体验生活回来觉得怎么样都有点问题,后来小刚导演和何平导演说算了,这部戏就让川按照他的想法弄吧,我就用了一批当地的演员和当地的非职业演员把《可可西里》给拍了。张学友是非常好的歌神,虽然我喜欢他的歌,但是如果他演的话永远就没有《可可西里》。因为现在我在筹备我的戏,小刚用《芳华》这批演员实际上是态度,包括徐峥在扶持新导演,这些事会形成一个新的做电影的态度,我们怎么去面对电影。这是需要相互支撑和鼓励的,我现在跟投资方可以说《芳华》导演敢这么干,黄轩加一帮年轻姑娘可以这么做这个事,这就是一个新思路,其实这个思路不能说是创新,但是在这个时代竟然是新思路,而且大家都想看小刚能不能过这个关,实际上大家都支持着小刚的。比如我们在做选角的时候也有很多年轻角色,我们的制片人、投资方有时候开始就希望是一网打尽所有的流量,但是这个成本高到了你已经让这部电影在悬崖边上了,这部电影如果说支撑不起这些投资怎么办?这都是问题,而且你有这些投资为什么不能从好莱坞好好请一些专业团队给观众多看点东西呢?
冯小刚:投资越大,线下制作预算越小,你知道吧?所以我花两千万拍一个电影也不请明星,反而这个制作费还不错。你说我花3亿拍一个电影,线下部分的比例比那2000万的差远了。我们今天是不是差不多了?
周黎明:给观众一个提问的机会。
观众:6月17日我参加了一个《红楼梦》剧组的大聚会,当时制片人说拍了36集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总共花了689万,想一想当然这是30年前的事情。刚才听了冯导包括陆川和徐峥讲的特别有启发,作为一个演员我觉得应该由一些担当和责任。中国电影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导演、需要编剧更需要演员,谢谢。
提问:刚才几位导演都谈到说老板、资方和制片人,我想问一下在你们跟制片人的沟通当中有没有看到有人愿意跟资方进行妥协,应该也有吧?
冯小刚:这是肯定有,否则电影走不到今天。
提问:跟制片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对制片人有什么话要说吗?
周黎明:其实刚才讲的很多东西对制片人同样有效,因为制片人有的时候会要求用流量的人、要求用不会演戏的人。
冯小刚:我们对制片人怎么要求,我们三个差不多也都是制片人,我们都也在投资自己的戏。我们就是说你还是要以一个好的剧本作为一个启动这部戏的前提,这是一个底线。但是现在大家很多时候制片人没有遵守住这个底线,都跑到底线下边去了,我们重新要拎到底线上面来。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做基础去靠组一些大咖们来做一件事,肯定是不对的。
周黎明:会不会是因为热钱没有这个专业知识,他不知道这个剧本好不好、他不知道这个故事好不好,他只知道他的流量。
冯小刚:这就是陆川说的,我们现在给你们提建议你们愿意听就听,你们不愿意听也没关系你们等着,最近市场就是跳水了,不就是把这帮所谓认为都有票房的都跟下饺子似的跳水。没关系,马上就完,这个还会回到应该的路上来。
周黎明:其实有钱进来本身不是坏事,但是一定尊重专业、尊重知识,这个行业是需要专业知识的。
提问:我是一个海归刚才导演也是提到了很多跟好莱坞对比,我在国外很多学校也是说想吸引海外人才,想问三位导演对这种专业人才培训,就是在制片方面有什么样的希望?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
陆川:因为我在筹备新戏,我发现突然间找不到摄影了、找不到美术了、找不到主创了,因为所有的主创很多人自己当导演了,而且当很成功的导演。还有主创现在都分散在各个戏里,中国就这么多特别好使的人,但是他们可能被几百部戏需要所以找不到主创了。但是我在《我们诞生在中国》因为预算也挺低的,然后基本上都是从洛杉矶、伦敦请的主创,价格不高但是特别敬业。那个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其实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电影中心,我们得向全世界张开我们的怀抱、拥抱所有的人才。从我们现在做的筹备这两部电影来说,主创都是从海外找的,这一下我还发现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没事就练英语,因为你单独请英语老师老跟着还挺讨厌的,但是每天跟主创练英语,这个英语还能涨。第二个,确实带来了全新电影制作的观念,我真的感觉像是回到了经典老电影时代,像回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我刚刚进入电影工业、当场记的时候,我发现这帮中年好莱坞过来的主创他们真的敬业,而且就一个人。现在我的《疯狂的麦克斯》美术正在上海选景,奥斯卡奖获得者。每天骑车到处转,拿一个手机在乱拍跟一个间谍似的,你知道吗?真的就没有任何的架子,你会觉得跟他每天聊天就回到做电影的乐趣,突然觉得自己有点羞愧。有时候我们也带着助理就很羞愧,人家都奥斯卡奖这种成就了,拍那么好电影还是初心不变。现在我觉得海归太需要了,就是跨文化受教育然后有全球视野,没那么多毛病还没那么有钱,回到中国其实是特别好的文化桥梁。我觉得我们电影行业特别需要双语多元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这肯定是需要的。
提问:因为刚才导演们也说到了美国的电影,我们知道在美国可能一个音频师工作时间久了薪资也不少,在国内除了提到说演员薪资高之外其实导演的薪资也很高,所以使得很多人很多岗位都想把自己变成导演。我身边有一个灯光师传说拉一个投资说我要做导演拍一个网大,对这个现象几位导演怎么看呢?
徐峥:我也注意到很多人都是去转行做导演,但是我倒是觉得不光是为了钱,说做导演有更多的钱。因为很多人都是说在实现梦想,我才发现中国有那么多人都有导演的梦想,我们不能说其他人的梦想是没有价值不好的,因为我也做导演我也拍了戏了。我在做导演之前自己演戏演了已经超过30年了,那么现在有一种做导演的我觉得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个什么呢?好像大家在自己本来的职位上面还不够有满足感、不够有安全感。我觉得更大更多的是说成为导演以后更有成就感和更有满足感,所以当我们找摄影的时候说这个摄影也在拍电影了、也做导演去了,美术也去拍导演去了,因为缺乏好的编剧他们自己在开发这个剧本,大家都往这一个方向去了。其实在每一个背后其实都是一个自我实现,起码是一个自我实现。可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并不是说自我实现是错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说为什么在原来的位置上面没有办法达到自我实现、为什么他说我成为一个最牛的执行导演,我成为一个最牛的选角导演或者我成为一个最牛的副导演,我也可以有一个自我实现感,为什么这样?这是我觉得这个体系里面的问题。他的目光只瞄在最外层,外表最光鲜的部分,没有让底下每一层、每一级、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完整起来,底下是不够完整的,不管是从薪酬方面以及在自我实现方面都不够。所以他在那里觉得没有实现他自己都往那一个方向去了,然后这么多人都在做这个门槛就变低了,但是是谁都能做导演的吗?不是的。跟我们前面讲到的演员一样,导演又是另外一套体系你得从拍短片、纪录片、MTV、广告开始,从整个的制作环节开始。不是说你突然想转就转的,首当其冲的这些天天在剧组里面的人天天都跟着剧组在制作,现在有一个机会当然是会冲出去做导演了,我觉得这背后是一个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论坛了。
冯小刚:我觉得凭什么只有我们能做导演人家不能做?每个人都可以有做导演的想法,但是你必须要完成一个准备。我在做导演的时候,我已经待了很多个摄制组了,我干过制片、干过剧务、干过美术,我写过剧本然后我才开始做导演。我觉得包括刚才说到制片人,现在我遇到好多非常年轻大学毕业准备当制片人,制片主任都不想干都觉得低了,我要当制片人。你可以有当制片人的梦想,但你是不是跟了10部电影,10部电影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你看看那些制片主任怎么面临这些困境怎么解决的,这十个电影里面演员和导演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工作人员和导演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工作人员和演员的关系是什么样,投资人和摄制组的关系是什么样,我相信你真的想做制片人跟了十个电影的摄制组下来,你才说你是有一些准备然后才能去实践你做制片人这个事情。你什么都没干呢,你上来就要说当制片人,这个肯定是开玩笑,肯定是不现实的。导演也是这样的。
周黎明:中国是有这个传统,上大学的时候基本上每个男生宿舍里面有一半人都觉得自己是够格当总理的。
提问:我是来自美国的编剧工作室制片人,跟徐峥老师有合作过。因为这次回国之后我是带着项目回来的,然后也见了资方见了平台方,遇到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美国的编剧模式在中国国内对于编剧审剧本是否好坏上面有一个非常大冲突,所以我想请问一下三位老师对这个怎么看。
冯小刚:你觉得这个不一样在哪?
提问:首先在美国方面跟投资公司包括跟制片公司谈的时候,基本上带着大纲、带着小传、带一集剧本,甚至一些类似于商业策划的时候对方就可以判断你这个项目的好坏和是否能做。而回国之后得到的情况是,要么是想不的剧本,要么是三集剧本加很多其他的附加相关信息,最有意思的是还碰到了说要把剧本先改编成小说先做投放,然后看一下市场然后再决定是否能做这个项目。
冯小刚:你说拿了一个剧本说你先写一个小说去,这个我第一次听说。但是我们是习惯于看完整剧本,因为你觉得一个特别好的故事梗概我遇到太多问题,把钱给出去拿完剧本了这个剧本不行,所以我们宁可这个剧本贵一点,我们愿意看到的是一个你拿过来我觉得这起码具备拍摄基本条件,然后我可以再改进,但是没改进也可以拍了,故事大纲我可以跟你说我不相信,我太不相信了。
徐峥:还有一个是基于网络平台方的建设正在完整的过程当中,美国的季播剧是试播集和试播季,中国之前的习惯都是电视剧。如果是电视剧30集、40集整个的是一起看的,美国如果是按照他的方式,基于那个平台已经非常成熟了。
陆川:我觉得这就点像投公司,投梗概属于是天使轮,投剧本基本上是A轮、B轮了。但是一般来说在美国整个筛选的机制和剧本的遴选机制,还有包括黑名单会保证你包括那些几大公司里面都有一些人在看剧本,这套机制让好剧本、好点子变得特别的珍贵,一旦出来之后就会有一种认证、有一个交易。但是在中国说实话,可能有一万多家网剧公司向四个平台每天在输送着海量炮弹,你想想谁看得过来?而且现在都号称是大网剧,我又学了一个词叫头部网剧我也搞不懂,就是头部资源就是特别大的制作网剧。我见过一些平台他们专门负责网剧,我觉得他们也很紧张,因为投入很大,他们快跟猫眼和微票没有再多的钱去票补了,这个网剧投资都是好几亿好几亿的,所以你想想他不看剧本怎么选择?必须得慎重的下家伙了,以前是有很多的热钱可以烧,慢慢这些钱都没了大家就会变得慎重了,这个事其实没有道理可讲,我觉得你得适应一下。一个好的战士应该在两边都能活下来。
周黎明:我觉得归根到底是跟美国的边拍边播的模式有关,觉得不行随时都可以停。我们这边50集、100集拍下来如果不是看到完整剧本就确实是有点麻烦。
提问:刚才导演关于中国影坛乱象都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愿望,希望导演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寻找一些合适的演员,大家能不能给一些建议从整个行业角度能建立起一些行业的机制,或者是说一些好的生态,让电影真的是能够从角色出发、从角色需要去找演员,而不是说看谁的流量高去找那些演员。
冯小刚:我们刚才一直都在说这个,从我们开始做起吧。
徐峥:谢谢大家。
陆川:谢谢大家。
周黎明:谢谢大家。
(责编:小万)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