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菲利普-加莱尔:戈达尔塔可夫斯基也被嘘过(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09:14 东方早报
菲利普·加莱尔(左一)带新作《拂晓之际》再战戛纳,该片由他的儿子路易·加莱尔(右二)主演 继前年的《规则恋人》之后,法国导演菲利普·加莱尔带新作《拂晓之际》再战戛纳,该片同样由他的儿子路易·加莱尔主演,采用全黑白胶片拍摄,但与冷静审视“五月风暴”的《规则恋人》不同,这部电影在忧伤的小提琴伴奏声中,令人意外地从一部复古爱情片渐渐变成颇具歌特玄幻色彩的悲剧。首场放片后,场内嘘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拂晓之际》的故事框架再简单不过———摄影师弗朗索瓦爱上了已婚的女演员卡罗尔,一段没有明天的爱情以卡罗尔的死亡结束,弗朗索瓦继续开始新生活,卡罗尔的亡灵或者说是那段未完成的爱情,如同无法摆脱的梦魇纠缠着弗朗索瓦,悲剧结局早已注定。选择用黑白胶片拍摄,导演菲利普·加莱尔在放片后的发布会上解释说,他的目的之一是想回归电影发明之初,“自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电影的拍摄手法其实并没有太多变化。”加莱尔说,“我至今仍深深记得亨利·朗卢瓦(前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停止拍摄黑白电影。’”此外,电影中对于幻觉、梦境和鬼魂的描写,也是让加莱尔决心采用黑白胶片的原因,“因为我的故事与鬼魂有关,其中有不少超现实元素,筹拍之初我就想起了让·科克多,这次,我借鉴了他的电影风格。” 这部电影很自然让人联想起同样用黑白胶片拍摄、聚焦1968年巴黎“五月风暴”的《规则恋人》,《拂晓之际》的男主角也表达过“和平革命”的想法,因此有记者提问导演加莱尔这是不是有一部向1968年致敬的电影,不过加莱尔回答:“这是一部时代背景不明确的电影,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现代的浪漫主义故事。尽管片中的演员不用手机,通过信件交流,可是我有好多朋友如今还喜欢写信。” 被问及对媒体场放映后嘘声阵阵的看法,菲利普·加莱尔显得很坦然,“人人都会被嘘,‘新浪潮’导演当年也都被嘘过,戈达尔的《爱情研究院》被嘘过,连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都遭受过批评。”之后,他半开玩笑地为自己开脱道:“过去,我在我的电影里焚烧过法国国旗,法国观众不喜欢我很正常。” 加莱尔透露,这部影片的故事灵感来自他的梦,“我经常记录梦里的内容,这部电影里的很多情节都来自我的梦。”提及梦境,加莱尔在发布会上大谈弗洛伊德,他说:“导演的工作就是不断做梦,再醒来。要在梦里表现电影是很危险的,但是在电影里表现梦,则更危险。”早报记者 张悦发自戛纳 诗意的“后新浪潮”代表人物 菲利普·加莱尔出身演艺世家,父亲是法国著名演员莫里斯·加莱尔。菲利普13岁就开始拍摄第一部短片,20岁不到就凭借第一部长片作品《记忆中的玛丽》拿下了比利兹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 当菲利普·加莱尔开始成名时,著名的“新浪潮”运动已接近尾声。然而深受戈达尔影响的加莱尔,依然继承了“新浪潮”的风格特征,成为“后新浪潮”的表率人物。1969年之后,菲利普开始了自己稳定的艺术片尝试。明显的实验风格,晦涩的隐喻性思维,影片的探索性和艺术性极高,往往在极少的人物活动,尤其是超写实的场景和画面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跟拍手法。1982年,《秘密的孩子》一举拿下当年的让·维果奖,成为加莱尔电影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风格开始改变,更加偏重剧情,把创新点融于爱情与亲情之类的普世主题。 一年之后,菲利普执导了自己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解放夜晚》,其父莫里斯·加莱尔在片中倾情主演,是当年法国影坛最受瞩目的佳作。此后的几部影片,诸如《二十年后的巴黎》等片都更像是在与主流商业片靠拢。直到1990年代初,菲利普才开始重新回归传统叙事。1990年代末期,菲利普的手法更加复杂化,大量起用著名演员,诸如凯瑟琳·德纳芙(《夜风》)来表现他所需要的情感。绝望、泛政治化、代沟、迷醉,这都是他影片中的符号。Luc/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