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看劫持类电影的最大好处,是懂得如何珍惜自己小命,人多的地方少去;看劫持类电影的最大坏处,是产生防卫过当式的心理阴影,一旦在不可抗力的支配下进入银行、地铁、飞机、公交车、电梯之类便心神不宁,生怕门关上后难以再见天日。好在大部分劫持类电影,都是意淫+夸张+幻想的产物,诸如“小丑”勒令两派劳苦大众相互掐弹的事件,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当然,倘若遇到《慕尼黑》、《热天午后》、《93号航班》之类的倒霉事,那也只能乖乖地在胸前划划十字了——毕竟,只有上帝知道谁比谁的命更贱。
即将于10月20日上映的《地铁惊魂》即将为我们奉献一场好莱坞顶级明星演绎的比比谁的命更硬的生死“游戏”:
旧瓶旧酒OR旧瓶新酒:
《地铁惊魂》The Taking of Pelham123
噩梦发生地:地铁
劫持人数:18人
贱人目的:获得100万美金
老版《地铁惊魂》开拍前,曾遭到纽约高速运输管理局的坚决抵制,他们不肯租出地铁提供拍摄,理由是担心实景实拍会为恐怖分子提供作案灵感。多年后发生的事情证明,管理局的担心竟然不是杞人忧天。《插翅难飞》的飞机撞楼和《剑鱼行动》直升机拖挂公交车乱飞的镜头,因为9·11的发生而一度被人拿来纠结。因此,新版《地铁惊魂》面临的尴尬与老版截然相反:剧组可以动用纽约任意一条地铁,但导演却必须主动克制自己的高涨情绪,以免引起负面效应。擅长大爆炸的托尼·斯科特无奈中做出了妥协——让“教唆式”的破坏大场面尽量少些。毫无疑问,新版《地铁惊魂》将是一部旧瓶装新酒的电影,全片取消了以颜色命名的恐怖分子名字,且赎金提升了将近10倍,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谈判专家也不像老版中的二号老头那样精明,因此,约翰-特拉沃尔塔的嚣张指数堪称无敌。
新闻比人命更值钱:
《小镇疯情》Mad City
噩梦发生地:博物馆
劫持人数:数十名儿童
贱人目的:平民保安为报复解雇他的老板而突然发神经
这部由准大师霍华德-齐耶夫执导的劫持大戏,居然在十年前被美国评论界批得体无完肤,从某种程度上讲,两大男主角达斯汀-霍夫曼和约翰-特拉沃尔塔也曾为此狂找地缝。不过,回头再看此片,竟发现这部劫持题材电影居然出现了催人泪下的魔力——毕竟,很少有劫持儿童的坏蛋会受到公众的普遍同情。特拉沃尔塔扮演了一个落魄保安,因被博物馆老板解雇,而打算靠劫持人质达到复职的目的。可惜,在坏事上马当天,他邂逅了精明的记者霍夫曼,从此踏上了万劫不复的道路。无疑,记者是个背负着该死的职业动机的家伙,企图靠劫持衰男的大新闻上位,但是随着衰男身世的揭晓,外界舆论的焦灼和摩擦却让记者和坏蛋同时陷入了困境,使得结尾的那声爆炸巨响振聋发聩,又让人想哭就是哭不出来。
斯德哥尔摩症爆发:
《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
噩梦发生地:银行
劫持人数:数十人
贱人目的:很简单,抢钱。
作为劫持类电影的绝对经典作品,《热天午后》却并没有给日后的劫持片带来任何俗套桥段的参照资源——原因是,它取材于独一无二的真实事件,且这个真实事件不靠谱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境界。这次抢劫银行的总指挥是个叫桑尼的矮个子,在冲进银行拿钞票之前,他绝没想到原本三下五除二的抢劫,居然演变成了12个小时的拉锯战。桑尼是美国历史上最不走运的抢劫犯,面对他的保险柜里居然只有1300美元,原因是巨额钞票刚刚被运走。最郁闷的是,银行外的警察和群众全部围拢过来看热闹,使得他释放的个别人质还被当作了歹徒。到最后,人质出现了明显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对犯罪者产生好感),导致桑尼在电视直播中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反英雄。而这部荒诞大戏据说也是《小镇疯情》的灵感源头。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