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柏林电影节颁奖仪式即将在主会场揭幕。匆忙上路,同行的朋友催促出租车司机赶快,他耸耸肩:“这可说不准,谁知道哪儿有人游行?”这一天,全球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在游行示威,反对美国即将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而400万人口的柏林市,反战游行的规模创下历史记录———1/8的市民走上了街头。德国人的态度值得钦佩。德美贸易对德国经济非常重要,而这样的示威声势对已经很紧张的德美关系,一点好处也没有。
当晚,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颁给了英国影片《人世间》。
这个结果还是有些出人意料的———《人世间》是第一部放映的参赛电影,2月6日上午9点记者场开演的时候,不少记者刚刚抵达柏林,还在记者接待中心办手续。但显然没有人会惊讶,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更“政治正确”的了。这部纪实风格的故事片从巴基斯坦境内居住有100万阿富汗难民的佩沙瓦开始,追随一对难民表兄弟跟蛇头前往英国谋生的经历。他们的旅程意味深长:2001年10月美国开始轰炸阿富汗,最初的偷渡失败后他们扒火车越境到伊朗,从德黑兰徒步穿越库尔德地区,再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在当地打了一段工,又与一个库尔德家庭一起上了黑船,40小时后到达意大利,当舱盖打开,弟弟已经与不少难民一样,死于酷热和缺氧。
导演迈克-温特波顿上台领奖致辞:“这部电影纪念世界上数百万难民,通过他们的经历,我得以把难民的真实生活呈现给大众。”
德国媒体对本届电影节竞赛单元的评价很有趣:“竞赛作品保持了稳定的高水平,没有被嘘、没有被评论界与观众完全排斥。荷兰的《是,护士;不,护士》(一部美国旧式歌舞片式的电影)顶多让人摇头,《Solaris》不是原本意义上的科幻片,《黄昏的清兵卫》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武士电影。”大部分影片还是关于个人话题的:失落、病痛、死亡……“柏林电影节的影片,很少像今年有这么多的‘死亡’。”《柏林晨报》的评论说。3部德国竞赛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伟大的,政治性的”话题:逃离、移民、盼望新生活。令德国人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抱“熊”,只有《再见,列宁》获得了“蓝天使(最佳欧洲电影)”奖。
明星闪烁的美国电影收获最多。去年柏林电影节给《8个女人》的8位女演员各发了一座银熊,今年还是延续了这个路子:好莱坞影片《时时刻刻》的3位女演员梅里尔·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和茱丽安·摩尔同获最佳女演员,代为领奖的导演史蒂芬·道德雷几乎抱不过来3座银熊。斯派克·琼斯的《改编剧本》获得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给了《危险意志的自白》的主演萨姆·洛克威尔。
法国电影《他的兄弟》的导演帕特里斯-彻罗获得最佳导演,他把银熊献给了2月11日在电影节期间猝发心脏病辞世的法国著名制片人丹尼尔-托斯坎。
今年新增的两个银熊奖项,“最佳电影音乐奖”颁给了塞内加尔的《布罗埃特太太》,“最佳艺术表现奖”颁给中国导演李杨的《盲井》。这部电影的质量值得肯定,电影节主席考斯里克和论坛单元主席克里斯多夫当初都看中了它,并相当赞赏。电影节上的中国人对它的态度是分化的,电影节一位翻译和几位青年导演对电影中的一些刻意表示不赞同;而在德国之声广播电台工作的一位中国女孩觉得它相当不错。手捧银熊,李杨感谢了他的父亲,因为是父亲带他第一次走进电影院;李杨感谢了他的母亲:“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迫害致死,而母亲没有被击倒,把我们养育大。”
金熊释放政治信号,银熊平衡地缘政治,一个中规中矩完全合乎逻辑的德国式布局。但是想想电影节主席考斯里克在开幕时半开玩笑说的“战争就要爆发了,我们却在这里夜夜笙歌……”这头金熊的主题先行又有什么不正当呢?本报记者 李宏宇 发自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