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姜薇、刘江华自上海报道:有关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时就已引起的是否符合国际“A级”电影节标准的争议,终于于昨日有了一个结论。昨天下午,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电影节部主任菲里斯莫兰女士专程出席了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组织的媒体见面会,她特别指出由FIAPF批准认可的国际电影节仅仅是按不同属性分为A、B、C、D四类,所谓的“A级”电影节其实是记者的一种发明。
莫兰女士首先介绍了FIAPF是由亚洲、欧洲和南北美洲的25个主要电影制片国的国家级电影制片人协会组成的一个国际性组织。目前世界上电影节的数量在650到700个之间,每年经FIAPF批准认可的有质量的国际电影节是55个,但这55个国际电影节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分类只是体现在不同的属性,包括:A类,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目前有12个,其中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国际性电影节;B类,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此类电影节突出特定的主题(如新导演或新类型)或突出一个地区(如亚洲电影),目前有25到30个;C类,非竞赛型电影节:此类电影节不设评奖,只展映入选的来自各国的影片,目前有10到15个;D类,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
由于国际电影节的分类不是等级之分,因此也没有类似足球职业联赛那样的“升降级制度”,但每个电影节的类别并不是“终身职称”,必须是电影节主办国和FIAPF之间的“两厢情愿”:比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属性就是由组委会每年向FIAPF提出申请,再由FIAPF根据这个电影节的具体章程定下它的类别。
莫兰女士指出,之所以会把“A类”误认为是“A级”,是因为A类电影节中的戛纳、柏林、威尼斯等老牌电影节已经闻名全世界,事实上如B类中的洛迦诺电影节和C类中的多伦多电影节同样也是国际一流的电影节。当有记者问莫兰如何评价上海国际电影节在A类电影节中所处的地位时,她再次“强调电影节只有类别之分,我不予评价它们的档次”。她表示,和创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威尼斯、戛纳等电影节相比,至今才办了6届的上海电影节十分年轻,能做到目前这样的水平已经很不容易。
莫兰女士最后仍然指出了上海电影节和国际一流电影节的一些差距:“我希望更多的外国记者到来,参加戛纳、柏林和威尼斯电影节的外国记者比重都在50%以上,他们不但能宣传影片,引起观众的看片欲望,更能激发发行商积极购买影片版权;另外我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导演拿出自己的作品参加上海电影节,我们来到上海就是为了看到更多中国电影,但遗憾的是这次展映中国电影的影院里观众很少,而且很多影片都没有打上英文字幕。”
莫兰女士一席话令到场的记者们茅塞顿开:对我们来说,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于电影节的级别高低之分,如何缩短与前辈的距离,真正办出上海国际电影节品牌特色才是实在的意义。
又讯本届电视节“白玉兰”各项奖项的最大赢家是《罪人》,该片一举获得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电视剧奖和编剧奖。而最佳男演员奖则由日本演员依滕淳史获得,而他主演的《尚未成年》也获得了电视剧评委特别奖,最佳自然类纪录片由《鬼诡自然:绝妙运动》获得,而中央电视台《三峡移民》获得自然类艺术片摄影奖。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短信世界杯站:新闻、游戏、动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