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4日青年节,戛纳放映最后一部参赛片,当天晚上就将进行颁奖仪式。那年,让·考克多第四次来到戛纳,可既不是评委,也不是参赛片导演,他来给这最后一部放映的法国电影加油助阵,这部影片的导演是一个28岁的年轻小伙子,男主演是个14岁的小男孩。晚上,评委会宣布获奖名单,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现场的法国人激动不已,获得的是导演奖,可热烈的人们却把小男孩抛向了空中。
这部电影就是感人至深的《400击》,导演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弗朗索瓦·特吕弗,小男孩就是后来一直在特吕弗“安东尼奥”系列中任男主角的让-皮埃尔·雷奥。其实,特吕弗的《400击》得的不是什么大奖,同一年在戛纳还有另外一部法国参赛电影,最后没获奖,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可是今天,我们已经忘记了那年所有参赛电影的名字,而只记住了《400击》和《广岛之恋》。
许多年以后,人们把1959年的戛纳称为法国电影的复兴年,或者“新浪潮年”,把《400击》在戛纳的成功视为“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戛纳把一个小光环套在了特吕弗头上,但特吕弗用它打开了一个世界,就是说《400击》的获奖更是一个事件,成为“新浪潮叩开世界影坛的第401击”,之后,让-吕克·戈达尔、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等一代电影新人风起云涌。
其实,特吕弗获奖并不令人吃惊,这个天才早就是活跃在法国电影批评界的人物,他是安德烈·巴赞和罗瑟里尼的弟子,是夏布洛尔的好朋友,是让·考克多眼中的红人,1959年的《400击》多少有些“众望所归”的味道。
但特吕弗当之无愧,“新浪潮”运动如果没有这次极强的鼓舞,也不会迅速在欧洲产生强烈的反响,并勾连了从二战之后到欧洲电影新时期的重要一笔。对于戛纳来说,《400击》的奖给的不是特吕弗,而是青年,是对电影的激情,对电影的重新解释和命名,意味着对拥有才情与智慧的一代电影新人的承认。特吕弗是戛纳历史上第一个凭借处女作得奖的人,也是当时最年轻的得奖人,而且,他从未接受电影专业教育,他是像“同电影恋爱”那样在电影院泡大的影迷。后来他曾说,“当我常常被问到,在我与电影的恋爱过程中,是何时产生想做导演或者影评人的愿望的?说实话,我不知知道的我想离电影近一点,再近一点。”
当《400击》中的安东尼奥徘徊与彷徨在家和学校之间时,也给喜欢电影的人们指出一条阳关大道,从此,无数青年敢于做同一个梦:拍一部电影,到戛纳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