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哈利-波特》的神奇数字
J-K-罗琳的电影原著小说现已译成47种语言,在全球售出1.16亿册,拥有近10亿(全世界人口的1/6)的书迷。
影片在英国作全球首映前,美国CNN与《时代周刊》曾做过一次民意调查显示,12%的 美国成年人读过《哈利波特》丛书,而有25%的受访者表示很想早日看到电影。
《哈》片于2000年10月开拍,历时10个月,使用了9个摄影厂,耗资1.25亿美元,影片完全忠于原著,全部任用英国演员,主题曲由席琳迪昂演唱,电影原声由詹姆斯霍纳负责,无怪乎它的诞生被称为了席卷全球的“蝗灾”。
英国在去年11月4日《哈》片首映前就预售出了20万张票,所以影片还未上映票房就已累积达到100万英镑。
去年11月4日晚首映时,主办者本来只邀请了2700人到场,结果现场实际涌来了1万多人。
《哈》片长2小时33分,共做出了24种配音语言,而且该片在英国的名字是《哈利-波特与哲学家的石头》,在美国的名字是《哈利-波特和魔法师的宝石》,所以现在影迷们都在疯狂地搜购两种版本的DVD。
去年11月16日《哈》片在美国登陆,但焦急的影迷根本等不到第二天,于是在无数的“哈利-波特”迷强烈要求下,首映的剧院在不违反与别国同时上映协约的前提下,把国内的首映选在了16日0时1分,在“第一时间”与影迷见面。
影片公映后,华纳公司预计以《哈》片的强劲势头三天内可突破8000万大关,不料18日的票房统计显示《哈》竟已魔法般的创下9350万美元的佳绩,几近过亿,大大出乎他们的想像。
《哈》的第二集《哈利-波特与秘室》现已开拍,这次预计只用5个月,2002年圣诞节(又一说是感恩节)就会卷土重来。摘自《看电影》
2月1日,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北京正式上映,整个京城迅速刮起了一阵哈利波特旋风,电影院忽然间门庭若市,甚至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小影院也场场爆满。一些多年来没有对票入座的影院重又恢复了对票入座的老规矩——“人太多,如果不对号观众甚至会发生争执。”一家影院的工作人员说。哈利波特,这个戴着圆眼镜的魔法学校男孩,怎么会这样吸引人们的目光?
“我们对今后票房很有信心”
2月3日,记者来到地质电影院。电影刚刚散场,观众们仿佛意犹未尽,还在彼此谈论着观赏《哈利-波特》的种种感受。观众中多数是中小学生,很多孩子都是由爸爸妈妈领着来看的。张先生一家三口就是其中之一,他对记者说:“早就听说《哈利-波特》很好看,孩子也闹着要看。今天正好休息,所以一家人逛完西单,就过来看看电影。看完电影之后,不仅孩子觉得好玩,就连我们大人都觉得很有意思。”这时张先生的小女儿也说:“如果我是魔法学校的学生,我也要像哈利那样做勇敢的学生。我也好想有一把哈利那样‘灵光2000’的扫帚,飞上天空。”他们离开电影院时,还在讨论是给小姑娘买一把哈利的扫帚还是魔法帽。
之后,记者采访了地质电影院的负责人李先生,由于李先生很忙,他简短地谈了谈《哈利-波特》上映以来的情况:“《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以来,票房很好,来看电影的观众很多,由于电影院进出场要在10分钟之内,我们也会尽快让观众买到票,顺利进入电影院。我们的成人票是40元一张,学生票是20元一张,团体票会更便宜一些。我们对今后票房也很有信心。”
但也有人对《哈利-波特》提出了质疑和担心。一位行人对记者说,《哈利-波特》有大量的巫术描写,还有一些恐怖画面、音乐,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否会有负面影响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记者离开时,电影院门口仍是热闹非常,甚至电影院附近的小卖部的生意也比往常好了不少。
2“我们仿佛回到了充满幻想的童年”
之后,记者又来到首都电影院,看到电影院的门口熙熙攘攘,大幅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海报引得人们纷纷驻足。耳边听见的净是:“要票吗?”“有富余票吗?”电影院里等候电影开场的人们挤满了整个大厅。在这些来看电影的人们中,一家三口来看电影的也比较多。马上要开场的场次票已经全部售出了。即使是在排队等候,人们也在谈论着《哈利-波特》。
刘小姐在一家外企工作,她今天是和同事一起来看电影的。她对记者说:“我看过《哈利波特》的全套四本书,看过了前一阵风行的《哈利-波特》光盘,但是我还觉得不过瘾,一定要在电影院看电影。书中所描述的那种宏大的场面,一定要在电影院才能感受得到。其实我平常并不是很有时间来看电影,但是据说《哈利-波特》在美国已经有3亿多美元的票房,这样的好电影怎么能错过呢?花40块钱也值了。”刘小姐的同事吴小姐也说:“是呀,本来这是给小孩演的电影,但是正是他们的童心感染了我们这些大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也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幻想和快乐的童年。”
3“人情味、幻想力是它的核心”
记者就影片《哈利-波特》一片热映的现象采访了一些文化界人士。
作家关山说:“我一直就很喜欢童话。相信其实很多成年人在内心深处也还是非常喜欢童话的。相对于成年社会的价值体系,童年时代的孩子没有更多价值化的东西,非常单纯。成年人压力都很大,因而更加希望回过头去看那种童年时代的状态,那种回归自然、原原本本自我的状态。其实儿童的世界里有很多东西是非常经典的。人在儿童时代的价值观的确是最自然、不加矫饰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哈利波特》能吸引那么多成年人的原因。
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郝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哈利-波特》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
“《哈利-波特》这部片子表面上看是一部充满幻想的给孩子看的故事,但其底层基石还是符合人性的。这部片子最终还是将想像力、童话故事和人们心底的东西印在一起了。就这部片子而言,人情味、幻想力是它的核心。”
4《哈》片告诉我们让儿童的东西纯粹化
关山同时也认为,《哈利-波特》这部电影的成功也与其商业化成功的运作有很大的关系。“由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再加上好莱坞的包装,加以视觉上的刺激,当然会使观众更加容易接受”。
关山认为,《哈利-波特》与《泰坦尼克号》等商业片一样,商业化运作为这部片子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商业化的电影常常会给人以文化专制的感觉,这样很多没有意识主体的人也就没有抵抗地跟随了。其实,我最希望有一天,人们可以自觉地去静下心来读安徒生童话,读格林童话。商业化的成分在里面越少越好”。
投资1.25亿美元,但全球票房收入已超过8亿美元,再加上哈利波特玩具、图书销售、影碟销售、服饰销售、版权转让等等,这将是多么大的市场,可以说哈利波特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从而向世人证明儿童文学、影视的巨大商业价值。在谈到国内的童话儿童片创作水平相对而言较为低下的情况时,关山说:“目前我国的童话、儿童片创作比较萎缩。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传导观念与创作观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长久以来的观念总是希望把道德说教融到其中,使儿童化的东西成人化、复杂化,这实际上是很难令孩子接受的。另外,和《哈利波特》这样的作品相比,我们的作品想像力太不够了。想像力是人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最朴素的情感,没有了想像力,文艺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何况是给想像力最为丰富的孩子们的文艺作品呢?”
“其实,我国的《西游记》等民间传说故事那么丰富,是应该加以利用的。尤其是在改编为儿童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儿童语汇。像过去我们的电影《宝莲灯》,视觉效果上已经做得很好了,但里面人物的语汇却是成人化的,那就不合适了。我想,要繁荣我们儿童题材作品的创作,还是需要家庭、教育机构、学校、创作部门一起来努力的。可以说,《哈利波特》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影视上了堂课。”
5片中的魔法故事会不会误导孩子
记者问郝教授,这部片子的成功是否说明了观众口味发生了变化。郝教授认为,这并不是说观众口味发生了变化,而是说又出现了一部拍出来能让观众喜欢的电影。但同时,他也认为,现代观众很喜欢“具有幻想性的东西”。
针对一些人的担心和质疑,郝教授认为片中的魔法故事不会对孩子有误导,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还有许多世界著名童话故事里都有魔法,但也没看出对孩子们有什么误导,反而更让孩子喜欢。“即使是教科书也有需要鉴别的地方的,应该相信现在孩子的能力。”
一位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对于这一点不必过分担心,片中的魔法吸引孩子们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孩子单纯的心灵对这些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只要大人善于引导他们,就不会有什么关系。
郝教授希望“中国最好有一天自己能拍出这样的影片”。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多参考参考《哈利-波特》这样的片子也是件很好的事情。“艺术和美应该在多元、自由这样的环境中交流发展。”文/本报特约记者 丁峰 鲁燕华
千首明星金曲铃声任你挑选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