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专题 >正文
法国新浪潮电影先声《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17:55 新浪娱乐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40年前,正是法国一大批年轻电影人反抗父辈传统,掀起新浪潮的惊涛骇浪的“火红岁月”。路易·马勒,虽然与正宗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代表风格有着不大不小的差别,但他出道很早,可以称之为新浪潮的开山人物,同时马勒早期作品的商业成功也为新浪潮的年轻导演们开拍处女作、开创新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商业经验和经济基础。而且,马勒在此后的30多年里,高产优质地拍摄了多种风格和主题的剧情片和纪录片,成为法国电影的中坚力量。在离开法国本土之后,马勒成功摆脱了好莱坞商业控制,继续自己的电影作家创作方式,殊为
三星送你双人雅典游!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买VIZI,亲临演唱会 年度创业好项目排行榜
难能可贵,也是少数在美国还能保持影片水准的"国际导演"。

  1932年10月30日,路易·马勒生于法国北部,父亲是法国北部闻名的实业家,母亲是著名糖业工厂的继承人。马勒从小在天主教的严格家教中接受教育。二战后爆发后的混乱时期,马勒随父亲辗转各地,这种童年的颠沛以及德军占领的影响,使得马了几乎从来没有固定的学校教育。马勒一向就对自己生长的富豪家庭怀有叛逆精神,因此在动荡的少年时代依旧沉溺于自己的孤独之中,这也成了他喜爱电影的原因。

  马勒在14岁时就萌发了拍电影的愿望,19岁进入法国高等电影研究员,认真学习了2年电影。在研究院学习时,马勒对电影理论并不感兴趣,而是一味努力实践如何表现影像。毕业时,他拒绝向学校递交论文,表明了他重实践不重理论的观念。

  马勒还在电影研究院时,得到一个机会,随格斯特上校拍摄了一些类似科教片的纪录短片,这给急于实践的马勒提供了方便。随后,格斯特上校筹备拍摄海底纪录片《沉默的世界》,这部影片使用了改进过的摄影设备,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水下摄影。马勒随同格斯特上校在地中海、红海、印度洋等水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拍摄工作,并自己下海拍摄鲨鱼镜头。1956年4月这部当时少见的影片上映时,片头注明是两人联合导演。影片不仅在票房上获得成功,而且还获得戛纳国际电影界最高大奖。年仅24岁的马勒,第一次站在了戛纳电影节的领奖台上。

  此后,马勒曾经试图与影坛前辈罗伯特·布烈松合作《抵抗》一片,后因见不合分手。马勒开始自己撰写剧本,并与制片人扬朱里埃相遇,成为知交好友。在马勒富豪父亲的财力背景支持下,两人合作。大制片商拿破仑·穆拉王子非常赏识马勒的作风和能力,投资由马勒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通往绞刑架的电梯》(5月31日0:16 CCTV-6播出),该片是随后兴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先声。当时,马勒年近25岁。全片大胆使用当时很流行的摩登爵士乐,以战后一代的新感觉在高度机械化和人性化的巴黎社会背景下,描写一个年轻人和有妇发生暧昧关系,进而杀人,最后因一步之差被关在电梯中,束手就擒的故事。马勒在早先不久结识了舞台剧女演员让娜·莫罗,两人相互倾慕彼此的才华,相约合作。马勒也就从第一部剧情片开始了与莫罗的长期合作,莫罗也凭借马勒的几部作品成为法国银幕上的顶级女星。影片以高度紧张、冰冷的感觉以及相对黑色的风格吸引了观众,创下了高票房。影片还得到评论界一致的好评,著名左派评论家乔治萨杜尔称导演为“电影诗人”,影片还获得该年度“路易德吕克奖”。

  1958年,马勒执导了第二部剧情长片《孽恋》(又名:情人们),写一个富裕家庭的太太与一面相识的陌生青年,抛开传统的伦理道德,共度一夜纯粹的爱的生活;1960年,马勒以默片时代闹剧手法拍摄了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地下铁的莎姬》(又名:扎奇在地铁);又让著名艳星碧姬·巴铎自己饰演自己,拍摄了半纪录半剧情的影片《私生活》,以崭新的手法和电影观念博得观众和影评家的一致好评;1963年,马勒改编了法国著名小说《鬼火》,影片描写一个酗酒的堕落浪子,在自杀前的种种遭遇和颓废的心态。此时的马勒也已经接近而立之年,该片正是他有感而发,将自己怀念已逝的青春时代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带着极灰暗的颓废色彩。《鬼火》可以说是马勒艺术上的一面金字塔,并为他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73年,马勒又执导了一部争议性极大的作品《拉孔布·吕西安》,从人性及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二战时期一个年轻的法奸,以次揭露普通人心中"平凡的邪恶"。此片将他独有的才华发挥到极至,又一次为马勒赢得世界性的声誉。影片暴露了法德合作这一真实的历史背景,因此几乎惹恼了法国国内各个阶层,这一结果使得他在法国几乎无法立足在拍摄了一部晦涩难懂的神话寓言影片《黑月亮》之后,马勒离开法国,到好莱坞发展。

  1978年,出于对爵士乐和对少年面对腐败的成人社会题材的兴趣,马勒在美国拍了自己第一部英语影片《漂亮宝贝》,影片描写的是爵士乐和妓女制度在南方衰落的背景下,一个雏妓和一个专为妓女拍摄的摄影师的故事。影片不仅使马勒在美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也使得童星波姬小丝一举成名。

  此后,他在美国依旧不向商业电影屈服,拍出了怀旧色彩的力作《大西洋城》和引起"安德烈晚餐会"沙龙风 潮的《与安德烈晚餐》以及一系列的纪录片佳作,如《快乐的追逐》、《上帝的国度》等,在美国电影界和文化界留下深远的影响。

  1987年,马勒又回到欧洲,拍摄了自己后期的最佳作品《再见,孩子们》,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线索,描述了二战阴影下的孩子们。老导演以清新一如往昔的影像风格和诗情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一致称赞,并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89年,马勒拍摄了以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为背景的影片《五月傻瓜》(又名:秘鲁在五月),以剧情片的方式展现了自己对于"五月风暴"的回忆和观点。

  90年代初,老导演在好莱坞又推出一部惊世之作《毁灭》(又名:烈火情人),这是又一部涉及乱伦的激情电影,描述一个参议员,在见到自己的儿媳后,不能自禁,最后导致儿子坠楼身亡的悲剧故事。但时过境迁,马勒并未能取得以往的成绩,但作为一位年介六旬的老导演,能拍出这样激情四溢且极具冲击力的影片,实在令人叹服。

  1993年,刚刚完成了心脏手术后的路易·马勒担任了戛纳电影节的主席。之后,他又开始拍摄新片《万尼亚(泛雅)在42街口》,这部实验性很强的片子描述了契诃夫的小说《万尼亚舅舅》在纽约42街口被改编排演为舞台剧的过程。转年后不久,也就是在这部新作即将推出之时,马勒不幸因淋巴病变而逝世。一代名导从此与他热爱的世界诀别,但他一生几十部作品将功垂影史,令名不朽。

  阴郁与柔和的珠联璧合

  朱里安·塔维尼是前伞兵部队军官,曾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地区服役,卸任后在一家军火公司上班。他和老板卡瑞拉的妻子弗洛伦丝正在热恋之中,善于战术策划的他制定了一个自认为十分完美的谋杀计划。就在周末下班前几分钟,朱里安从窗户进入卡瑞拉办公室,开枪将其杀死,并把现场布置得象是自杀,然后在不知不觉回到自己办公室。但他刚刚要离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爬墙用的绳索忘记取回了。就在他潜回大楼的时候,正好大楼切断了电梯的电源,他被困在里面。在此后的十几个小时中,他用尽办法都无法脱困。此时,弗洛伦丝正在街头到处寻找情人的踪影。对街花店的少女和男友偷走了塔维尼的汽车,不仅让弗洛伦丝看到,而且还在汽车旅馆登记了朱里安的名字,并杀死了一对德国老夫妇。弗洛伦丝没能找到朱里安,整夜一直流连在街头,和两个醉汉被警察拘留。凌晨,朱里安从电梯中脱困,却成了汽车旅馆枪杀案的通缉犯,被警方逮捕。朱里安说明汽车被偷,却不得不招认谋杀卡瑞拉的事实。弗洛伦丝找到了偷车杀人的一对少年,并跟踪男孩到汽车旅馆取照片。警长也赶到了暗房,当场用照片揭穿了她谋杀丈夫的阴谋。

  影片《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的故事全过程就是这样,但真正看到影片却几乎是另一种感觉,甚至与其说是犯罪片,还不如说是爱情片更合适一点。

  不过,这还是一部情节设计极为精巧的犯罪电影,影片一开始就表现出整个犯罪的全过程,也没有设置悬念。而计算精准的罪行失败于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问题上,罪犯意外得被困在一架电梯里,本来天衣无缝的罪行,因为这个意外被整个改变了。同时又在这个意外之后发生了很多意外,设计奇巧的情节最终使得这对男女事发入狱。但片中这些巧妙的设计都没有被着重描写,而是一笔带过,导演真正花费笔墨的倒是大量几乎不带戏剧性的情绪段落。中间很长的弗洛伦丝在街头游荡的镜头,配上幽怨的爵士乐,仿佛是一大段“MTV”。

  正如所有情节设计精巧的电影一样,影片中的这个很微小又很重要的细节和继而发生的许多意外带着很大的斧凿痕迹。但不得不说,影片的编剧太棒了。情节的奇诡之处纷至沓来,不落俗套而又丝丝入扣,真是匪夷所思。即使你对其中显露出来的刻意付之一笑,但也不得不由衷佩服桥段设计的高妙,的确有过人之处。这是一个杰出的匠人所表现出的高超技艺。

  这样一部带着黑色风格的犯罪片,带着浓重的美国黑色电影的痕迹。而导演的新潮观念和手法,使影片又显露出现代电影的质感。最重要的是影片显露出的爱情片本质,从故事上说确实是一部揭露罪行,所谓“天网恢恢”的影片。但观众却不觉两个人可憎可鄙,反而同情这一对“野鸳鸯”的爱情悲剧,这种反传统的剧情设计和道德倾向,是这部“新浪潮导火索”影片的一大特色。

  其次是影片中的配乐,著名爵士乐手Miles Davids为影片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并没有出风头般的抢了戏,而是淡淡的衬在背景中。尤其是在莫罗孤独地寻找朱利安的段落,如泣如诉的哀怨音乐传递出一份凄凉的宿命感,与莫罗出色的表演,略带阴郁、柔和的黑白画面简直是珠联璧合的绝配。

  让娜·莫罗:你看,你看,新浪潮的脸

  四十多年过去了,那场发端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巴黎街头的电影革命,仍然保持着它永远的魅力,和对法国影坛的巨大影响力。就像有人提到的,在今天的法国电影界,一部个人化的、可能沉闷、严肃、缺乏商业气息的影片,是很容易找到投资方的;相反,各种商业类型片却常常难以筹到足够的资金(当然,这也与后者资金需要量的巨大有关)。而且,在法国,“作者电影”几乎一贯地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倒是大投资的商业片,常常让人失望。这种不无怪异的状况,想来和新浪潮过于强烈的“作者”传统深有关系。

  新浪潮的作者,首先指的是导演,是针对"优质电影"体制下的剧作家地位以及明星制中演员地位的一次反动。它要让摄影机成为一种个人的表达媒介,譬如笔之于作家。然而,电影终究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没有优秀的演员和他们传神的表演,导演的"作品"是断难真正完成的。而且,新浪潮对"明星"魅力的摒除和对演员独特表演能量的发掘,又实现了所谓的“否定之否定”,反而重塑了几个演员光彩照人的个性和形象。他们的脸,甚至成为神话,成为一个时期电影气质的化身。

  让娜·莫罗是一个近乎神话的女明星,并不完全属于新浪潮。当1958年路易·马勒用她拍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时,莫罗已经三十岁了。也算小有名气,曾出现在一系列的B级惊悚片中,饰演致命美女的角色。在这些影片中,她总是浓妆艳抹,面孔被打上夸张的光,因为摄影师总认为她的脸蛋儿缺乏"上镜头性"。渐渐地,所有人都习惯了将她的脸藏在脂粉后面的拍摄原则。于是,当马勒将她淡妆的面孔置于自然光下时,会有人跑到制片人那里嚷道:"你可千万不要让马勒毁了莫罗啊!"

  但马勒成功了,莫罗真正的、“本质性”的魅力被发掘出来。“平时,她的相貌几乎可是说是丑的,但仅仅十秒钟之后,她转过脸来,散发出难以置信的魅力。然而,她仍旧还是她自己,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马勒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和《情人》中创造的她,一个真正的致命女人,神秘的欲望女神。

  然后,有了她最著名的角色,《朱尔斯和吉姆》中的卡特琳娜,一个用自己的欲望力量缚住两个男人,走向命定的死亡的女人。在这部影片中,她的面部肌肉其实已经有点显松弛了,呈现出将老的疲惫。但正是这微微下垂的线条所构成的漠然神情与冷淡眼神,形成了一个女人强大的杀伤力。就从那一刻起,“欲壑难填”在我心目中有了一个最准确的形象:她紧抿着薄薄的唇,一条细纹,从鼻翼延伸至下垂的口角。

  这张脸,体现出因自省而疲惫的欲望,和巴铎原始的性感恰成对照。从而,有人称她为“知识分子的碧姬·巴铎”。这种知识分子气质,也体现在她对表演的认识上。她称自己的表演为“暴露自己”的痛苦过程,是在微妙精细的感情处境中一次次的自我剥离。这是非理性的,“向直觉敞开”;是躯体性的摸索,因为“能够说明身体的词语是如此地少”,总是不够用,需要用表演来传输。

  从而,这个蒙马特高地某咖啡馆老板和英国舞女的女儿,在一个将女演员和妓女混为一谈的背景中长大,却最终成了最优秀演员。她的脸,是在理智深处浮现的深沉肉欲,当倏然闪现时,就如美杜莎的头颅,能够将一个敏感的人魇住。

  到今天,他们都已经老了。我们在银幕上已经很难看到让·保罗·贝尔蒙多和安娜·卡利娜的身影,尤其卡利娜,她60年代之后的影片,几乎从未见过。倒是让·皮埃尔·利奥和让娜·莫罗,仍旧活跃在影坛上,也仍旧风采逼人。尤其是莫罗,她几分钟的出场,总会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中。

  探索影厅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法国)

  Elevator to the Gallows

  编剧:路易斯·马尔

  导演:路易斯·马尔

  主演:珍妮·莫罗、墨里斯·罗奈特

  故事梗概:

  朱里安·塔维尼是前伞兵部队军官,曾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地区服役,卸任后在一家军火公司上班。他和老板卡瑞拉的妻子弗洛伦丝正在热恋之中,善于战术策划的他制定了一个自认为十分完美的谋杀计划。就在周末下班前几分钟,朱里安从窗户进入卡瑞拉办公室,开枪将其杀死,并把现场布置得象是自杀,然后在不知不觉回到自己办公室。但他刚刚要离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爬墙用的绳索忘记取回了。就在他潜回大楼的时候,正好大楼切断了电梯的电源,他被困在里面。在此后的十几个小时中,他用尽办法都无法脱困。此时,弗洛伦丝正在街头到处寻找情人的踪影。对街花店的少女和男友偷走了塔维尼的汽车,不仅让弗洛伦丝看到,而且还在汽车旅馆登记了朱里安的名字,并杀死了一对德国老夫妇。弗洛伦丝没能找到朱里安,整夜一直流连在街头,和两个醉汉被警察拘留。

  凌晨,朱里安从电梯中脱困,却成了汽车旅馆枪杀案的通缉犯,被警方逮捕。朱里安说明汽车被偷,却不得不招认谋杀卡瑞拉的事实。弗洛伦丝找到了偷车杀人的一对少年,并跟踪男孩到汽车旅馆取照片。警长也赶到了暗房,当场用照片揭穿了她谋杀丈夫的阴谋。

  精彩视点:

  影片《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虽然是路易·马勒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但一经上映,便凭借其颇具创意的悬念赢得了成功。在这之后,路易·马勒又因其镜头创作出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获得了著名左派评论家乔治·萨杜尔赋予的“电影诗人”的美誉。

  法国新浪潮时期传奇女星让娜·莫罗因成功主演了《朱尔斯与吉姆》、《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等影片获得了金棕榈终身成就奖的殊荣。

  5月31日 0:16 CCTV-6播出 幸儿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