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61届戛纳电影节海报 再一次的致敬(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1日18:03 新浪娱乐
第61届戛纳电影节海报 第61届戛纳电影节将在14号与世人见面了,组委会早早公布了本届的海报和入选影片名单。电影是否能成为经典,还得由时间来评判,而代表每一年电影节精神的海报,此时已经成为收藏者眼中的猎物。 这次海报里遮住眼睛的女人形象,来自大卫·林奇的电影图片灵感,同样也是向这位另类黑色大师、戛纳宠儿的一次致敬。海报的创作者是皮埃尔·克里耶,出身于法国北部里尔的艺术家(这两天怎么老看到北部?),也算是老字号海报作坊主了。他的作品包括贾木什的《秘密列车》,雅克·里维特的《不羁的美女()》,达内兄弟的《儿子》,肯·洛什的《风吹麦浪》以及我们熟悉的杨德昌的《一一》。 再来看这张海报,给人的第一映像是对林奇两部代表作《蓝丝绒》和《穆赫兰道()》的一次复述。一个在迷幻的梦境里被剥夺视线的女人,僵硬的脸庞等待着颤动的手指,仿佛要在相互触摸之时朱唇微启。这种特意的抖动模糊配上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惊悚之感。正上方的强烈打光,也让女人的面部轮廓,手部细节跳脱于画面之上,呈现更强的立体感。 然而这种构图和人物造型并不算新鲜,就连戛纳海报历史里,都曾两次使用过。1980年33届和1992年第45届戛纳,都是用了女性的正面特写作为海报的主题。33届海报里的女人,头部笼罩着光环,在大红的背景里显得耀眼奢华,具有直白的装饰色彩,肩部胶片特征的大衣,让人不禁联想到这种脸,或许属于梦露。而45届的戛纳,则完全抛弃了这种联想般的致敬,直接把明星照当作了海报。那一年的戛纳,原定于于5月6日开幕,可就在前一天,好莱坞著名影星玛琳·黛德丽去世,组委会临时决定把电影节海报换成当年的女神。顶光下是那张能与嘉宝相抗衡的面容,永恒的美丽,只凝固在胶片之上(黛德丽去世时91岁高龄,晚期改做歌手,采访时禁止摄像)。 向影人致敬,是戛纳电影节海报的一个传统,到了八十年代之后经常出现,甚至有些泛滥的味道。有些是纪念逝去的先人(如黛德丽和费里尼),有些是讨好当红的名导(如王家卫和林奇),还有些则是凑热闹式的群体狂欢(如去年第60届的‘跳跃’海报),总之是让人一看就能想起他们,想起那些经典的镜头桥段。 同样是致敬,比起这些直白的照抄搬用,我更喜欢1994年的那张海报。画面主题是‘看海’,取自前一年去世的大师小作,笔触稍显凌乱,萧瑟的白描,只有右下角注明一行小字‘献给费德里克·费里尼’。这让我们想起他影片中常出现的结局,那顶圆圆的小毡帽下,是一个失意的灵魂。遗憾的是,这种风格在六十多年里,仅仅出现了一次,1995年的海报又变成了一张业余到极点的‘PS作品’,多元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历届海报设计水平的参差不齐,时涨时落。 寻找海报中的‘致敬点’,同样也成了戛纳收藏者的一种爱好。除了上述几幅显而易见的致敬画面,还有一些更为巧妙,更为隐藏的手法,需要欣赏着有足够的观影经验,善于在某个定格画面中寻找出大师的点点足迹。93年的海报太明显,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美人计》里的格兰特和褒曼;83年东方武士,也只能是献给黑泽明;可要问到82年的那艘大船,就非的是资深影迷,才能马上联想到费里尼了。 除了以上这些具象的致敬方式,还有另外一种称颂整个‘电影艺术’和‘电影节精神’的致敬手法。56届杰尼·霍尔泽的海报设计《电影万岁》,58届费德里克·梅农的‘蓝天红地毯’都是源于这种简约精神的创作。这种风格,可以追溯到早期法国,意大利电影杂志的封面传统。强烈的第一眼印象,有时候比复杂的构图元素,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一语道出戛纳创办电影节的宗旨和目的。 到目前为止,戛纳海报的创作者们好像都很抵触那种及其炫目,充满3D电脑建模的海报风格,在某些历史资料里我发现,它们都只是被否决的备用方案。这或许是戛纳电影节保守的一面,毕竟六十多届了,老成持重的吉尔·雅克布也有自己偏好的审美取向。说来七十年代的海报里,倒曾一度流行过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从74年到78年的连续几届海报里,眼球、光线、大海、沙漠这好种在玄学画里常出现臆想符号,被海报设计者大量引用。而此时的世界影坛,正面临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退尽,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兴起。科波拉,斯科塞斯等人都是在那几届戛纳上拿下金棕榈,起步驰骋世界影坛。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反思的年代,海报里的超现实,梦境和寓指,也是当时世界影坛充满价值观反思和技术突破的一种映射。 此外,还一个独特的系列,来自于1985年Strategie工作室的设计,他们用海报完成了一次电影图像本质的解构。连续三年的戛纳海报上,人物和动物的行为被分解,把美国早期摄影试验家爱德华·姆布里格的工作重现于世,向这位奠定了电影视觉理论基础的先驱表以致敬。这个创意在当时大受欢迎,成为了八十年代海报设计的经典之作,也给年近四旬的戛纳带来了一丝新意。 遗憾的是,这两个系列的设计主导风格,在戛纳60余年的历史里只是昙花一现。总体来说,戛纳还是偏向于多伦佐·马托蒂,亚历山大·托内,让-皮埃尔·让第斯,杰尼·霍特兹等人的手绘风格,这几届的海报也在收藏者眼中备受好评。曾经有一年我住在戛纳的朋友家中,她的客厅里就贴满了历届戛纳电影节的海报,55届的那张‘金色棕榈沙滩’尤其明亮夺目,个人非常喜欢。只可惜70年代以前的海报市面上已经不多见,曾有幸见过1960年第13届戛纳电影节的海报,这张极具装饰艺术风格的艺术品,最低价已经开到400欧元,囊中羞涩的我只得断了收藏的念想。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戛纳电影节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