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举办了58届的戛纳电影节,对中国观众而言无疑是“熟悉的陌生人”。由于这种隔岸观火的条件所限,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对戛纳电影节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那么,就用本届戛纳影节的事实来说话,为被误读的戛纳平反吧。
误读一:电影的奥运会
必须承认的是,戛纳电影节虽然有世界各国的电影参赛,并受各国媒体所广泛关注,但广泛性并不能取代它的小众性。戛纳电影节就是小众电影的天堂,它极度崇尚我们眼里的“闷片”。因此,在戛纳获奖的电影对大众而言不好看,这是正常现象。即使是今年入围竞赛单元的香港片《黑社会》,任达华也一再强调这是文艺片。只不过,片名已够黑了,还越描越黑。所以,只能说戛纳电影节这个小众电影的评奖办得有很高的规格。
误读二:好莱坞排斥它
由于戛纳排斥大制作、追求视觉效果的大片,因此好莱坞从来就入不了戛纳的“法眼”。2003年,还因为在对伊战争态度上的分歧,美国政府甚至号召好莱坞抵制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但是“战争是战争,电影就只是电影。”大批好莱坞电影人仍旧要出现在戛纳的红地毯上。很简单,电影的价值观可以求同存异,票房却是不能忽略的。好莱坞绝对不会和美元作对,不给我奖没关系,那么多世界各国的片商云集在此,不去勾兑勾兑乘机卖票,岂非成了傻瓜。
误读三:华语电影福地
以“暴力美学”在好莱坞独树一帜的吴宇森成为竞赛单元的国际评委,曾于2000年凭借《一一》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杨德昌则被邀为“短片单元”的评委会主席。《青红》拿了个小奖,章子怡应邀颁奖……越来越多的华人电影明星在戛纳和世界明星比风采。然而,风光的背后是,《青红》是所有参赛电影中唯一在小放映厅放映的电影,并且只放一场(其他多是两场);《黑社会》在放映途中有法国观众因不能忍受暴力血腥的镜头离场。虽然本届影节还有陈凯歌《无极》、唐季礼的《神话》、徐克的《七剑》等,但他们不在“搏奖”,仅仅是为影片的海外发行铺路。 周秋含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