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史诗电影《圆明园》专题 >正文

《圆明园》电影院上映 众人评纪录片前景(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6:40 北京晚报

  

《圆明园》电影院上映众人评纪录片前景(组图)
印有大水法的《圆明园》海报

  

《圆明园》电影院上映众人评纪录片前景(组图)
记录片《布达拉宫》

  本期说客

  薛继军:《圆明园》总导演总策划

  刘树森: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副总经理

  苏瑞春:大华电影院经理

  从电视走进影院的纪录片,不仅需要胆量,还需要一种新的面目来吸引观众。一部专门奔着大银幕来的纪录片《圆明园》10月10日全面上映,它的胆量就来自于影片本身一种全新的面貌和市场带给它的信心。还有一个例子更能证明纪录片走进影院的市场基础,大华影院独家放映前年曾经在市场上夭折过的《布达拉宫》,观众反响出乎意料,和九月强片的竞争中,竟然成为这家老影院的票房收入上的主力。如何让纪录片能够真正进入主流,使对历史、人文的探索和关注的大制作走进影院,既有社会影响也赢得经济效益,不仅需要纪录片工作者重新审视,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尤其是现代,随着电视新闻向深度化发展,电视纪录片已经不再是荧屏的宠儿,收视率逐渐下降,栏目在各电视台被压缩,电影纪录片能否重返影院,再现昔日的辉煌,又一次成为纪录片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票房仍是纪录片最大压力

  记者:我们首先面对市场看纪录片,纪录片从电视走进影院,作为创作者来说,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薛继军:争取票房是最大的压力。不同的片种诉求也不一样,赢取观众的方式、影片的卖点也不一样,电影纪录片的发展,从创作者本身来说,也面临着一个如何更加市场化的问题,树立更多地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态度,曲高和寡,自我迷恋的创作风格应该有所改变。像《圆明园》,我们从策划开始就是本着影院上映来的,我们要的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怎样把影片拍得好看,我们增加了不少新的表现手段,包括增加了一些人物的符号性演绎,纪录片的性质决定了影片的娱乐性时尚性比不上那些故事影片,可观众只是想看一些更好的片子而已。同时还要处理好纪录片的投资运作方式,改变以往纪录片拍摄通常不是用来赚钱的定式格局。

  娱乐化与真实性最难契合

  记者:说到投资运作方式,我看《圆明园》已经有一些社会资金投入,能够从多渠道筹集资金拍片是纪录片走向市场的重要标志。以前电视台在投资拍摄纪录片时,可能更多地考虑的是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一般的出发点都是怎样使拍出来的片子更好看,观众更爱看,而赚不赚钱并不是太关注的问题。现在有了社会投资,那么能否收回投资并在收回投资的基础上赚钱是不是已经成为制作方必须要考虑的?

  薛继军:肯定是这样,但这并不是说要纪录片丢掉应有的品格和追求去迎合受众,实际上在纪录片的责任、追求和公众需求之间,可以得到一定的结合,甚至是很好的发展空间,这就是多方面筹集资金的重要基础。当然,这需要靠我们的智慧和努力来实现。

  记者:通常在人们眼里,纪录片应该是真人真事的记录,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纪录片?如果我们面对市场一味强调纪录片的商业化,会不会最终失掉纪录片的本源,也许会在一时的繁华下走向纪录片的末路?

  薛继军:在创作理念上,纪录片娱乐化也是国际上的一股重要潮流,今天的纪录片我更愿意理解为是真实性的节目,像国外的《真人秀》是不是纪录片,它并不是生活中的原样,它是经过策划包装后产生的,本题上还是真人真事,只是在视觉和听觉上增加了冲击力而已,就像《圆明园》,我们只是用于更好地还原历史,做了一些手法上的添加,并没有编造或者是偷梁换柱,做纪录片要小心,它的娱乐性需求必须要符合基本原则,就像我们走的路一样,它的两边是有栏杆围着的,这就是原则。

  DV有望将纪录片带入繁荣年代

  记者:虽然说国外大片进军我国电影市场,贺岁片的火热,中国大片的起身,使电影市场正面临着新的复苏。我们可以从理论上理解这是纪录片走进市场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可实际上进影院主动看纪录片的人还是少数,我们怎样看待现在的纪录片市场?

  刘树森:纪录片有没有市场,肯定有。大家很习惯在电视上看纪录片,这些观众是显性的,而电影纪录片的消费人群是隐性的,大家还没有习惯想到花钱去影院看纪录片,他们还没有主动去消费的习惯,目前市场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市场需要我们来培育。但是现在确是调动观众看电影纪录片的一个很好的契机,电影纪录片在我国有着很深厚的基础,一方面人们习惯于纪录片的生存方式,像911事件,伊拉克战争,这种实时记录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一方面由于DV的产生,纪录片的百姓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对纪录片创作有热情并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人越来越多,DV一族的涌现培育出一个巨大的纪录片消费群体,除了影片本身的问题,作为发行者来说,关键是怎样来调动观影者的兴趣。

  苏瑞春:我们大华电影院从8月26日开始独家放映前年的一部纪录电影《布达拉宫》,每天在小厅放映两场,市场反响很意外,我们实行的是20元的低票价,在前一段电影市场最淡的时间,《布达拉宫》每一场都会有过半的上座率,这种现象也让我们感到很吃惊。我们为什么有胆量挑选一部老的纪录片来独家放映?这种胆量来自于观众,大华影院作为一家有着历史经历的老影院,一直联系着最广泛的影迷团体,他们反馈给我们,现在西藏旅游大热,但去布达拉宫游人限量,我们选择了《布达拉宫》放映,满足观众需求,市场供求达到一致,这只是在一家影院的反映,所以纪录片一定有它巨大的潜在市场。

  纪录片观众最需要引导和培养

  记者:纪录片市场需要培育,纪录片观众需要引导和培养,纪录片如何走向市场?几年前纪录影片《较量》和《周恩来外交风云》在市场上走红的事例说明,纪录片也需要市场运作,换句话说,纪录片也需要有力的专业化的炒作?

  刘树森:纪录片本身的性质使之缺少进行炒作的优势。越是这样越需要包装营销来引起关注。现在的包装营销不只是故事片电影,也是纪录片缺乏的地方,现代的营销手段和模式使电影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国内缺乏对营销题材的深入理解,也缺乏这种专门的营销机构来完善和发展电影产品,《较量》和《周恩来外交风云》的市场成功,很大功劳靠的是包装营销的成功。我们已经看到了商业炒作对纪录片的积极作用。现在的纪录片创作人员也开始有了市场意识,这包括对纪录影片的拍摄手法上的改变等因素。

  苏瑞春:不同性质的电影会有不同的受众群体,电影观众的分流是必然趋势,纪录片走进影院也是必然趋势,中国电影在国际得奖最多的还属纪录片,纪录片能够真正成为观众所喜爱的一个片种。《布达拉宫》是前年的影片,但是它至今还受到观众的推崇,所以,纪录片不属于时尚娱乐性的东西,这个片种没有明显的票房寿命,但是纪录片'和其他商业片的营销运作模式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这样反而会毁掉纪录片电影走进影院的希望。

  本报记者陈滨文图J071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90,000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